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和书

曾经很久很久在湾区买不到大陆出的中文书。虽然每个中国超市“广场”(这个Mall该怎么翻?)里都会有个中国书店。但是都是很贵很贵的台湾或者香港印刷的中文书。十几二十几美刀一本是常事。后来知道了大仓库式的瓷艺家具公司,开心死了,二到五元的价格,大陆出的中文书。去的巧可以掏到不少新出的好书。比如张看

再后来,在Milpitas那里开了一家长青书店。在那里买到, 我的视觉日记

今年一来,先是知道了书原在南湾开店,最近又听说了九州。几个月前去过书原,印象还不错。比瓷艺里面的书整体来说要好一些。而且前面店面里的书排得还算整齐。当时看到有兄弟上下,还有傅雷家书之类比较有内容的书。今天带了妈妈先去书原,再顺便拜访一下九州。

结果是失望之极。首先书原现在乱得一塌糊涂,和瓷艺有一拼。加上本来数量就没有瓷艺多,这下几乎失去了任何价值。能看的书寥寥无几。所有书架上的分类牌子和书架上的书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一点比瓷艺都不如)。真正有价值的可能就是它这里的大陆杂志很全很新,比如读者,小说月报等等。

九州咋一见很给人信心。小巧玲珑。还没进门就看到门口树上挂了长长一串瓷片风铃,在风里轻响。大门另一边很小资地摆了一个旧沙发,沙发后面橱窗上写着“免费无线上网”。可以看出主人花了很多心思在这些小地方。很有些国内书吧的架势。进门之后看上去也很好。一切井井有条。有个书店的样子,书籍按分类排好(谢天谢地),我一头冲进最里面的小隔间,小说类。四面墙看完,没有看到一本认识的。很疑惑地走出来,去看历史之类,还是没有看到任何营养书籍。想起来前看到黄小邪在博客上说九州的选书品味有待提高。看来真是不假。最后总算在散文那一面看到几本傅雷翻译的小说全集。还有林海音的一本散文。都是很旧的版本。但是实在的好书。

出门后很是为九州的命运担忧。这么小且这么偏僻的地方,却浪费这么多店面来摆满中文垃圾,象我这样肯老远找来的以后估计再也不会来了的顾客占多少?它靠什么生存呢。不过话说回来,我这样的顾客可能也无法养活一家小书店吧?可能象胎教,字帖,养花,打毛衣之类的书籍需要量更广吧?所以每个中国书店都是早晚变成类似的提供者?需要有多少象我这样的读者才能养活一家小书店呢?在北京那样鱼龙混杂,人口密集的大都市,才不过一个岌岌可危的三味书屋和一个三联。整个加州的中国人都加起来可能也养不起一个三味书屋吧?

🙁

我所知道的,湾区卖减价中国书的地方:

ORIENTAL VASE & FURNITURE(瓷艺家具公司)
2756 Alvarado St., #AB
San Leandro, CA 94577 (510) 351-9223 7DAYS (10AM-7PM) (地图)

Everygreen Books&Stationery (长青书店)
306 Barber Court, Milpitas, CA 95035 (ABC Seafood 旁边)
(408) 383-9798

Soyodo (书原)
1245 Mountain View-Aviso Rd. ,
Sunnyvale, CA 94089
408-400-0222

九州书香
1196 Kern Ave,
Sunnyvale, CA 94085

留言修好了

前几天在折腾右上角这四个方块照片,把留言模板搞出问题来都不知道。还是今晚桂告诉我才来修好。抱歉抱歉。
另外如果你在浏览器上看到这四个小方块照片挂在一个看起来比较怪的地方,请务必点击一下那个“重新载入”(refresh/reload)的键。这个博客看上去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条条大路通湾区

