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见人爱的杭州

在杭州的一夜一天,以盛宴开始再以盛宴结束。

回头看去,不知道是因为杭州的美景,还是米粥的一众好友使这短暂的杭州之行如此完美。

景是雨中的西子湖,自古如今的历代风流才子帝王将向流过言的石碑,小桥流水。历史环绕下的人,雨里回廊下喝茶的众生,迷朦雨雾里的曲院风荷,酷似美加州红木林徒步路途的湖边小径,青瓦白墙。留得残荷听雨声。

所有的景色都是书中读过的,也许电影里看到过?可是直到设身处地的存在于这个环境里,人才略微懂得以前文字里没有读到的深意。比如说,你在北国,也许可以想象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但是如果不曾来过江南,你是不可能知道什么是“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你也许可以想象一个月光下的沙滩,但是你很难明白那个戴着银项圈的闰土是如何长大,如何思想。

所谓人来自环境。来过江南才知道为什么江南出了那么多的才子智士。由此想开去,不去湖北,可能永远也不会明白屈原吧?

杭州的夜晚,让我想起东京来。温暖而潮湿的天气,很舒服。街上走的几乎都是穿着入时的年轻人。

朋友的车送我们去在西湖边的旅舍,一下车,我就闻到浓郁温甜的桂花香。同行的MM说,已经是余香了,两个星期前才是桂花盛开的季节。大家聚在青瓦白墙的旅舍天井里,很多美丽年轻的MM, 吃肥美的大闸蟹,喝香醇滑润的XO,聊旅途趣事。夜晚的空气里都是阵阵的桂花飘香。心满意足的我静坐其间,心里一遍遍地惊叹,天啊,这不活脱脱是从红楼梦里走出来的情景么?

青年旅店的老板之一是美术学院毕业的,室内装修都是自己设计。旅店里所有的洗脸池都是青瓷大花碗。旅舍本身原是著名京剧演员盖叫天的故居一部分。清爽的白墙和深色木梁。

米粥的一众朋友里,有才华横溢的艺术人,也有商人。也是在他们身上看到“儒雅”的真正定义。

入夜我们给朋友载到灵谷路上绿荫环抱的一个所在,木牌上漆着绿茶二字。天凉下来,围着毛毯,坐在有大伞的木头平台上吃烧烤,厚墩墩的木桌上放着马灯,烤羊排,烤鱼,烤鸡,陆续上来,喝黄豆排骨汤,各人自助去大锅里盛加了玉米粒儿的米饭,醇香。喝新鲜的札啤。山林寂静,小小的吧台上的喇叭里在放 enzo enzo法文歌,看到窗内是个客栈,小客厅的木墙上挂了湘秀。一切是如此地道的小资和舒服。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

杭州啊杭州,叫我怎么舍得走。。。
杭州图片

历史“科学” - 为什么中国现代史是我们所知的样子?

读《Guns, Germs and Steel》

0.
发现书看一半时往往更愿意写评论。常常看完了之后当初的兴奋也没了。

所以,这本砖头般厚实的书今天刚刚K完四分之一,因为兴奋莫名,所以先来说几句。要是看完了还有要讲的,再来添吧。。。

这本书已经流行了好一阵子了,可是这个书名老是让我想起那个叫“Gun & Roses” (枪与玫瑰)的重金属乐队。所以连带着老以为这本书是黑暗,吵闹,暴力,而且另类的。就根本没打算看。但是自从回国归来,和桂讲起在国内的种种感受,她不只一次说,“你真的应该看看那本‘枪,病菌,和钢铁’的书。。。”言外之意大概是如果我看了那本书就不会这么信口胡言了?或者如果我看了那本书就什么都不用说了?该说的要说的还没想好怎么说的都在那书里了?

无论怎样,在豆瓣存在之前,桂一直是我的豆瓣,因为她对书的口味喜好都和我非常之象。凡是她推荐的书,我读了之后都是爱不释手。所以既然她已这样大力推荐,更高级的是她干脆把她手里的那本塞给了我,怎能不读?

今天早上在旧金山灿烂温暖的阳光里我终于翻开了这本砖头的第一页,一口气读了将近一百页,放不下。高啊!

