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之人》,还好

Jhumpa Lahiri 是个美籍印度裔作家。有点像华裔作家谭恩美。 2000年Jhumpa出了她第一本书《Interpreter of Maladies》(中文大概可以翻成“把脉人”?但是书里需要把脉的大多不是得病的人,而是得病的婚姻)。这本短片小说集一炮当红,得了当年的普利次奖。《同名人》(The Namesake)是她之后写的第一个长篇。最近给拍成电影。今天去看了。

《把脉人》那个短篇集非常好。里面有好几个精品。《同名人》当年看书就觉得也还好,但也只停留在还好上,整体说没有《把脉人》好。今天看了电影,感觉竟然和当年看完小说一模一样,就是还好,仅此而已。

讲述印度移民家庭在美国的生活。两代人的代沟。和中国移民非常之像。电影里老一代的笔墨多些,也传神。印度人至今很流行的“包办婚姻”那场戏拍的很好看。印度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街景都拍的极好。精致而且真实。新一代的笔墨少了很多,相比之下空泛了些,没有底气的样子。

《把脉人》里的短篇有的写老一代的移民生活,有的写新一代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印度裔年青人的婚姻和苦恼。两种短篇各有各的精彩。《同名人》则试图两者都写,结果似乎有点顾此失彼,或者说,生活中两代人的代沟在书里依然存在,两代人的故事依然是油与水一样无法溶在一处。很尴尬地隔着“沟”对望。所以最终总觉还是少了点什么。所以只是还好。也许最终问题还是出在书名上面,“果戈里”这个名字成了两代人间唯一的联系,太单薄了。

说到底,如果你喜欢《同名人》这本书,那么你应该也会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电影非常忠诚地再现了书。我看电影时和看书时一样,在该哭的地方哗哗地哭,该笑地地方哗哗地笑。如果你看过《把脉人》并且喜欢但是还没有看过《同名人》,那么不妨去看《同名人》这电影。在里面你可以看到《把脉人》的一些影子。如果你看过《同名人》的书,并且有失望,希望电影把它改好的话,那么这电影不看也罢。

别来春半

周末旧金山突然雾气腾腾,以为今年的夏天提前来了。很沮丧。刚没过了几天阳光好日子。
今天早上凌晨就被窗外的雨声惊醒。早上起来去赶班车时还有零零落落几滴雨在掉。空气干净新鲜的不得了。走过公园绿地,刚割过的草香在清凉的空气里格外浓。好像能醉人一般。一条没见过的大黄狗摇头摆尾就冲我跑来,一脸的笑,拍拍它的头,它三步两步跑开。很满足的样子。

今年的春花开得尤其张狂,办公楼前已经落了满满一层,走进大厅里,地毯上都是同事脚底带进来的花瓣。窗外,风过时,花雨满天,豪华得令人诧异。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真真切切。

薇薇安·西木的corset (束腹)

接着白活西木。

展览中很想拍照,但是看到别人都没拍,所以心里打鼓。后来实在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了两张。没开闪光灯。正摆来摆去想拍第三张时,从后面伸过来大手一只,把我的手机一把抓了,扭头看到身后一个铁塔似的黑人保安冲我怒目而视,“绝对不许拍照!”忙一叠声的说“okokok”把手机收了。后来看到一长串的corset,心痒痒的,想拍了发给妹妹看。在那里晃了好几个回合,还是没敢。

在网上找到一些,贴过来。corset是中世纪流行起来的,配着鲸骨撑起来的大裙子穿。前一阵那部讲法国断头皇后Marie Antoinette 电影里全是这东东。飘里面也有姆妈帮郝思嘉拼命勒束腹好勒出个小蛮腰的情景。西木把这个束腹翻出来,发扬光大了。

1990年,“名画”系列

1990年,“名画”系列

1992年,“浓妆艳抹”系列

1992年,“浓妆艳抹”系列

1992年,“浓妆艳抹”系列

1992年,“沙龙”系列

西木的另一个设计特点是“英国风味”。她用比较传统的英国布料(比如斜纹软尼,或者英格兰格子尼)或者英式服饰(比如西装裙,或者骑手服)然后设计出来一扫传统英国古板僵硬风格的服装。这也是她所有设计风格里我最喜欢的一种。

1987年,“哈芮斯斜纹软尼”系列

1993年,“怀旧英国风”系列

1993年,“怀旧英国风”系列

1996年,“杯中风暴”系列

从西木的网站下了一些她历年的设计:薇薇安·西木。可以连起来看她风格的改变,也可以看到某些元素始终都在:比方英国风格,比方“累赘”(呵呵)。

午夜里挂在网上的字

今年接手的这个项目十分复杂庞大。所以最近忙的昏天黑地的。不很肯定要忙到什么时候算数。希望五月中旬后会好些吧。好的是虽然很忙,但是忙得很快乐。这大概是我加入现在这个公司以来做得最如鱼得水的一个项目了。自己的长处正好可以发挥到极至,而且几乎每天都在学新东西。开心得好像小孩子进了糖果店。加上一同做事的来自几个不同部门同事都是聪明又耐心的好人,而且各有各的好,常常在午夜过后的书房一角,看着屏幕上同事刚刚回复的邮件而感动不已。