周末在网上逛,发现了两个MM的博客值得推荐。

先是娜彧,在mitbbs的原创版看到她写的小说《胡蝶》。喜欢,然后追到精品里面去看她其他小说。看完了长长短短七八篇小说还是不过瘾,就Google了一下她这个奇特的名字,搜索结果头一条就是她在新浪的博客。一页一页翻旧贴,先是弄明白了她这些小说里用来作背景的江南小镇的原型--镇江。再看下去,不得了,这个MM居然也住在湾区啊!
-在mitbbs上的:娜彧小说
-新浪博客(也看的到这些小说不过好像新浪每篇文章有字数限制,所以分成一段段贴的,读起来不过瘾)回首总在不经意

然后在网上撞到这个叫babyhippo的MM贴的家居图片,是工业气息浓厚的Loft,很费了些心思的布置--木屋顶,红砖墙——两个小孩的新家。先是好奇这个Loft在哪里。所以追了这个长贴看,就看到了她的两只猫猫,猫猫的种种趣事,甚至可以专门防止猫猫磨爪子抓坏沙发家居的“指甲套”,看得我心痒痒,很想立刻给自己的两只猫猫各定一副。要大红大绿的,多么好玩!后来看到大家说这个公寓太空太大象拍恐怖电影的布景,这个babyhippo真的装饰一番,拍起鬼片给大家看,好玩的很。看完长贴又追去她的Blog翻旧贴。弄明白了有一个背景城市,原来是位于密苏里州。旧贴翻到中途,看到他们最近来旧金山面试工作,对旧金山一见倾心的事情。想起上周末shuanshuan来访,说到她在湾区的朋友都说一旦搬到这里就不想走的事情,因为日子太舒服了,“为什么湾区没有出现比较有名的建筑设计师?因为这里好玩的地方太多,大家都没心思专心干活。。。”也许吧。对了,dotann不知道会不会觉着这个有趣,这个MM和她LG也都是最近从爱丁堡毕业的呢!:) 两个人现在在打拼自己的设计品牌,最近刚刚给NIKE拍了亚太地区的广告创意呢。弄不好是下一个当红设计师也说不定。。。
Babyhippo的宠物超市

土耳其之旅 - 蓝色地中海

2004年九月底

三天三夜乘三桅帆船沿着南土耳其的地中海慢慢转。。。途径三两小镇,很多小岛。我把大半时间花在看书写字上了。看的是这本在伊斯坦布尔买的《大篷车继续走》,作者是流亡海外的土耳其作家鄂凡·奥加(“The Caravan Moves on” by Irfan Orga)。

沿途的古城古迹都染上了书里的浓郁乡愁和浪漫色彩。这本薄薄的小书令这三天三夜的记忆在我心里永远褪着色,象一部老电影。上面的一些段落令我爱不释眼,读了又读。对土耳其的看法从此不再一样。一直想着,这段游记要和书里的故事混在一起写。可是懒惰的我迟迟没有动笔,到如今这本小书因为借给朋友又不小心被朋友失落在中美洲的某个小旅店里了。所以好像一段记忆从此模糊消失在时间的河里,没法看清。

那就模糊的写吧。

船出了法提耶(Fethiye),我为地中海水之宁静海水之篮而惊讶。热带亚热带的海里面见过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的热闹清澈,格拉配高群岛的远古风情,泰国普开岛的印度洋的南亚风光。没有一个比得上这地中海的篮。玻璃一般。晶莹透彻。水波不兴中行船。害怕晕船的我一点事都没有。舒服极了。随便停靠的小岛上就会在树木丛生里面露出废墟遗迹。没有人记得这些废墟的故事。人说土耳其好像露天博物馆,满眼都是古迹。多到没有人在乎的程度。慢慢地在游客的冷漠目光里消失掉。下水游泳可以透过潜望镜看到海底的废墟静静的和鱼群与珊瑚为伍,永远守住了他们的故事,一个字也不透露。

