在买卖提上看到崔健真正扇子的Fillmore纪录,写了比较全的歌曲目录。
混子
时代的晚上
出走
假行僧
红旗下的蛋
盒子
宽容
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
红先生(新歌)
滚动的蛋(新歌)
摇滚Visa(新歌)
一快红布
一无所有
花房姑娘
春节晚会
大家不妨对照着看看,里面有些歌词摘录,挺好的。
在旧金山听崔健 (一)
在旧金山听崔健 (二)
在旧金山听崔健 (三)
在旧金山听崔健 (四)
在旧金山听崔健 (五)
在买卖提上看到崔健真正扇子的Fillmore纪录,写了比较全的歌曲目录。
大家不妨对照着看看,里面有些歌词摘录,挺好的。
在旧金山听崔健 (一)
在旧金山听崔健 (二)
在旧金山听崔健 (三)
在旧金山听崔健 (四)
在旧金山听崔健 (五)
住在城里的好处时离各种活动都不太远。可以灵活机动的决定现在去干什么。而不用提前做太多的准备,也不用把整天的时间都计划进去。我们公寓楼边上的主街一路直达市政府。从人行道上望下去就可以看到山脚下金光闪闪的市政厅大圆顶。星期天我们跳上了公共汽车去市政府广场看樱花节大游行。一块两毛五分的车票加上二十分钟的座车时间,换来的是站在游行队伍里噼哩啪啦的照一个小时的照片。
湾区的日本移民很多,但是不知情的人几乎从来看不到他们。与中国店铺不同,这里日本的餐馆商店外观装潢的都是低调再低调,好像在深深鞠躬的MM恨不得把脸埋到身后去。有的连招牌都小得让人找不到。“树大招风”这古训他们是真的往心里去了,并且世代相传?一旦进了门则是另一番天地了。这种含而不露,每次去日本城的购物中心,都会让我惊讶一下。
只有到了每年四月的樱花节,他们才会大张旗鼓的现白一下自己的文化。而樱花节最后一天的大游行就是他们唯一一天允许自己在人前骄傲一回。从艳丽的和服白的耀眼的白布袜子到日本动画片里的性感人物造型;从武士道到完全西化的军乐队,从各个城市的日本小姐到日本城商家老奶奶,都敲锣打鼓的登场亮相。一扫往日的谦恭和沉默。
这次我最喜欢的是一群穿蓑衣,着打补丁草鞋,举着破伞的孤魂野鬼。那种山川任我游,被世人遗忘亦无碍的快乐自嘲和潇洒让我一见就爱上了。:))) 密说他们可能是日本神化穿说里的人物吧。
樱花节大游行(数码图片), 旧金山,2004
还拍了不少胶片的,得等洗出来看看,有好的再贴。
听崔健是在高中,最喜欢的倒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相对比较儿女情长的《假行僧》和《花房姑娘》。离开北京后又听到了《一块红布》和《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不知道为什么我老把它记成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盐)。虽然也是熟悉的,就比不得假和花来的熟了。可能离开了歌曲生长的环境,感悟也不那么犀利了,好像总隔着点儿什么。。。
几个月前在江湖看到人家转贴绿如蓝所写的我与崔健:不得不说的故事。喜欢的紧,所以一听说他要来旧金山演唱,就立刻发了信去问几个朋友要不要同去。石沉大海一般,只有妹妹表示了兴趣,而且很执著的来问啥事售票等细节。有了这个动力,早早的买好了票等着四月二十四日八点,没想到崔健因为拿不到签证,东岸和加拿大的演唱会都取消了。西岸的演出则生死未卜。
惴惴不安终于等来了崔健,旧金山这场演出似乎是他拿到签证后在美的第一场。场地是旧金山著名的小剧院:菲尔莫The Fillmore. 曾经是旧金山六十年代新兴乐队的大本营。任何一个够格的嬉皮士都在这里看过Jefferson Airplane或者The Grateful Dead。旧金山的小剧院我去过几个,大多是装潢华美,分楼上楼下两层,楼下是舞台和舞场,楼上有桌椅可以边看边吃。房顶上总是挂着必不可少的水晶吊灯。介于夜总会和剧院之间的一种场地。面积不大,所以无论站在剧院何处都可以看清歌手的表情,望远镜是不必带了。一石二鸟,既可以听崔健唱歌,又可以观赏一下儿这家从未谋面的著名剧院。