1.
自从十多年前看到“大河之死”那记录片里说道一个被黄土地束缚了的民族终于被海洋文化的西方打得溃不成军之后,我对世界历史的进程就有了特殊的兴趣,到底为什么中国要在汉唐之后等到今天才又有一个盛世,到底为什么我们发明了火药却没有发明枪去打欧洲反而在这里坐以待毙?到底为什么当年的四大文明都落得个挨打受穷的命?

这本书(或者说它的前四分之一)给出了至今为止我看到的最有意思的答案。答案是什么?我不说。嘿嘿。

不过书里提到一个有趣的细节我觉得很有意思。

非洲是人类起源,所以那里的动物是从人类刚出现就有了和人相处的经验了。在一开始,人类的猎捕本事不高,但是在人类越来越聪明,学习使用工具的过程中,非洲大陆上的动物们有机会慢慢了解人类的厉害,所以早早学会了躲藏以及和人类竞争的本事。而其它一些新大陆,比如澳洲,美洲,那里的大型哺乳动物就没这么幸运。象我在格拉配高思(Galapagos)群岛上看到的那些从远古就没见过猎人的动物一样,它们温存缓慢,不知道害怕为何物。所以当人类开始出现在那些大陆上后,澳洲和美洲的大型动物们在很短的时间就被人类给杀得干干净净。格拉配高思群岛上那些动物也本来会遭到同样命运,但是如今有了环境保护组织,试图力挽狂澜,效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在澳洲,美洲的远古哺乳动物消失之后,杀掉他们的人类后代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和部落,然而他们的命运竟然也没比那些哺乳动物好多少。书中讲到那段著名的故事,西班牙人皮萨罗带领百余西班牙冒险者在后无援助,前无营寨的情况下,在八万印加大军的眼皮底下俘虏了印加帝王Atahualpa。并摧毁了印加帝国。

书里说到除了书名所说的“枪,病菌,和铁制兵器”,以及战马帮助西班牙人以少胜多,更重要的是印加帝国没有文字,没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历史,因此印加人“没有认识到人性的多样性”(unaware of the diversity of human behavior)。看到这我不由笑出声来。这个作者,也太会说话啦。什么“人性的多样性”?分明是人性的丑恶啊!

和那些很快灭绝的远古动物一样,这些地域文化里的人远远低估了人类的丑恶,残酷,和狡猾罢了。

“不作恶”是一会事,不知道恶的深浅,恶的能量,那就是自取灭亡了。

不知道这书的剩下四分之三会不会讲到为什么中国会落后于西方,尤其在这个“侵略”情节上?

2.
  看了一半了,作者开始罗嗦。也可能我对人类如何从狩猎-采果的游牧发展到自己种粮食没有兴趣吧。谁在乎什么地方有多少种可以栽培的野生植物,又有多少栽培成功呢?或者如何嫁接苹果?
  
  不过驯服野兽成家禽的过程我倒是看得津津有味的。可能还是兴趣不一样。或者看过botany of desire 之后觉得任何写植物的人都应该改行,因为没人会比那个写得更好。
  
  总之现在开始挑毛病,觉得作者掉包袱掉得太过分,显摆自己的知识面广阔,常常把一个问题变着样的问n遍,然后再趁机拽进去一些八竿子打到一点关系的知识进去。:((((越来越怀疑他会不会最终解答我的问题。因为目前为止他好像更喜欢分析为什么新几内亚,北美印地安文化,南美的印加等王国,以及黑非洲为什么这么落后。好像对中国知道的非常少。却口口声声Euroasia,Euroasia的说,明显的象邀功,因为这样就可以把亚洲的发明也归到欧洲名下一起说。哼哼。。。

  3.
  看完了,感触良多。总体来说是很棒的一本书。最棒的是它集中了很多学科来讲世界历史:人类学,语言学,植物进化,动物进化,以及很多详细的小范围的历史发展,比如新几内亚,澳洲,非洲,欧亚大陆。最终它也“试图”解答了我最初的疑问,“到底为什么我们发明了火药却没有发明枪去打欧洲反而在这里坐以待毙?到底为什么当年的四大文明都落得个挨打受穷的命?”
  