后来经过的小镇柯思(KAS)和利奇亚时代(Lycia)的古城萨米纳(Simena)都很有特色。

柯思依山傍海。我们到达的下午正是雨云凝聚,海港小城周围的高山上都是万马奔腾的云层。小城的崎岖石板小路和热闹的店铺在这种气氛里都有了世外和惊险小说的味道。逛街时开始大雨瓢泼,我们躲到店铺熙熙攘攘小街一家香料店里避雨,竟然因为不肯高价买任何香料而被老板赶出来!我回身对他怒目,用英文问“你是不是穆斯林?读不读古兰经?” 为此米粥同学十分佩服。当晚在我的日记本上写“Jean今天教育了一个穆斯林。” 其实当时只是惊奇的不行。出门在外从来没碰到过这种事情。想起三毛在马丘匹丘洪水泛滥逃难时对那个不肯让非旅行团的人上车的导游说的话。当时她问他,“你是不是基督徒?” 虽然我对古兰经不熟悉,但是想来在沙漠里游牧民族出身的宗教应该会有起码的收留路人的礼貌。何况是大雨倾盆的时候。其实雨中也是不错的。暖暖的空气,小城里满是茉莉花,香气扑鼻。雨小些时我们开始往回港口路上走,看到水果摊,买了巨大的石榴。汁多味美,一粒粒石榴晶莹如宝石。

萨米纳是个很小的岛。一应生活用品商品都要靠船从大陆运来。但是村民和气。作生意的也没有柯十那么贪。一派惬意的样子。我们遇到一只叫“七”的狗。走到山顶,是一个利奇亚时代的古城堡的残骸,和一些错落于古老橄榄树间的利奇亚时代的石棺。阳光干烈耀眼,地中海依然很篮。小亚细亚的历史环绕着我们,静静的。

这里的山都有了东方的味道,好像中国水墨画。

和船上的厨子水手混得很熟。他们都曾经服兵役。参加过和东土耳其库尔德人的战争。都痛恨杀戮。他们说库尔德那边的士兵也是一样,痛恨杀人。但是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大家都没有退路。退役后很久做恶梦。希望永远不要再有战争。

“古文明的消失令我对现代文明的命运不寒而栗。相比之下,我们的文明所能留给后人的真是微乎其微的.” – 鄂凡·奥加

蓝色地中海图片

土耳其之旅 - 昔日的希腊小村

最近在豆瓣看到新功能-“我去”-可以添加自己去过的地方和游记。宛如回到刚知道豆瓣的日子,天天跑上去混若干小时,上传图片,搜索经纬度,添加游记等等。玩得不亦乐乎。

最难搜索的经纬就是土耳其那边的几个小镇,索性开了 Google Earth, 翻出来土耳其旅行书里的地图,自己用鼠标在Earth上找经纬度,这一来又带我回到了两年前的土耳其,旅行的记忆如潮水,慢慢掩盖过一切。想起自己一直没有写完的游记,心里开始愧疚。。。继续一下,虽然已经晚了将近两年。。。

斯润基 (Sirince), 2004年九月

1.昔日

每一个英雄都是命运的偏爱者,他们被命运安排在恰当的地方恰当的时间并且有着恰当的能力和勇气,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土耳其的国父阿塔图克就是这样的一位英雄。他的天时地利人和时刻发生在伊兹密尔(Izmir)。当然那时候伊兹密尔还不是伊兹密尔,那时候它叫士麦那(Smyrna)。

“让我来趁此机会让那个城市复活,哪怕只是为了悼念,哪怕只用一个段落,那个永远消失了的城市,在1922年。

“如今的士麦那只存在于几首瑞波第卡1和艾略特《荒原》里的一个段落。

“尤吉尼地先生,哪个士麦那商人
还没光脸,袋里装满了葡萄干
到岸价格,伦敦:见票即付,
用粗俗的法语请我
在凯能街饭店吃午饭
然后在大都会度周末。

“值得记忆的士麦那都在这段诗里了。商人是富有的,士麦那也是。商人的邀请是诱人的,士麦那也是,这个小亚细亚最多元化的世界级繁华都市。这个古城可以考据的创建人包括,亚马逊人2,坦塔罗斯3。荷马在这里出生,和希腊船王奥纳西斯是老乡。在士麦那,东方和西方,歌剧和波利塔克亚4,小提琴和左纳5,钢琴和达奥里6 全都优雅的融合在一起,就好像当地甜点里面的玫瑰花瓣和蜂蜜。

