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契尼的《燕子》(La Rondine)

看之前还专门去问了丝管大师,有没有什么值得事先做功课的?丝管说听都没听说过的剧目,不过普契尼的东西都是很有娱乐性的肥皂剧,所以旦去无妨,即时享受就好。得了大师的指示,心里踏实很多。原来懒人的看法也没什么不好。

但是最近实在是闲得很,还是去了旧金山歌剧团网页看了看剧情介绍,还把上面的一些访谈介绍都看了。原来这部《燕子》生不逢时,正赶上一次大战爆发,没有人有兴趣看这种后庭花似的东西。大胆普契尼在国难当头还和敌国(维也纳)签合同写这种风花雪月的东东,四处被人怀疑是汉奸(立刻联想到最近在网上炒得很热闹的色戒里的汉奸爱国问题来了呵呵)。上演之后也没有人理,所以知道的人很少。远远比不得他的蝴蝶夫人,托斯卡,波希米亚人。

八点的歌剧,七点有一个讲座。我们历来都是慌慌张张连正剧都是掐着点进剧场,这次破天荒的大家都提前一个小时见识了一下剧前讲座。挺有意思的。讲了一下我们在网页上读过的历史背景。还对比了《燕子》与其他普契尼的歌剧的差别。“是个小制作,没有托斯卡蝴蝶夫人那样波澜壮阔,但是很细腻很优美。”演讲的人反复提到这一点,看来很多人都失望过?所以他才拼命来降低我们的期望?还放了几首剧中的精彩片段,但都在高潮出现前掐断,大概像电影的预告,好东西在预告片里都兜售出来,电影看着就没意思了吧。

剧情很简单:
第一幕:美丽的巴黎女子 Magda 被一个银行家包养,过着夜夜笙箫的巴黎夜生活,她的客厅里总有美女诗人出没。但是她向往“一见钟情的真爱”。银行家试图用珠宝来点醒她,意思是她喜欢的美丽是可以用金钱来买的,而且他有这个钱和心情来满足她。Magda 收下珠宝但是面有犹豫。

第二幕:Magda 用了化名,装扮成清纯小姑娘模样,本来想重温少女时的一次偶遇,来到当年遇到自己喜欢但是最终没有说出口的学生的夜总会。巧遇乡下来的家底殷实的年轻人,两人在夜总会一见钟情。Magda 在夜晚结束前决定追随自己的梦想,和银行家分手了。

第三幕:在南法国和乡下年轻人过了一段幸福生活,两个人负债累累(是不是有点像安娜卡列尼娜?)。年轻人写信回家跟家里要钱并且征求他们的允许和Magda成婚。当年轻人告诉了 Magda 他希望和她结婚,然后住在乡下生儿育女的美好愿望之后,剧情急转直下。

小册子和网上的介绍都说 Magda在此时决定告诉年轻人自己本来就不清纯,不是他理想中的纯洁少女,因此不能欺骗他并且毁掉他一辈子的幸福。正好这时候巴黎银行家派人来捎话说如果Magda 回心转意,随时可以接受她回去。所以 Magda “牺牲”了自己对真爱的追求,成全了年轻人,离开了他。
本来看剧情介绍看到这里总觉得很滑稽。 真的听了歌剧才觉得这些所谓的纯洁少女心结啦, Magda 的牺牲啦通通是后人加上去的牛粪。其实啊,人家Magda才不傻,好好的巴黎社交明星不去做,到乡下来和不谙世事又没什么钱的年轻人混,不过是换换口味,满足一下自己过去的梦想而已。其实她何尝不知道这出戏演不长久,肯定不会像那年轻人想的那样要演她生生世世。真要和他去乡下生儿育女么?Magda怎么会愿意?来捎话的诗人说的不错,”这不是你,也不是你要的生活,你自己最明白。”
八卦肥皂剧剧情到此结束。

唱 Magda 的是大名鼎鼎的罗马尼亚美女 Angela Gheorghiu。这是她第一次来旧金山演出。所以全场爆满。全剧的最精彩唱段在第一幕开始不到十分钟(所以说看《燕子》绝对不能迟到啊!)La Rondine, Act 1: Chi il bel sogno di Doretta