  4。
  作者的强项在于他知识面极广,但这也成为了一个缺点。他讲到任何细节都能够发挥成漫漫的一整章的描述。如果你恰好也对这些有兴趣而且以前所知不多的话,就会很喜欢很愿意看下去,但是如果你不感兴趣或者以前恰好对此有过涉猎的话就会很不耐烦。
  
  对我来说,还算幸运。通篇只有关于植物进化,美国印地安人历史,和一些南亚各岛的发展史令我不耐烦,很多都翻过去了。但是对于动物进化,欧亚发展,文字的出现和发展,语言学,非洲的历史,等等我都看得津津有味。
  
  再者就是作者的英文有点学究气,很多句子都是拽得很,not un-之类的否定再否定在一个句子里出了n遍,到最后给他弄得很晕,虽然知道负负得正,但是给你一堆负的之后,你就很难弄明白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这点上来说,可能看中文翻译的人比较走运,至少(我希望)译者已经把它搞明白了再翻,而不是真这样一路“负”下去。
  
  5。
  大结论(想自己去读的人就不要再看下去啦。否则本来就是有点艰涩的书,如果不是有个问题没有得到回答,强烈想知道答案,看起来会更痛苦):
  
  环境不仅造人,还造就了社会和历史潮流。
  
  环境的适合保证某些地方的人可以先建立农业社会,之后有能力用农业来支持一个村庄,城市,国家的形成和扩张;国家的产生成全了一个政治人群,政治本身促进了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接下来才有技术的发明和人类知识的递深。
  
  同时,一个国家所在的环境保证了它是否会和其他国家交流技术,互补和竞争才能使一个个国家的技术愈发高强完美。被高山或者沙漠或者海洋隔阂起来的人群很少有能力发展很复杂的社会。
  
  太广阔的土地,太丰富的资源,和太少的人口也不会有能力和动力去发明创造,因为没有人口压力,没有竞争。
  
  6。
  为什么中国到十五世纪前为止都是领先世界潮流,却在其后一再没落?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
  
  ”它(中国)曾经是世界第一大政治政体,有着领先全世界的航海技术,完全控制了世界海域。十五世纪初期,它遣送出财富船队,每个船队拥有上百艘船只,每只长达四百英尺,载着两万八千名船员,横跨印度洋,远抵非洲东海岸,比哥伦布驾着他那可怜的三搜小船跨过窄窄的大西洋早了好几十年。为什么不是中国船队绕过非洲南海岸去把欧洲变成它的殖民地?那时候,达迦马和他那三搜可怜的小船还没有绕过好望角向东征服南亚。为什么中国船队没有横穿太平洋去征服美国西海岸?简短而言,为什么中国失去了它的科技领先地位,为什么原本落后的欧洲后来居上?”
  
  “It also led the world in political power, navig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seas. In the early 15th century it sent treasure fleets, each consisting of hundreds of ships up to 400 feet long and with totla crews of up to 28,000, across the Indian Ocean as far as the east coast of Africa, decades before Columbus’ three puny ships crossed the narrow Atlantic Ocean to the America’s east coast. Why didn’t Chinese ships proceed around Africda’s southern cape westward and colonize Europe, before Vasco da Gama’s own three puny ships rounded the Cape of Good Hope eastward and lauunched Europe’s colonization of East Asia? Why didn’t Chinese ships cross the Pacific to colonize the America’s west coast? Why, in brief, did China lose its technological lead to the formerly so backward Europe?”
  
  作者的答案让我这个硅谷人出了一身冷汗。
  
  “因为中国是如此执着的一个中央集权。
  因为欧洲是如此吵闹不已打来打去的一盘散沙。”
  
  妙啊!
  
  因为是一个中央集权,所以一个管理阶层的一个决定可以把一个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技术财富打碎,销毁,让世人皆忘记。
  因为是一盘散沙,所以一个国家禁止的技术发明可以在另一个国家繁殖传播发展壮大,并迫使最初的国家乖乖地回头来补课。
  
  因为是一个中央集权,所以关起一扇门就阻止了一个民族的新鲜空气。
  因为是一盘散沙,所以不会所有的门都在同一时刻关闭。总是有光,总是有希望。当初哥伦布的航海计划曾经先后向五个国家的皇族呈递,接连被回绝后,其中的西班牙在哥伦布第二次的请求之下才首肯。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欧盟依然争吵不已,这也是为什么微软和Google在欧洲都会被视为洪水猛兽。这也是为什么垄断经济是这么恐怖的一个词,任何小公司都可以用这个理由来上告任何庞大的公司。
  
  因为一个庞大没有竞争的体系,可以拥有不可一世的扼杀力。任何人想成为或者建立一个垄断经济/公司/国家都应该读读中国近代史。无论当初的初衷多么单纯,无论最初的结果多么有利。长远来看,单一的集中的垄断的体系都是一个坏体系。不能培养胸襟,不会激励创造力,不会鼓励独立思考,不会进步进取,只会步步为营。。。

