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的收获。跟前年的比起来,感觉单纯了好多。好像是热闹聚会之后的沉静。踏实下来了。嗯。

浮生六记买了两本因为在古籍看到我一直在找的小小的版本。爱不释手。就多买了一本。这两天在看的就是它。小小薄薄一册,简单的注解,清楚的铅字排版,喜欢啊喜欢。

安妮宝贝是刚到第一天买的纯属出于八卦心理。听说这本散文里提到她现在同住的男子,孩子的父亲。好在封面设计也还朴素。混在这些老文字里不算太唐突。

桃花扇看完了,很喜欢这个版本,可惜同样版本的牡丹亭和西厢记遍寻不获。后来总算找到一本也很可亲的类似线装书样子的牡丹亭(也是在古籍看到)。但是西厢记就没有再找到类似可以忍受的版本。慢慢找。

待我一本一本慢慢看来。。。

苏州 – (2)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很值得一看。一进门就想起ZM的朋友跟我们讲的外滩三号的设计,那里的 Jean George
餐馆内部设计是取了哥特式精华用现代简洁线条而为。这个苏州博物馆分明是取了苏州园林的精华也是用现代简明线条而为。保持了苏州园林一步一景的特色。这些六角轩窗(借一下mach的图片,当时有点累了又有些匆忙,漏过了这么美的一扇窗)十分美。

那天正好看到一个历代书法名家的展览,张旭的狂草,陆游的真迹,宋徽宗的花鸟与瘦金体,都是相当的令人惊艳。后来听朋友说这些展品都是从辽宁博物馆借来的。原来辽宁博物馆里好东西多多,据说是当年溥仪悄悄偷了大半故宫里的宝贝去那里,比台北博物馆还好。哈哈。

曲院风荷 – 中国艺术论十讲


作者: 朱良志

页数: 308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04-5-1

也许对终日浸溺其中的人来说,这本书只是皮毛?但是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却宛如盛宴一般叫人惊喜不已甚至贪婪。最
喜欢的是本书涉猎面极广,诗,词,曲,书法,园林,花鸟,山水,篆刻,禅,哲学,音乐,等等中国艺术的种类都交杂在一起,正是我喜欢的大杂烩一样的好东
西。更像一本向导,一个开始,我可以从书中的提示线索里慢慢走出去,看到更深更广的世界,因为这本书里的“地图”我现在知道如何摸索,有多少小径等着我走
进去。。。想想都是很幸福的事。

书是朱良志老师在北大十个讲座的合集:

第一讲 听香 – 形神问题

第二讲 看舞 – 动静关系

第三讲 曲径 – 含蓄

第四讲 微花 – 以小见大的思想

第五讲 枯树 – 大巧若拙

第六讲 空山 – 虚实问题

第七讲 冷月 – 荒寒冷寂的世界

第八讲 和风 – 和谐思想

第九讲 慧剑 – 妙语的体验

第十讲 扁舟 – 写意传统

回程飞机上看了一路,看完了九讲,还剩最后一讲了。有趣的东西太多。

1. 冷月:关于时代主流


是看了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感叹一代承上启下的人不见了,所以有了文化断层?不是都在抱怨如今的中国功利心遍地,没有人记得文化为何物?不是说现在太多的
人人云亦云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实,公元前五百年的老子就有过类似的感慨了。不禁大笑。原来真是太阳底下无新事。真以为过去的古中国遍地是苏东坡王维
么?原来中国一直是这个样子的啊!

冷月里讲:

《老子》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都觉得很满足,而我就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似的,我真是愚蠢的人啊!。。。众人似乎都找到了施展才能的地方,偏偏我愚顽有鄙陋。我偏偏不同于众人,我尊重自然本然的生活。


子这里用讽刺的口吻,道出了时流文化的放荡不羁,腐朽不堪。人类最喜欢赶热流,追求享受,这可以说是各个时代不变的主流,只是有程度不同罢了,为了蝇头小
利,蜗角功名,你争我夺,这世界好不热闹。。。。老子。。。说:“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大众们都感到很充满,他们有“余”智去行诈,有“余”财去挥
霍,满堂富贵,一屋珍奇,老子感到这并不能算真正有余。。。。在老子看来,众人的归属是一个虚假的归属,他们真正是荒天中的游魂,他们什么都想得到,也许
什么都得到了,但是就是丢失了一件东西,这就是自我。所谓“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

2. 枯树·中日艺术之差别

自从在东京美术馆把中日展馆连续着全部看完之后就一直有一个强烈的印象,日本艺术美则美也,但是让人无法呼吸。中国艺术更合我心。没有那么强的压迫感。是可以亲近的。枯树那章点出二者不同,简单明了。