菲尔莫和日本城仅隔了一条街,恰逢这个周末是日本城里的樱花节庆。和密六点钟就到了日本城,吃了碗日本捞面,优哉游哉的过了街,七点多一点而已,戏院门口竟然已经排起了长龙。路人纷纷驻足问询今晚是何方神圣来演出,居然如此门庭若市,被告知,是中国的摇滚之父。:)
进了门,两个人坐在舞场入口出对进出的MM品头论足。观众大多都是硅谷人的模样,好像刚刚离开cubical里的计算机,衣衫皱皱巴巴,眼睛朦胧,偶尔有费了些心血穿了长裙的MM也难得有让人眼睛一亮的。几乎都拖不开学生品位,而且是八十年代末的学生品位。我想,今晚,这都是来听崔健唱老歌的吧?他,至少在我的记忆里,依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人物。所以,整整一个小时,我仿佛被淹没在八十年代的北京,虽然置身在这依然有着六十年代嬉皮士味道的戏院里。
然而,崔健一出场,一切都变了。
我们的相机在入口处都给缴了械,但是他穿的服装就是这件灰白拼接的半长风衣,大红里子,卷起的袖子就成了红袖章。带着同一顶白色棒球帽,正中一个小小红星。比想象里的崔健要年轻。这个满身实在的小个子一出现,如白色的火种般点燃了整个现场。步入中年这些硅谷人一下子变成了疯狂的摇滚青年。在崔健的带领下,台上台下跳成一道道狂热的浪头。
前半场都是新歌。我印象最深的是《摇滚签证》。他用流利的英文解释了这次迟迟拿不到美国签证而不得不取消了所有美东的演出。在他们终于录完了这首新歌《摇滚签证》的同一天,他们终于拿到了美国签证。所以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幸运歌,今晚是这首歌的初夜,第一次公开演唱。这次的新歌都有不错的鼓点,很容易就随之起舞。如果会在演出后买自己的唱片,我是一定会买一张的。在观众不停叫喊的“老歌!老歌!”声中,崔健和他的乐队很坚持的唱了半场的新歌,其中我能记住的曲目里有《混子》,《红先生》《春节》《宽容》。在歌与歌之间他会讲几句话,有时只是下一首歌里的几句词,有时是他与观众对话,讲起国内现在流行什么,问问大家多久没有回国了,回国后怎么收拢MM之类的话。每段话他都会立即翻译成英文再讲一遍。令我佩服的不仅是他能够把同样的事情用英文把意思再说一遍,而是他能够把原文里的情绪和感觉也用英文再现,
接下来,他向萨克斯手刘元点了点头,刘元拿起身边的长笛,吹起了一段悠长的前奏,崔健回身换了木吉他,调好音,加入了了这舒缓的曲子,全场沸腾一般口哨声和叫好声不断,我对崔健的歌没有熟悉到听了前奏就知道下文的地步,但是根据场内的气氛,我知道,大家盼望已久的老歌终于来了。这次的前奏格外的长,现场的气氛愈演愈烈,宛如崩紧了的弦,崔健弹着木吉他,闲闲的走到麦克风前,低低的唱:
我的眼泪刷的一下子涌了出来,接下来全场观众和崔健一句句的把这首歌唱完。从始至终,我躲在舞台侧面的角落里泪如雨下抽抽噎噎哭了个淋漓痛快,心里一遍遍在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这首还不是我最爱的崔健呢。可是那一刻就觉得所有的委屈都要出来喊出来跳。仿佛那一刻,所有的过往将来都在这一刻随着泪水实现了。不哭无以平息心里的感动。
这个感觉真让我舒服
它让我忘掉我没地儿住
你问我还要去何方
我说要上你的路
看不见你也看不见路
我的手也被你攥住
你问我在想什么
我说我要你做主
我感觉 你不是铁
却象铁一样强和烈
我感觉 你身上有血
因为你的手是热乎乎
这个感觉真让我舒服
让我忘掉我没地儿住
你问我还要去何方
我说要上你的路
我感觉 这不是荒野
却看不见这地已经干裂
我感觉 我要喝点水
可你的嘴将我的嘴堵住
我不能走我也不能哭
因为我身体已经干枯
我要永远这样陪伴着你
因为我最知道你的痛苦
嘟……嘟……