  暂且不去说这个答案有多么单薄,毕竟没有讲到中国文化为什么会这么保守谨慎,当然如果他硬拽到环境使然也勉强说得过去。所以原来大河之死的台词倒也没有说错。也许我们这个大河民族确实对海洋和一切未知有着太多恐惧。不鼓励冒险不鼓励异想天开。。。对知识产权没有任何概念。

  一个不保护知识产权的人群怎么可能创新呢?除非创新的直接结果可以转化成看的到摸的着的现实利益。所以又怎么能够抱怨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说远了,打住。
  
  7。
  因为正规的历史学里面,学者们花了很多时间来讲解研究历史中的一个个强人,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希特勒,佛,哥伦布,等等等等。但是用作者的方案来看,这些强人不过是出现的合适时间合适地点有着合适的才能的人而已,如果他们没有出现,世界历史的进程基本上不会有太大改观。因为“环境”早已在那里了。谁来演这场戏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8。
  最后一章,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来讨论为什么历史从来没有被列为一门“科学”。我想是针对西方学术界和未来的历史学发展方向来的。
  
  他引经据典的说了很多。我觉得他说的蛮有道理。
  
  其实说归齐是因为人性是如此多变的一个东西,一群人在一起又使这个变量无限增大。因为这些未知数的原因,历史不可能被放在一个特定的试验室里让人研究。但是还是可以用一些科学的方式来比较演示分析历史的进程。从而学到一些规律和教训。
  
  我个人觉得慢慢的能够融会贯通很多学科似乎越来越重要了。只有象本书作者这样博众家之彩,才能站得比较高,跳出一个小框框,看到跟明显的纹路,看得更清晰一些。
  

以梦为马

看马良最新的《马》系列。很喜欢。看到他在留言回复里的一段话,也非常喜欢。

“maleonn回复: 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唯以梦为马者,日行千里..但愿我们可以及时的追赶到稍纵即逝的智慧’爱以及勇气”

祖 国

(或以梦为马)

作者:海 子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此火为大 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
以梦为土的敦煌–那七月也会寒冷的骨骼
如雪白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 横放在众神之山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投入此火 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 吐出光辉

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 去建筑祖国的语言
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牢底坐穿

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 带着不可抗拒的 死亡的速度
只有粮食是我珍爱 我将她紧紧抱住 抱住她 在故乡生儿育女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静的家园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 一滴不剩 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 归天

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
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 和周天子的雪山 天马踢踏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

我的事业 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至今–“日”–他无比辉煌无比光明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 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Google 的运气 - 读《The Search》

The library of Alexandria was the first time humanity attempted to bring the sum total of human knowledge together in one place at one time. Our latest attempt? Google.”
– Brewster Kahle, entrepreneur and founder, the Internet Archive

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企图把全人类的知识收集在一个地方,无论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来定义。我们最新近的一次企图呢?Google。
-布鲁思特尔 卡里,创业者, 网际网络档案 创建人

时差害我凌晨就醒了。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在北京的晨曦里打开这本书。上面这段就是第一章的开场白。可能因为去年去土耳其时那么迷恋过那个爱琴海边古希腊精美绝伦的图书馆废墟,当时的旅游书里说,爱琴海边的图书馆曾经很努力地和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竞争,想成为第一。后来为了这个竞争,古埃及开始控制向古希腊出口古埃及出名的纸张:papyrus,好减缓古希腊的“抄书”业 (咱们古中国发明的印刷还没传过来呢)。因此,小亚细亚平原上这些聪明的古希腊人发明了用羊皮来写字的方式。发明这手艺的Pergamon这地名被叫做这种新“纸”的名字,后来慢慢变成现在拉丁文里的parchment这个词。这种细密的联系让我立刻欢喜了手中这本有着白色硬皮的新书。

之后在南下的火车上,杭州的雨中,认真地读,几乎放不下。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喜欢历史更多些,前半本要好看的多。

十月初在旧金山有一个web 2.0大会。会议最后一天,Google的创建人之一Sergey Brin跑上台去说:

The No. 1 factor that contributed to our success over the past seven years is luck.
我们过去七年的成功第一大因素是运气。
Sergey Brin: The Luckiest Man in the World