。。。

“我有没有告诉过你士麦那的夏天里,街道两旁摆满了装着玫瑰花瓣的篮子?城市里的每个人都会讲法语,意大利语,希腊语,土耳其语,英语,和荷兰语?我有没有告诉过你那些盛名远扬的无花果,被骆驼商队驮进城。。。混合在杏树,扶桑,月桂,桃子的香味里?狂欢节的时候大家都戴着面具,在三桅帆船甲板上享受丰盛晚餐?我想告诉你这些因为所有这一切曾经发生在这个无法定义的城市,发生在这个无法归属国界的地方,因为它属于全世界。我想告诉你这些因为如果现在你来到这里,你会看到现代化的高楼,没有时间痕迹的宽阔马路,大大小小的工场,一个北约总部,和一个写着伊兹密尔的牌子。”

1: rebetiko – 一种类似于美国蓝调的希腊民间音乐,多用来歌唱悲哀和遗憾
2: Amazon -希腊传说里的女斗士部落
3: Tantalus -希腊传说里古国利底亚的富有强大的一个国王
4:politakia – 士麦那有名的一个乐团
5:zourna – 小亚细亚的一种传统乐器,类似唢呐,至今依然在保加利亚,亚美尼亚民歌乐团里使用。
6: daouli – 希腊传统双头鼓。

-Jean 译自 Jeffrey Eugenides的英文小说《Middlesex》,《荒原》的段落是用的赵萝蕤的译本。

士麦那(今天的伊兹密尔)是小亚细亚的一座古城。希腊文化发源地之一。后来历经很多朝代变迁。一次大战时属于奥图曼帝国。一次大战后奥图曼帝国是战败国,战胜国联盟以小亚细亚的一些领地做诱饵要求希腊加入盟军。一次大战结束后,割地分成,把士麦那等地分给希腊。当时奥图曼帝国日渐衰败(很像晚清的中国),当时还叫Mustafa Kemal的阿塔图克带领着反军准备要推翻腐败的奥图曼帝国(相当于中国的孙中山?)。但是本来一战之后土耳其国疲民乏,没有人有心情再打内战的。所以响应Mustafa Kemal反抗军的人并不多。

但是希腊因为刚刚给分到一块大肥肉,很志得意满,非常不合时宜地派了军队来接收士麦那。那是1919年。本来繁华的贸易港口,突然变成了被入侵的地盘。Mustafa Kemal很聪明地利用这一时机激起了土耳其人民的爱国之心,他的军队日渐壮大。从安塔路其亚地平原一路冲到士麦那。在1922年九月中旬Mustafa Kemal的军队进入士麦那那天起,一场大火把士麦那夷为废墟。烧了四天四夜。至今无人知道火到底是怎么起的,有人说是希腊军仓皇撤军时蓄意破坏,有人说是土军放的,也有人说是城中居民逃亡时不小心出的事故。总之这场大火这后,希腊-土耳其这场三年战争终于结束。Mustafa Kemal的声势如日中升,很容易的推翻了奥图曼帝国,建立了今天的土耳其。Mustafa Kemal也改名阿塔图克(即“国父”)。

阿塔图克建国后的很多措施,主要目的是富国强民,摆脱奥图曼帝国的落后,全盘西化。他废掉了阿拉伯文字,建立了今天的土耳其的字母系统,建立了一支坚决反对把政府宗教化的军队,在宪法里给这个军人委员会最高权力,平时偃旗息鼓,一旦自由选举出来的政府有任何将土耳其变成伊斯兰教国家的意图,立刻实施其铁腕将这个政府废掉,并坐镇新一轮选举。从阿塔图克去世之后,这种兵变几乎每十年发生一次。其目的是坚决不让土耳其走回头路。