周末是唯一可以放松的时段,于是又全力以赴地玩,结果连本来力图坚持的每周一博都没做到。道个谦。但愿今后还是坚持至少每周一博吧。

补记一下上周末的活动。

最近几周湾区阳光明媚,旧金山的温度到了八十多,连旧金山的夏天都没有这么暖和。路上的MM纷纷穿出了超短裙和吊带小背心。

1。

上周六桂和我走路去了迪杨美术馆看《薇薇安·西木:时装界三十六载》(Vivienne Westwood: 36 Years in Fashion) 一路上金门公园里沸沸扬扬。有大批在草地上晒日光浴的,在路上骑自行车的老老少少,有滑旱冰的,有敲手鼓的,每一个热狗小贩都生意红火。

这个展览2004年在伦敦开展,环游世界至今,据说旧金山是这个展在全美唯一停留的地方。号称一共展出了一百五十件服饰。薇薇安·西木的服装从七十年代的另类叛逆,到八十年代借鉴秘鲁风格的“泥土”系列(mud series),到九十年代回归古典的“名画”(portrait)系列,到最近的超豪华礼服,竟然是相当有看头的一个服装展。当然从头到尾印象最深的其实是“衣服要是不穿在人身上可真没什么好看的。” 好在布展者好像也非常了解这一点,展厅里到处都是大屏幕电视在播放薇薇安的过去四十年里各个大型的服装展示会。同样一件衣服,软沓沓地搭在衣架上和穿在一个瘦高美女身上,反差之大,实在是很富有戏剧性的。

薇薇安说,“穿着出众,你的生活就会出众。” ‘You have a much better life if you wear impressive clothes’,

不由婉尔。

看衣服看衣服:






薇薇安·西木 网站 (展出里的衣服这个网站差不多都有了。。。)

2。

看完展览,一路人马杀到“太平山”富人区的教堂去听旧金山巴赫合唱团的演出。一边听着古典的音乐和歌声,一边想以前看到的一副Sempe画的漫画,画里合唱团的人嘴都是圆圆一个O字。。。然后又想,其实这音乐和薇薇安·西木的“名画”系列很般配啊,要是放这个音乐叫那些模特穿了“名画”走出来,应该是个不错的组合。

听完音乐去了久违的“啤酒屋”吃晚饭。发现菜单重新装潢过从原来简单的一张纸变成厚厚沉沉一大本。可是菜式名字并没有变,价钱调高了,点上来一看,分量也小了。而且没有任何进步。略微扫兴。这可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喜欢的餐馆啊,莫不是也要从短短的单子上划掉么?

蛇信花

昨天去金门桥北面的山里徒步。徒步路线的名字就叫“大瀑布”(Cataract Falls)。因为最近雨水充足,大大小小的瀑布都丰满彭湃。一路上路边的水流都是跳跃着冲出山林。几年前来过这里。就记得要爬很久的楼梯因为几乎就是沿着瀑布一路爬上去。而且沿路好几个瀑布可以看。绿意融融。

这次因为是雨季,而且前几天刚才来过大雨,所以瀑布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有气势。可能因为沿途可看的瀑布景色奇多,我们走走停停,拍拍照,居然没有觉得有多累。跟上次来拍的照片一比,瀑布果然丰满了很多。

一路上看到很多队人,大多都牵着狗,而且几乎每只狗都湿淋淋的。呵呵。看来都是跑到瀑布底下淋浴去了。

还看到一种以前从来没看到的小花。很纤巧。桂觉得可能是兰花。以前可从没在红木林里见过兰花。一直以为只有热带或者亚热带丛林里才有兰花。红木林里的温度似乎太低了。。。

回到家在网上一找,才知道这是百合家族里的,俗名叫“臭蛇信” (Fetid Adder’s Tongue, 学名是Scoliopus Bigelovii,)。因为它花的样子像蛇信,而且刚开花是有很浓的怪味儿。是湾区红木林的特产,只在大雨过后开。怪不得以前没见过。

更多的照片在这里:大瀑布徒步,2007三月

春暖花开 · 迪扬美术馆

二月居然转眼即逝。在风雪雨冰之间常常有蓝天白云的日子,还有随处可见的一树一树的春花。大事记大概包括两只猫猫搬回城里和我们住,以及妹妹的周末造访。

和妹妹去看了迪扬美术馆。自从这里重新装修后,我还只是在大厅和了望台转转。从来没进去看过里面的展品。正好去年夏天为了看莫奈在诺曼第的展览办的会员卡还没过期,就进去转了一圈。喜欢里面的玻璃制品和玛雅展厅。

妹妹爱上了这个玻璃头像。说要是钱不是问题,一定要据为己有天天看着。我笑,“‘拥有的越多,自由就越少。’记得是谁说的么?我们以前那个牙医。”

更多图片:二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