当时看了还有些不置可否,觉得这话说得有点过分。带了“哗众取宠”地味道。为了“哗众”而哗众。

读完《The Search》,看到 Google 存在之前,Google 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前因后果,才真的明白Sergey这么讲地意思。因为读书的时候都不由得为 Google 捏把汗。真是太幸运了。

多少曾经辉煌一时的搜索引擎都一失足成千古恨啊--AltaVista, Excite, Inktomi。起步比 Google 早,创建人也不比 Google 差。都是一个当时看似最好的决定毁了前程。都是因为没有金钱,或者没有控制权,或者没有坚持,心一冷低头走了所谓商业路子,结果在本来应该他们轰轰烈烈的时候,却只能站在阴影里看着 Google 和 Yahoo 辉煌。

Google 本身也是在咬牙忍着,本来以为早晚要走 Banner Ads 这条他们最不齿的路呢。结果就在将要弹尽粮绝,想去抓 Doubleclick 这根救命稻草时,Dot Com泡沫破掉了。Doubleclick 这根稻草也没有了。逼上梁山了,这才上了心,仔细去研究别的出路,也该他们走运啊(连Dot Com 泡沫碎掉都阴差阳错地助了 Google 一臂之力,不是运气是什么?),正好看到 创建 idealabs 的鬼才Bill Gross 最新推出了Overture。其推出的崭新的“有回报的搜索” (Paid Search) 这一观念,立刻点燃了Google人心里的熊熊烈火。所以说 Google 真正的救命稻草是 Dot Com 泡沫的消失和 Overture的出生。两者的出现又搭配的如此巧合,正好在Google将要走上先人的老路时,救了他们一命,并从此飞黄腾达。Overture虽然恨郁闷,但是它从来就缺少“有回报的搜索”里面的“搜索”这一环节。虽然概念聪明,无奈自己没有能力去实施,也是命数。

跟其他写硅谷的书类似,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八卦。所以喜欢八卦的同学不妨一读。趣味无穷。

其中有两则令我印象深刻:

1。一个发明家Nikola Tesla的传记 对 Larry Page 影响深远。因为这个和爱迪生同时代的发明家,虽然发明项目比爱迪生还众,却被世界遗忘。Larry因此立志不仅要发明东西,更重要的是发明的东东对世人有用。如今Larry以此标准来评判 Google 的每一个产品。

2。Larry 和 Sergey 的 Google 还是住在 Larry 宿舍里的一大群东拼西凑出来的机器时,拿到第一笔资金时,两个人跑到Burger King去庆祝。后来第二笔资金来了,依然是去 Burger King 庆祝。Google 的节俭和对员工食物的关注不知道和这些经历有没有联系?

后半本书花了很大篇幅讲现在 Google 印刷这个项目和出版商及作者们之间闹上法庭的矛盾,还有美国政府911后推出的“爱国条约”对Google不作evil的潜在挑战,以及对将来硅谷的预测。

预测这一条所有写硅谷的书都会花很大篇幅去写,因为大家都想将来被人称为预言家,被某个VC看上去做风险投资的大买卖吧?!反正从看书人的角度来讲,历史比预言精彩百倍。

旅途中的书,以及在无锡的闲散

可能因为在国内行走很依赖公共交通,当然在无锡的日子几乎都是足不出户地陪公婆,所以看了不少书。

从旧金山起飞后开始看新买的土耳其作家Pamuk的《雪》。情节阴郁,总是看了睡,睡醒了硬着头皮再看。到了北京时看了不过一半,就丢到一边,至今也没再拿出来。

在北京时倒时差倒得辛苦,往往是凌晨就醒了,捱到天亮就大呼万岁,爬起来去上网,或者坐在落地窗前看书。等米粥醒了(这家伙好像没什么时差问题,睡得比我好。郁闷)再一起出去吃早饭。那时开始看新出的John Battelle那本《The Search》,讲Google如何起家。北京到无锡的火车,以及杭州那一天,睡前,早起,长途车上,在西湖边躲雨时,都在看这本书。很好看。

从杭州回来后,在无锡家里就闷头看新买的中文书。看完了周作人的《知堂谈吃》《源氏物语图解》加上周国平的一本散文集子,和王安忆的一本散文集。后两本很不喜欢,就丢在无锡没有背回来。前两本不错。几乎是一气呵成地看完了。

