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朱良志
页数: 308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04-5-1
也许对终日浸溺其中的人来说,这本书只是皮毛?但是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却宛如盛宴一般叫人惊喜不已甚至贪婪。最
喜欢的是本书涉猎面极广,诗,词,曲,书法,园林,花鸟,山水,篆刻,禅,哲学,音乐,等等中国艺术的种类都交杂在一起,正是我喜欢的大杂烩一样的好东
西。更像一本向导,一个开始,我可以从书中的提示线索里慢慢走出去,看到更深更广的世界,因为这本书里的“地图”我现在知道如何摸索,有多少小径等着我走
进去。。。想想都是很幸福的事。
书是朱良志老师在北大十个讲座的合集:
第一讲 听香 – 形神问题
第二讲 看舞 – 动静关系
第三讲 曲径 – 含蓄
第四讲 微花 – 以小见大的思想
第五讲 枯树 – 大巧若拙
第六讲 空山 – 虚实问题
第七讲 冷月 – 荒寒冷寂的世界
第八讲 和风 – 和谐思想
第九讲 慧剑 – 妙语的体验
第十讲 扁舟 – 写意传统
回程飞机上看了一路,看完了九讲,还剩最后一讲了。有趣的东西太多。
1. 冷月:关于时代主流
不
是看了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感叹一代承上启下的人不见了,所以有了文化断层?不是都在抱怨如今的中国功利心遍地,没有人记得文化为何物?不是说现在太多的
人人云亦云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实,公元前五百年的老子就有过类似的感慨了。不禁大笑。原来真是太阳底下无新事。真以为过去的古中国遍地是苏东坡王维
么?原来中国一直是这个样子的啊!
冷月里讲:
《老子》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都觉得很满足,而我就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似的,我真是愚蠢的人啊!。。。众人似乎都找到了施展才能的地方,偏偏我愚顽有鄙陋。我偏偏不同于众人,我尊重自然本然的生活。
老
子这里用讽刺的口吻,道出了时流文化的放荡不羁,腐朽不堪。人类最喜欢赶热流,追求享受,这可以说是各个时代不变的主流,只是有程度不同罢了,为了蝇头小
利,蜗角功名,你争我夺,这世界好不热闹。。。。老子。。。说:“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大众们都感到很充满,他们有“余”智去行诈,有“余”财去挥
霍,满堂富贵,一屋珍奇,老子感到这并不能算真正有余。。。。在老子看来,众人的归属是一个虚假的归属,他们真正是荒天中的游魂,他们什么都想得到,也许
什么都得到了,但是就是丢失了一件东西,这就是自我。所谓“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
2. 枯树·中日艺术之差别
自从在东京美术馆把中日展馆连续着全部看完之后就一直有一个强烈的印象,日本艺术美则美也,但是让人无法呼吸。中国艺术更合我心。没有那么强的压迫感。是可以亲近的。枯树那章点出二者不同,简单明了。
中日两国喜欢枯木的艺术创造,都来源于禅宗,都是为了表现出离俗世、达到永恒的内容,但在具体的处理上却有相当大的不同,这是饶有兴味的差异。中国人是要在枯中见活,日本人是要在枯中见寂。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一段枯木,就是一个预示生命预示春天的引子;在日本庭院艺术家来看,一段枯木朽石,则是死寂的永恒。
3.曲径:关于书法
[书法]八法作为运笔的法式,透露出中国美学的一大消息,就是含蓄蕴籍,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不滑落,不漂移,稳实,有力,内蕴,外表静得如无风的水面,没有一点涟漪,但在其深处则暗藏玄机,充满了力的漩涡。
这
就是中国书法的“势”。“势”就是力,内在的力,不是外在的力。为什么说是内在的力呢?因为这种力是通过线条内部的变化、线条与线条之间、具体的章法等表
现出来的,书法家就是一个制造矛盾的高手,就是要造成书法内部的冲突,形成一种张力。这就是“势”。这个势,也与自然有密切关系,中国书法家,是到自然中
体会这种势的,体会“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
如
以下这个“君”字取自汉张迁碑。在结体和笔画的处理上,就体现出这种“势”来。此碑方笔运笔,从结体上看,上面“尹”的部分大,而下面“口”的部分小,二
者形成极大的反差,如同高山压顶。由此构成内在的冲荡。但正是这小小的“口”抵住高山,力拨千钧,给人强烈的力感。此字结体平正,平平地写来,似乎有些呆
板,用笔泄迟,似乎有些僵滞。但就在这近于凝固的画面中,突有左边的一掠,右边的一挑,注入了活泼之势。
4.微花·大小之别
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总在小里面做文章。小园,小章,盆景,微雕之类的。而其实:
先
秦汉民族常以大为美,形容人则有“生而长大,美而无双”(《庄子·盗跖(zhi)》;“长令蛟美,天下之杰也”(《荀子·非相》);《诗经》中赞扬“硕
人”之美更是显例,《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人,就是一位“硕人”,
一位肥硕的美人(Jean –
哈哈哈,听上去就比现在那些瘦的和枯枝一样的模特们来得美丽啊,硕人这名字真是好!)。。。。孟子说:“充实以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公羊传·隐
公五年》直截谓之:“美,大之辞也。”《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从先秦时期出土的鼎器中,也可看出当时人们对恢弘阔大的追求。秦汉思想中以大为美
的倾向更加明显,只要看看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大赋的创作就可以感觉盗这一点了。。。。
六朝时期,随着哲学上玄远之风的流行,人们要高蹈乎八荒之表,抗心乎千秋之间的思想席卷了这个朝代。。。。幕天席地蔚为一种风尚,大代表一种精神的伸展,“大人先生”成为一种至高的审美人格风范。而大唐王朝的气象更是以它的气势卓然立于千秋之间。
。。。
大
的东西往往和人的占有的欲望联系在一起。。。大的东西以其巨大的体量,使人产生恐惧感,有唤起人的征服感。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
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沧海巨大的体量没
有使它恐惧,却唤起了他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这首诗是征服者的诗。
中唐之后中国艺术开始从大转小。“反映了中国人内在文化心理的变化,对小的重视,反映了人们注重平和、悠远、淡雅的心理需求。” 这一转变好像也和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一花一世界的观点有关。从此中国文化开始在小上面下工夫,小园林,小印章,小题材,小盆景,等等等等。
这
是不是和中国后来没有西方国家的远渡重洋的侵越性有关呢?文化大革命的初衷想要打碎重建的是不是想把中国人的心理从小变大呢?从内省到外瞻呢?把征服欲望
重新注入这个古老的国家?但是中唐以来千百年的文人雅士在这个“小”里如鱼得水,折腾出这么多有趣的东西,这个“小”也是无法蔑视的吧?无知如我,又如何
能说孰对孰错?
5.
第九讲的慧剑看得我一头雾水。主要在讲禅的东西。说禅是反文字反任何媒介。一切需要自己体验。这个我还可以接受。又说禅是反理性的,我脑子里的不以为然立
刻跳了起来。原因是理性和辩论本身就一定要分对错,而禅的世界里没有是非。嗯,好吧。看来我是没法子参禅的了。估计朱教授也是没有妙悟的人,否则不会洋洋
洒洒写这么丰富的一本书来给大家看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