中日两国喜欢枯木的艺术创造,都来源于禅宗,都是为了表现出离俗世、达到永恒的内容,但在具体的处理上却有相当大的不同,这是饶有兴味的差异。中国人是要在枯中见活,日本人是要在枯中见寂。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一段枯木,就是一个预示生命预示春天的引子;在日本庭院艺术家来看,一段枯木朽石,则是死寂的永恒。

3.曲径:关于书法

[书法]八法作为运笔的法式,透露出中国美学的一大消息,就是含蓄蕴籍,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不滑落,不漂移,稳实,有力,内蕴,外表静得如无风的水面,没有一点涟漪,但在其深处则暗藏玄机,充满了力的漩涡。


就是中国书法的“势”。“势”就是力,内在的力,不是外在的力。为什么说是内在的力呢?因为这种力是通过线条内部的变化、线条与线条之间、具体的章法等表
现出来的,书法家就是一个制造矛盾的高手,就是要造成书法内部的冲突,形成一种张力。这就是“势”。这个势,也与自然有密切关系,中国书法家,是到自然中
体会这种势的,体会“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


以下这个“君”字取自汉张迁碑。在结体和笔画的处理上,就体现出这种“势”来。此碑方笔运笔,从结体上看,上面“尹”的部分大,而下面“口”的部分小,二
者形成极大的反差,如同高山压顶。由此构成内在的冲荡。但正是这小小的“口”抵住高山,力拨千钧,给人强烈的力感。此字结体平正,平平地写来,似乎有些呆
板,用笔泄迟,似乎有些僵滞。但就在这近于凝固的画面中,突有左边的一掠,右边的一挑,注入了活泼之势。

4.微花·大小之别

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总在小里面做文章。小园,小章,盆景,微雕之类的。而其实:


秦汉民族常以大为美,形容人则有“生而长大,美而无双”(《庄子·盗跖(zhi)》;“长令蛟美,天下之杰也”(《荀子·非相》);《诗经》中赞扬“硕
人”之美更是显例,《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人,就是一位“硕人”,
一位肥硕的美人(Jean –
哈哈哈,听上去就比现在那些瘦的和枯枝一样的模特们来得美丽啊,硕人这名字真是好!)。。。。孟子说:“充实以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公羊传·隐
公五年》直截谓之:“美,大之辞也。”《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从先秦时期出土的鼎器中,也可看出当时人们对恢弘阔大的追求。秦汉思想中以大为美
的倾向更加明显,只要看看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大赋的创作就可以感觉盗这一点了。。。。

六朝时期,随着哲学上玄远之风的流行,人们要高蹈乎八荒之表,抗心乎千秋之间的思想席卷了这个朝代。。。。幕天席地蔚为一种风尚,大代表一种精神的伸展,“大人先生”成为一种至高的审美人格风范。而大唐王朝的气象更是以它的气势卓然立于千秋之间。

。。。


的东西往往和人的占有的欲望联系在一起。。。大的东西以其巨大的体量,使人产生恐惧感,有唤起人的征服感。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
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沧海巨大的体量没
有使它恐惧,却唤起了他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这首诗是征服者的诗。

中唐之后中国艺术开始从大转小。“反映了中国人内在文化心理的变化,对小的重视,反映了人们注重平和、悠远、淡雅的心理需求。” 这一转变好像也和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一花一世界的观点有关。从此中国文化开始在小上面下工夫,小园林,小印章,小题材,小盆景,等等等等。


是不是和中国后来没有西方国家的远渡重洋的侵越性有关呢?文化大革命的初衷想要打碎重建的是不是想把中国人的心理从小变大呢?从内省到外瞻呢?把征服欲望
重新注入这个古老的国家?但是中唐以来千百年的文人雅士在这个“小”里如鱼得水,折腾出这么多有趣的东西,这个“小”也是无法蔑视的吧?无知如我,又如何
能说孰对孰错?

5.

第九讲的慧剑看得我一头雾水。主要在讲禅的东西。说禅是反文字反任何媒介。一切需要自己体验。这个我还可以接受。又说禅是反理性的,我脑子里的不以为然立
刻跳了起来。原因是理性和辩论本身就一定要分对错,而禅的世界里没有是非。嗯,好吧。看来我是没法子参禅的了。估计朱教授也是没有妙悟的人,否则不会洋洋
洒洒写这么丰富的一本书来给大家看了。呵呵。

上海古籍书店


然要等到今天才发现上海古籍书店。在里面晃了三个多小时,意犹未尽。晚饭后又往那儿跑,结果人家五点半就下班了。。。:(
看过古籍再去看季风顿觉后者有些寒酸而且浮华。以后再来上海的时间就全都交给古籍了。买了一堆好书。还都塞到我的大背包里去了。根本拒绝去想明天背到背上
得有多沉。船到桥头自会直。