到了上海后就开始看周轶君的《离上帝最近》,在回旧金山的飞机上看完。真是好书!赞。

所以这一路上,回国途中看土耳其,在北京杭州看硅谷,在无锡看日本和中国,到了上海看中东。有点乱七八糟但是却相映成趣。

无锡是个没有太多特色的城市。用米粥的话来说,这里一点都不象江南,倒是有些象河南。呵呵。空气污染是这次行程里最糟的。桂和马修说那是因为我运气太好。在北京遇到了难得的蓝天。否则北京的空气和我所见识的无锡相比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喜欢的地方可能是南禅寺那里了。大片而且分区域的小店铺,比如买花草鱼虫是一片,买衣服另一片,日用品再一片,让我想到伊斯坦布尔的巴扎,尤其是Yeni清真寺边上那个。当然最开心的是看到和古南禅寺隔一条街的百草园书店。一口气抱了一百多块RMB的书回来。

在无锡吃得非常好,虾蟹鱼及各式新鲜水果。无锡小笼包很香,推荐一下。米粥的朋友带我们去看京杭大运河上浩浩荡荡的船队,那气派是很有些zeze MM说的蒸蒸日上,祖国形式一片大好,好比北京的天安门前。

会了妈妈大学同学一家,很为他们的乐观和坚强折服。见了Nino,精灵而且懂事。:)

后来米粥的另一个朋友带我们去了市中心很安静宽敞的星巴客。是个闹市中的世外桃源。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无锡的计程车司机几乎都是女的,不知道为什么?

在无锡更多的时间是听公婆讲旧人旧事唠家常,看电视里的新闻,通西藏的火车终于开始运行,全运会闭幕式,等等。

更多无锡图片

十年后的北京

(起稿于无锡。。。)
莺歌燕舞的江南突然大降温。偶有阳光的下午,我躲在无锡公婆家里看周作人的《知堂谈吃》。

想起几天前看到的北京。膨胀变迁的面目全非。不变的是老北京的口音和浓浓的人情味。长安街依然宽广,只是不再空旷。。。

*早餐
表哥表嫂住在十二楼上,几乎每个房间都有高高的落地窗,都市尘嚣尽在脚下,夜晚是遍地璀璨铺展到天边。早餐他们吃牛奶面包鸡蛋。我和米粥倒时差凌晨就醒,跑到楼下找豆浆油条。找来找去没有油条。后来表哥表姐告诉我说现在大家都不敢吃油条了,说会造成老年痴呆。一个表姐说那以前那么些老北京吃了一辈子的油条,也没见老年痴呆啊?表哥说,那是因为以前人的寿命短,还没痴呆就走了。呵呵。再说我们的早餐:

一大碗豆腐脑儿
一碗豆浆
两个烧饼(一咸一甜,甜的好吃)
一个馍夹肉
共计人民币6元!!!!

如此好吃便宜。我感动得几乎热泪盈眶。

*现代生活
坐地铁去王府井的东方广场,里面现代而且闪亮。忘了谁说那是北京最大的违章建筑。星巴克的咖啡用了糖浆居然比美国的好喝。一早起来就翻着手机说明书学着发短信。立刻坠入情网。短信是如此好用便捷的交流方式!而且好像中文短信比英文更加简洁高效。可能因为中文的词义丰富,一个字儿顶仨用。小小屏幕上一句中文可以比站地同样面积的英文表达更丰富的信息。

*红墙
沿着红墙往西走,绿荫依依,风清凉。游客们或座或站,五湖四海的方言不绝于耳。和米粥说以前都是骑自行车从西单去天安门,所以都没怎么走过这条小路。也可能那时候很不屑与游客为伍。

*西单
四处耸立着崭新的四方办公楼,冷漠而且荒芜。象国家机器一样闪着灰色的光芒。英文里有个词是sterile,用来形容这些建筑实在是最恰当不过了。后来知道这些都是各大银行缔造。怪不得。

*烟袋斜街
从秀水出来打的去后海的银锭桥。居然让我们碰到一个不知道后海在哪里的司机。操着一口地道的老北京口音问我们,“来北京玩儿啊?” “是。” “北京有什么好玩的?”口气里不解大于不屑。左转右转,还打了电话给妹妹的朋友H,现场指路,到了还是把我们放错了地方。我们跟着快乐的黄包车队绕着后海走了很大一圈,终于找到了人声鼎沸的小小的银锭桥。H带我们去烟袋斜街,坐在藕吧里一边看下面各色行人一边聊天。“爱无永恒,藕有例外”夕阳渐斜。回到斜街上,做糖人的热情地要为我做头糖猪。说是一年之内保修保换,呵呵。做完,我举着这个驮了宝葫芦的猪从街头走到街尾,实在想不出怎么把它带到江南,又还给他了。