接下来崔健和他的乐队唱了《假行僧》,《滚动的蛋》《红旗下的蛋》(”and my dad is a fucking flag pole” 我觉得这句英文翻的比原来的中文还痛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当然最后以《一无所有》结束。崔健最后从台下拉了几位PLMM上台和他一起又唱又跳,所有MM都当场献吻引得台下口哨声不住。后来几位不PL已经略微发福的中年GG也自动爬上台去献舞献拥抱。:))))
乐队谢幕后,经过观众锲而不舍的鼓掌祈求,他们又出来唱了一首我很喜欢但是记不得名字的新歌,加一首《花房姑娘》。。。
出得门来,走在夜色尚酣的旧金山街道上,夜风微凉,心中平实而快乐。崔健宝刀不老,我要去找他所有的CD,弄明白所有的歌词。因为崔健已经不是《一无所有》时的他,而我也不再是十六岁的小孩子,我们都已成熟,而生命依然澎湃,爱里依然有痛。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过去,摇滚终于第一次令我泪如雨下。。。
另:此文正好是我中文博客的第一百篇。谢谢所有常来看看的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有摇滚,真好!有网络,真好!
最近两天有点忙。不能多写。周末要去听崔建演唱会!兴奋ing。还从没有现场听过他唱歌呢。。。
推荐一个网站,从版面设计到文字内容都是上上品。别漏了comments,里面好多好东东呢。:)
朋友发来的歌词,很好:
曲: 梁基爵@人山人海 詞: 林夕
帶走傷感
帶不走哭得轉紅了的燈
記憶隨身
延續欠你的戲份
帶走開心
卻帶不走拖手時的體溫
微暖質感
留在臉上還未吻
*給一分鐘我靜靜回味
將一生一世翻天覆地
明日已被今天處死
淚存在原為反映天理
這一分鐘我站在何地
怎麼竟跟你活在一起
緣是鏡中花
留在鏡中死
原諒我不記得忘記
帶走身影
帶不走裝飾你瞳孔的燈
放手無聲
沉默也等於約定
帶走心境
卻帶不走分手時的風景
雲過天清
忘掉我們曾盡興
repeat *
當這一雙腳慢慢離地
拈不走一瞬羨慕妒忌
誰又記得起
誰被我歡喜
延續到下一世的你
誰又帶不走
一塊紀念碑
心中掛著什麼行李
这篇故事不错,可惜尚在连载中。。。 哈里路亚(魔幻现实主义)
大约一年多前开始,右手中指的指尖染上一种奇怪的病。周而复始的发作。总是以指尖的皮肤开始变硬并腊质化开始,指尖的触觉和指纹一起消失,然后慢慢的开始龟裂,疼痛,痒;再往下就开始裂出小小的血口。慢慢愈合,回归正常。每次的起因都是因为那根手指的指甲受到某种刺激,或者是指甲剪得太短,或者指甲周围有肉刺被脱落而成了伤口。发作时间由原来的几个星期慢慢到了长达月余。病变只限于指尖,没有任何扩展的迹象。在网上查勒,说是一种“过敏”症状。不传染,病因不详而且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或者药物。只能很经常的涂护手油脂,减轻症状而已。
今天看到周轶君的在黑暗中等待,不知怎的就联想到了这个病殃殃的手指尖。中东问题就好像是人类的一个伤口,周而复始愈演愈烈,也是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久而久之大家就对它的丑陋麻木厌倦了。盖上一块创可贴,任它自生自灭。
在《战地记者》纪录片里,战地记者James Nachtwey的朋友在片尾说,James之所以能够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从一场灾难走到另一场灾难,是因为在心底他始终相信正必胜邪,无论面对多少人性的丑恶,他始终相信每个人心底的善是更强大的。
这种乐观主义是让人感动的。也似乎是无法想象的。
十四年前柏林墙倒掉了,十四年后以色列开始筑造自己的一堵墙。从抽象符号的角度来看,这堵新墙好像是试图缝合伤口的针脚。从以色列的角度,它是不是更像一块创可贴?盖上了丑恶的东西,眼不见心不烦?把头埋到沙里的鸵鸟?从巴勒斯坦的角度看过来,这堵墙是不是更像一个牢笼,监狱的高墙?上面会站着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士兵?原本仅限于难民营的一道风景扩展到整个巴勒斯坦的范围?