阿塔图克建国后的另外一个措施是发起了“人口交换运动”,把在小亚细亚,尤其是爱琴海边祖祖辈辈居住的希腊人统统赶回希腊本土。

2. 今朝
我们这次住了三天的斯润基就是爱琴海岸边,橄榄园密布的山里面这样一个昔日希腊山村。

这个在宣传画上自称是“世外桃源”的小村落总让我觉得有些悲哀。住在这里的土耳其人都很友好平和。他们在山腰建了自己的清真寺。我们的小旅馆是重新修复的昔日希腊民宅,座落在村口。花影扶疏,小院子的花丛里有精致的石头喷泉,房顶的平台上可以看到对面山上全村的农舍,也都重新粉刷成希腊民宅的雪白色。从村口沿着石头铺出来的小路一路上山进村,先经过的是汽车站,从这里坐小面包车可以去周围几个重要的大镇和旅游点(比如以弗所),然后路边开始看到当地的卖酒的店,卖旅游纪念品的店,再然后开始上坡,经过一个小小的集市,集市里的小街都是盖了草蓬顶,就像我们在以弗所纪念管里读到的一样。以弗所集市废墟现在就剩下路两旁成排的大理石柱,他们的用途就是顶着当时的草棚顶,这样来逛街的人不用忍受日晒雨淋。过了集市有一个空空的小广场,如今都是尘土覆盖。我想在昔日,这里是不是一个有喷泉有长椅的公共广场呢?再上山就是民居了。

一次我们沿着村里的小路走到山顶,看到了一座被废弃的希腊教堂。斑驳的墙壁上依然看得到画册里常看到的希腊岛屿上著名的那种海蓝。教堂塔楼上的钟已经不见了,只留得锈迹斑斑。“人口交换”之后很久斯润基都是一座鬼村。了无人烟。最近旅游业发展起来,修复希腊民居成了一大卖点,才又有人陆陆续续搬回来。山顶上当年比较富裕的房子也开始有雅皮们搬进去。清晨和黄昏时分米粥背着相机去村里采风,我常常坐在村口小巴汽车站边的长凳上读书写字吃石榴,经常会看到开着大奔的时髦男女出村进村。

住在这里的三天里,淡淡的哀伤挥之不去。因为这里的一切都在说着“昔日”这两个字。制造了它的美丽的人早已离去。维护它的美丽的是勤劳可亲的另一群人。为了生机,他们必须要维护本不属于他们的一些表象。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讲不太通。无法避免当年那些背井离乡人们的哀伤。现在的村民们尽力维护的是那些哀伤的见证而已。总觉得他们极力修复的不是昔日的美丽,而是那种美丽的消失,是一个失乐园。在这里,我无论如何快乐不起来。三天里我所能做的只是平和下来。接受它。

旅行于我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在陌生的地方寻找自己的落脚点,寻找自己喜欢的餐馆,当地小食,还有可以坐下来读书写字的地方。

在斯润基,我们最喜欢的餐馆是在村里集市中一家叫Ünal的。他们的招牌菜是一种铁板牛肉,还有烤茄子。Ünal对面就是一家非常具有土耳其风味,也是这村里唯一不像希腊的茶馆。里面的日光灯总是把一切照得惨白。村里得男人们老老少少在太阳落山后就聚到这里喝放在玲珑小杯里得土耳其红茶,聊天,打牌。这种茶馆总让我想起中国的食堂来。我最喜欢坐着看人看书的地方是小巴车站边的长椅,长椅背靠的墙上有每天小巴的时间表。我最喜欢的一对小猫兄弟住在我们旅店房顶。早餐时会偷偷上来要吃的。我们每天的早餐里有一种我一见钟情的奶酪,来自东土耳其库尔德人做的,有一丝一丝的纹路,好像一种植物的根茎。

几张米粥在这小村里拍的照片:

村口一家庭院里在做大饼的妇人。她们每周一下午聚在一起,一边做饼一边东家长李家短地聊天。十分热闹。这种饼非常好吃,很像中国的煎饼和意大利Calzon之间的一种混合体。饼里有菠菜或者土豆和奶酪。现烤出来的又香又脆。当地人叫它“Gozleme。”


村中小路上一辆老车。


我们住处外面路边每天在这里摆摊卖木勺子的老人。所有的勺子都是他亲手磨制出来,然后在勺把上签上老人的名字:ZIYA CELIKCI。

-更多斯润基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