*鼓楼
从什刹海走到鼓楼,再往南一直走到景山。一路上见百姓生活点滴,小店处处,路口有家卖栗子的铺子,门口在排长龙,原来是新开张,买一包炒栗子送一包花生。快到景山时走累了,打的去下午漏掉的三味书屋。车行经护城河边的角楼,后悔不迭。要是一直走过来该能拍到多么美的一副照片。一轮圆月在夕阳的余晖中升起在角楼一侧,四处是一片金黄。淡泊宁静。虽然人声喧哗,车辆楼宇,却一点烦乱也无,只有亲切和平和。还是无法接受一个事实:我能听懂这个陌生的地方所有人的话语,无论是街边的拌嘴还是市间的吆喝。或者是,我只是无法接受这本该熟悉的一切如此陌生的事实?

*三味书屋
高中校园和这里一街之隔,那时西单的地铁站还没落成使用,搭了很多建筑棚。书屋的门就开在建筑工地后面的小胡同里。书屋边上以前有个包子铺门却开在长安街上。桂和我常常挤在满是民工的队伍里去买包子,买来就坐在马路牙子上大吃。那时桂说我们这么给他们作广告,应该跟他们要广告费。现在,(包子铺没啦),书屋也开在了长安街上,楼上还开出了茶馆。楼下书屋的布局也变了,原来书屋正中的长桌子没了。换成了书。买了此行第一摞书:沈从文的《边城》,钱钟书的《围城》,和周作人的《知堂谈吃》。装潢美丽,纸张厚实。很是爱不释手。米粥买了一套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

*时世
H在中学教书,讲起现在的教育情况,不胜唏嘘。 现在的校长成了企业的老总,一心在学生身上或者打着学生的名义挖财源。一边是穷凶极恶的校长,一边是聪敏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这么个弱肉强食的环境里,“怎么可能教学生去慈爱去关注弱者?”压榨来的钱多是进了校长的腰包。作为老师和这北京城的老百姓一样,也是为养家糊口奔波,最怕的是生病。所谓的医疗保险都是一纸空言。

话题里也有轻松的一面。“明天要开始讲诗经了。很头痛。”她笑。“因为要讲到爱情了。学生都很兴奋。。。所以头痛,因为明文规定还是不许早恋的。”
🙂

W在保险公司做IT。喜欢说中国目前保险公司的数额与美国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所以要“接轨”。想起H说的不敢生病,就问,那真有要付保险时,付么?W犹豫了会,说,嗯,能不付就不付。

美国的保险公司是一样的,能不付就不付。但是到了万不得已,可以去法庭告状。所以偶尔会听到法院判某某保险公司败诉,赔偿巨款的事情。最近布希政府在变着法儿的立法来抵制这种案例,口口声声是为群众服务,因为这样的罚款案例一多,保险公司把花费摊到每个人头上,保险费用提高,所有的人都要多付每月保险。造成每年的医疗保险飞涨的局面。

暂且不去讨论美国政治,但是这种循环往复是一种体制的运作。因为立法的是民众。虽然说到底民众未必是聪明的民众。被压榨的自然还是群众,但是逼极了可以上法庭,总是一个出口。

和在作官的D讲到这个,他倒是给了个比较明白的解释。

“目前中国作为一个国家为什么富了?因为它甩掉了两个大包袱,一是教育,一是医疗。私有化这两个体系保证了国家的国库是满的。也保证了一代特别的院长和校长的诞生,专门善于找钱的院长和校长。” 问题是这是不是个暂时的现象?国家富有了之后会不会再把这两个体系公有化?或者部分公有化?

*妙语
“现在是,中国的城市象欧洲,中国的农村象非洲”
“光缆无铜,偷也没用”
“北京的服务业几乎都是外地人在做。北京人呢?” “北京人都自驾游去了!”
“现在不过是:劫贫济福”
“网上论坛汇集着有为国为民之心,无为国为民之机的人”
“GCD很厉害,养百姓如养畜生:吸其血而不取其命。”
“这是一个没有道德廉耻的时代”

北京2005,浮光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