以武力能够解决的问题好像都是相对简单的问题。墙呢?从万里长城到柏林墙,似乎都是无奈消极而且悲剧性的策略。柏林墙寿终正寝时是三十八岁,万里长城如今成了旅游胜地。以色列-巴勒色谈间的这堵墙未来命运会怎样?
隔着创可贴,我依然可以感到指间的疼痛。隔着墙,巴以双方应该也一样。不同的是,我知道再过几天几周或者最糟最糟再过几个月我的指尖会痊愈,一切恢复正常。巴以双方的驻民就要不幸的多。有谁能够坚信不移的告诉他们,总有一天和平会回来,生活会正常。难民营将成为遥远的回忆,自杀者人肉炸弹将成为历史课本里的故事,用导弹来暗杀对手领导人听上去更像天方夜谭,你们的孩子有一天会摇着头质问你们怎么会如此残酷如此血腥如此看不到真理如此分不清善恶?
人类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但愿那一天会在人类的想象力枯竭前到来。当人们失去了和平的记忆时,和平还会存在么?
妈妈在天天发送小狗和大狗的沟通情况。我都一一编录到阿尼塔日记。有兴趣的可以移步去看看。:)
另:本周末购的电视一台,连拖带滚的抬到四楼,累死了。不过一插上闭路电缆居然就有信号!有免费电视看?!天堂啦!
另另:又去购回电视机台子一个,茶几一套,书房美丽大地毯一张,玄关长板凳一枚,及床头柜一个。快了快了,家具都差不太多了(还缺文件柜一个,杂物柜一个,以及各式木架若干。。。),尘埃落定,可以松口气了。
另另另:过生日家有ZM做出丰盛晚餐,朋友请吃美味螃蟹,妹妹做了美味蛋糕,幸福ing。。。猪的天堂。。。
Jean搬到旧金山,屋子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八岁的皮皮也老态日出,妈妈看着心里难受。所以昨天从黑人区买了条小狗回来。起名叫阿尼塔(Anita),上海话“阿尼”正好也是老二的意思。皮皮有了个小妹妹!:) 和皮皮小时候颇像,也是两只大耳朵。妈妈说她的脚也挺大的,虽然出身贫困,饿得皮包骨头,但是她的将来,一定是充满了“大”和“肥”的机会,因为我们家里出来的动物,没有一个不是人高马大的,从猫猫到鱼,从花花草草到狗。任你是谁,总可以喂的肥肥的。嘿嘿。:)
第一次洗澡,多乖的小家伙啊!比皮皮小时候可安静多了。
八年多前的皮皮也是在这个台阶上度过离开狗妈妈的第一夜。本来他很乖的睡了,妈妈不放心,半夜起来给他送枕头,结果吵醒了他,反倒哭了下半夜。这一次,妈妈在睡前就给阿尼垫好了枕头。。。
和皮皮GG第一天的照片比比看?好像还是皮皮漂亮些呢。:)
其实都快夏天了。这次的新衣服拖到现在才做出来。左边的小小颜色条多了一个黄色的,大家不妨穿来试试。看看颜色,字体是不是都还好。有什么建议问题请务必留言。:)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