买到一空推荐的曲院风荷一书,刚开始看,爱不释手。。。恨不得留下来把书看完再走,好有时间把书里提到的画,书,篆刻都找来印刷成册的大图一一看过。

再访一空山人

如愿以偿,临走得了再访一空山人的机会。只有 ZM,一空山人,和我,喝茶聊天。谈得很投机。想起那次在湾区红木林里和那位缅甸僧人的对话来(详情见佛如是说)。

好的一次清谈好像是一幅画,行云流水般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自然而且满是灵的瞬间。应该都是缘分。

记录一次好的谈话就要难很多了。如何用文字来记录一副画呢?就像前几天翻来复去打腹稿不知道怎么写我那么喜欢的苏州一样。

关于空灵

有人问,怎么才能画出空灵的画来?

一空山人说,先要做一个空灵的人,有了空灵的心境,才会落笔表达心中的情景。

这个和ZM以前回答网友的话有些类似。他说摄影之前先要作人。因为摄影表达的其实是自我而不是被摄对象

关于中国画

“中国山水其实非常抽象。我们不觉得是因为我们从小看惯了。看过西方的油画再来看中国的山水,满纸都是符号。”

密可走马,疏不透风

(ZM 说一空的意思是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是一种境界,密可走马就是另外一种境界了。我想应该是和小隐于野大隐于市类似吧。)

这句话我极喜欢。画室墙上有一幅画,一时在网上找不到,暂时用这张来做例子。一空说,你看这画上都是满的,树的叶子在动,山啊水啊,满满的,但是它不给你密不透风的感觉,相反,你可以感到一种静,一种空,空到可以天马行空。

反之亦然,你可以有一副有大片空白的画,但是它可以有一种气场在里面让你觉得压迫觉得无法呼吸。所以中国画的奇妙就在于此。最好的国画都是虚的

关于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 之外的教化。

4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5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由此引深,一空说周围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你和每一个人的关系都是一种互动,在这种来往之间,如何生生相息但是却不失了自己的本来真性情,才是关键。

想起红木林里的缅甸僧人说,快乐本身不是坏的,如何在快乐的时候说,是,这是快乐,而不去落入贪婪,要求更多快乐才是难的。才是关键。可能这些都有些丝丝缕缕的联系?

很神奇。:)

一空介绍的几本书和画:

× 朱良志的《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安徽教育出版社

× 龚晴皋画风

× 担当书画合集(还有一本好象是担当词文合集?)

× 老村《痴人说梦》


是惊讶于今日的中国有一空山人的存在,而且全国各地都有能够欣赏他的画和人的人。突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那一面的生命力有了新的认识,也许中国这个大国
就如大自然本身一样,总能够生生不息?这些好的美的真的东西总能找到土壤生存繁殖下去的呢。Nature always finds a way! :) 真好。

临走一空山人送了我一幅他的山水还有一幅他女儿十岁时画的千手观音作为礼物!:) 开心!嗯,只是开心,没有贪婪。呵呵。

苏州(1)

在我见过的中国城市里,苏州大概是城市规划做的最好的一个。不仅老城保护翻修的好,新城建得也合理,新旧交融也不突兀。难得。

妹妹朋友建议我们看园林前先读《梓翁说园》,在蓝色书屋只找到陈从周的另外一本《惟有园林》。也还好,学到很多东西。

1.假山

发现假山里原来别有洞天。常常有山洞可钻,还有交叉的道路不知道伸向哪里。很好玩。还可以做两层楼阁的楼梯,很妙。红楼梦里宝钗撲蝶那一段突然变得更有趣了起来。园林里原来有这么多可以藏猫猫的地方。。。

2.石桥

石曲桥当比两岸低,这样走过石桥才会觉得有如走在水面上的感觉。

3.题名

楼台亭阁轩,题了名字才有了生命。原本静止的风景突然多了很多层面,有了空间时间的延伸。

拙政园香洲对面,隔着荷塘有一小山,山上一亭,名“待霜亭”。

环绕在荷塘中央的“荷风四面亭”

种满芭蕉的“听雨轩”

藏在花园一角的“留听阁”

虽然此时此地无霜无风无香无雨,但是此时此地的体验好像因了这些霜风香雨的可能性而和当年的古人有了联系。。。

拙政园平面图

古代这些文人对自然美景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好像因了他们这个园子有了永恒的味道。

4。拙政园

这个园子的分割布局实在是高超。无论人声如何鼎沸。移步转角立刻别有幽静洞天。比如小沧浪,比如塔影亭。我们挑了几乎将近四点才进园子,一直呆到闭园,闭园前顿时整园空落,那份美丽优雅真是天赐的时刻。我们在待霜亭上耗到天色已晚才离开。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更多苏州园林照片

太雕酒

黄酒酒性温和。若以酒比人,黄酒就是个与世无争的淡泊之人,安静快乐而且温暖。喝下去全身从指尖暖起,懒洋洋如冬日阳光。

在绍兴看古屋,发现屋中都偏阴冷。衬得天井门口或小桥上的阳光分外诱人。

黄酒也因此得了温厚的性格吧?

上周出去玩的照片:

苏州园林

江南水乡小镇

苏州

绍兴

一空山人·吴文坚

桂花开了。在无锡街头,经常就闻到那天堂一样的清香。可是桂花这种害羞的花,它的香都是动的。就好象夏日雷雨天,你听到雷声再去找闪电,总是太晚了。每当你闻到花香再四处张望,根本看不到一棵桂花树。不知道那桂花都藏在哪里偷笑呢。

要是能把桂花香放到博客上来该多好呢?

今晚见到一位有趣的人。曾经出家的画家:一空山人,专画中国水墨山水。画是清明而且有天真和幽默。意境很纯。手法有些现代画的简洁。

一空山人的旧博客

一空山人的新博客

几组我喜欢的:

水墨山水

听香

扬州纪游

书法习作


晚人很多。多是ZM在无锡的摄影朋友。大家吃完饭,都搬到一空山人的画室去接着聊。一空山人给我们做茶,听着大家高谈阔论。我在一旁一遍遍翻看他的画册。
爱不释手。ZM说他是个非常单纯的人,不知道是不是有机会和他安静的聊聊佛啊画啊什么的。。。茶很香。闻起来有淡淡的清凉,与窗外的桂花似乎有异曲同工之
趣。一空说叫“水仙茶”

欣喜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在如此烦躁的今日中国,还能有这样安静的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淡泊人。看他的画就知道了。这样的境界,在湾区安静的红木林里画出来就可以惊人了。何况是在如此烦乱的尘世之中,还能写出明心见性这样的条幅来。真是大隐隐于市了呢。。。

2007秋-无锡

在无锡的闲散里看书

每天晌午开始,卧室床边有一小片阳光慢慢变大。我喜欢坐在里面,象一只猫,看我的书。感觉阳光里的四肢开始慢慢变暖。没有旧金山的阳光那样暴烈。温吞水一样,刚刚够暖。


季风书店看到的浮生六记很花哨,所谓的插图版。而插图并不是专为此书所做。完全是画蛇添足的难看,反而价钱更贵了。所以就没有买。想去找一册干净的只有文
字的版本就好,应该很薄。一本薄薄的小书,干净的毛笔字封面,多么好?而在无锡的百草园却几乎找不到这样朴素的古文小书。突然开始想念北京。虽然大而不
当。但是书店还是很多的,这样的小书应该很好找吧?在当当上这种旧版小书也都脱销了。郁闷。

在网上搜了搜,发现上海古籍书店似乎值得一去。回程前去走一遭。

林语堂的散文在书店看到他讲中国的国民性和评论孟子老子的几篇,很合我意。

中国向来称为老大帝国。这老大二字有深意存焉,就是既老且大。老字易知,大字就费解而难明了。所谓老者第一义就是年老之老。今日小学生无不知中国有五千年
的历史,这实在是我们可以自负的。无论这五千年中是怎样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确确被我们混过去了。一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无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

-论中国的国民性

一个热诚的、优游自在的、无恐惧的人,是最能够享受人生的理想性格。

人生的大骗子不是两个,而是三个:名、利和权。美国有一个名词可以把这三个骗子概括起来,这个名词就是“成功”(success)

-情、智、勇:孟子

不过后来看到他那些宣扬女子最幸福的时刻是生孩子之类的自以为是的调调,就很想把书丢到他老人家面前说,拜托!还是讲讲你知道的那些老古董算了哦!

汪曾祺十分不负众望。这两天看他写的关于咸菜,宋朝的吃食,家乡的野菜等等都好看的紧。前几天看他写的沈从文,老舍的短文,也都很好看。

再有就是愈发地觉得自己那笔破字十分的煞风景。所以在小本本上只敢写英文好显得不那么文盲。ZM建议我去买本钢笔字帖练起来。i’m seriously considering that now…

上海半日 – 林语堂、外滩三号

在上海呆了半天,一半时间花在季风书店。发现三个好看的作者:林语堂,汪曾祺,和浮生六记。尤其是林语堂,抱了一本他的散文,看得深得我心。这么有趣的老头,怎么现在才看到呢?!

另外一半时间,ZM的朋友Clara带我们去见识了外滩三号,在New Heights吃了中早饭(Brunch)。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把上海的老房子外壳保留。但是内部全部翻新。

昨晚只勉强睡了三个小时。困死了。不多说了。看看我辛辛苦苦上传的照片吧。从Picasa直接上传居然不行。不知道该不该抱怨防火墙?

上海 10-14-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