真是惊艳。她的高音好像是有生命的精灵。独立于她个体的另一个生命。很“毛骨悚然”的好听。后来在夜总会里的四人都加入的唱段,Angela的美丽高音轻轻松松凌驾于众人之上,那么灵那么美。

明年四月她要在纽约的大都会歌剧院唱波希米亚人。我和桂在琢磨着要飞过去听。。。一夜之间成了她的扇子。:)

繁忙的周末:电影,徒步,血拼,巧克力。。。

自从放假回来,每个周末天气都不错。所以疯了样的玩,整天整天不着家。相机也不怎么带,所以照片也不多。晚上到家都已经又累又困,所以博客写的也少了。呵呵。今天放在一起做个大杂烩。

1. 电影

回来后看了两个电影:Michael Clayton 和 No Country for the Old Men. 很喜欢 Michael Clayton, 很不喜欢 No Country for the Old Men。

Michael
Clayton 这片子的导演是原来Bourn Identity 三部曲的编剧,也是当年 Al Pacino 和 Keanu Reeves
合作演出的 Devil’s Advocate 编剧: Tony Gilroy. 他当时为 Devil’s Advocate
收集资料混迹于各种律师事务所时,存下了很多当时用不到的素材,就写了Michael Clayton. 在一个叫恶人谷的网站上看到有人贴的很多看了
Michael Clayton 这电影的律师们的评论,纷纷说写的太真实了,大有终于为我们诉说心声之感怀。

故事讲的蛮有意思。倒叙
插叙的叙事方法也很到位。片中那场出现两次的停车看马的情节把一部电影提携得很周到。第一次看时完全为那种浪漫场景打动,而且心中一直在不停的问,为什么
为什么为什么他会这么感动?等电影差不多结束了,这个镜头自然而然再出现时,大家似乎也和剧中人度过了半生岁月,很有些感同身受的沧桑,再见那安静迷茫雾
里的马,心里的感动依然,虽然为什么还是在心里偷偷冒头,感觉上似乎有了大半的答案,所以略微心安。接下来的结尾真是像个急刹车。风卷残云一般,观众还没
有醒过味儿来,已经结束了。回想起来倒也并非不合理。只是速度快的和整部电影不配。怪不得有人说 “And the conclusion was
so sudden and neat that one got the impression that everyone involved
got tired of making the movie: ‘We’ve advanced each plot thread
inch-by-inch so far, but we’re at two hours, so let’s wrap everything
up really quickly.’ ”
(结局又突然又干脆,给人的感觉是电影里的所有人都有点不耐烦了:‘我们小心翼翼让情节以蜗步发展到现在,已经用掉两个小时了,快点把所有线索收尾结束
吧。’)- 华盛顿邮报。

George Clooney
演得非常好。他扮演的“非”律师从始至终没有任何冲动,一切在他的视野之中,达到就事论事的极致。他在剧中的那些对白啊,真是精彩!无论对方多么激动叫
喊,他始终能够逻辑清晰的阐述他的看法,“摆事实讲道理”,有一点Drunkpiano和愤青们辩论时事的味道。有点想疯狂记笔记的冲动,以后遇到类似情
况要是也能如此酷该多么好。不错不失。不知道这样雷打不动的冷静是否学得到?可惜不在自己的秉性里。

选择去看 No Country
for the Old Men
完全是被大批的影评家们误导。几乎所有人都说好。于是我们想,至少不会太差?!电影院里也是爆满。结果大错特错。这种东西有什么好?故事完全没有逻辑,里
面的人几乎个个没有层次,通通都是平面人。好像都冷冰冰的还在书页上呆着,一点人气也无。唯一的亮点是开头的摄影那几个安静的 Texas
荒原的长镜头实在是让人摒声禁气。剩下的是两个多小时的暴力和寒气,没有共鸣,没有感动,没有逻辑。回来重看 Anthony Lane 的评论,发现他还是比较理智的一个,而且他的一句话直点主题,道尽了这部肤浅片子的全部:

They [the Coen brothers] simply retain a juvenile weakness for gore,

科恩兄弟只是保留了青少年那种对血淋淋场面无法抵抗的喜爱罢了。

由此看来可以得出结论 条:

1. 大批影评家们依然童心不死,所以对这种纯粹的为血淋淋而血淋淋欣喜若狂

2. 所以童心未泯的观众们,一定要去看,一定会喜欢,狂呼过瘾都是可能的

3. 其他人,就算了吧。不要浪费时间。

2. 徒步

上周末去了 San Bruno Mountain (圣布鲁诺山)山顶环形徒步。大日头里晒得我和桂大汗淋漓。360度的风景可真是好,从半岛,海湾,旧金山全城,和太平洋尽收眼底。桂第一次去这里的照片


个周末,我们去了 Pacifica (太平洋镇)的 San Pedro Valley County Park
(圣佩德罗山谷县级公园)走一个号称有瀑布但是我们几乎只遥遥看到过湿湿的岩石的路线,Brooks Fall Trail
(小溪瀑布)。这是我第三次来走这个路线。好像还是第一次来时看到了细细一条勉强能够称为瀑布的水流。据说有水的时候,这个瀑布有点夏威夷风味。但是这里
永远云雾缭绕,确实和其它的湾区山峦不太一样。

翻出来过去的记录:

第一次来走小溪瀑布:2001年三月,桂的记录我的记录

第二次:2004年一月

这次的照片在这里:

SF November, 2007

3. 巧克力

最近大家都迷巧克力,可能跟各大报纸杂志纷纷报道新出笼的明显面向雅皮市场的种类繁多巧克力品种有关?


上周五我们爬完墙之后,久不锻炼的三个人都累得半死,等吃饭的空档,晃进了附近一家 Whole Foods
(完整食物?)。这是家著名的雅皮菜市场,东西奇贵但是紧跟潮流。雅皮们流行吃豆腐,这里就会有好几十种豆腐,雅皮们流行吃绿色食物,货架上便满眼“绿”
意。雅皮们在刮亚洲热中国热的风,那么完整食物就把枸杞子起了个英文名字 Guji Berry
放到架子上去买。现在雅皮们要吃巧克力,于是,我们看到三个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奇怪名字的巧克力。老牌的瑞士比利时自然是有,高雅少见些的法国意大利的也历
历在目,美国最近突然冒出各种本来是小家经营后来被大名鼎鼎(也是臭名昭著只会做大路货的)Hershey’s
好时公司买下来,但是依然打着小家碧玉旗号的各种牌子,比如 scharffenberg 比如 Dagoba。这里也有。

桂买了两块意大利巧克力。遂去吃饭,按下不表。


二天,也就是上上周六,我们在城里的日本城影院看完电影,天色尚早,又是阳光明媚难得的美丽十一月天空,我们就沿着Fillmore
菲尔摩街往北,走到小资大本营。本来是要去 Tango Gelato (探戈冰激凌店)去吃三明治。却发现了一家叫做 Bittersweet
(苦甜)的巧克力咖啡馆。要说昨晚大家在
“完整食物”里面感叹世界上居然有这么多种巧克力时,进了“苦甜”我们完全是大喜过望!整整四个架子上分门别类的摆满了巧克力。每个巧克力下面都贴有小标
签,像酒窖里一样,每种巧克力的豆子来源,豆子的味道,甚至还分后味前味。用词也和形容酒的一样,浆果味啦,坚果味啦,这个暗示(hint)那个层次啦。
真是让人叹服。这些搞宣传的是不是都是跟一个师傅学出来的呢?公关小册子都可以混着用呢。当然巧克力可比酒要来的灵活多了。连麻辣鸡这种味道都有人“捷
足”先登了!是不是该想办法打造一个麻婆豆腐巧克力呢?

说笑归说笑,这里的热巧克力味道真不错。我们这两个周末去了这家店三趟了。我们三只猪敞开了吃,目前为止还没有机会试试他们的点心。总共不过试了他们的三种硬巧克力。所以,以后还是要经常去,誓要在这阵巧克力流行风吹过之前把所有名目都试试才对得起我们猪的美名。

目前尝过并且推荐的有如下几种:

热饮:

– White Chocolate Dream (白巧克力美梦 – 嗯换了店里的公关一定比我这个翻译的好,也许是白桥一梦?)

– Bittersweet (苦甜,招牌啊)

– 摩卡 (真是我喝过最好喝的摩卡)

硬巧克力:

– Divine Milk Chocolate “Chocolate with a Heart” (神圣牛奶巧克力 ,德国产),我一般是不喜欢牛奶巧克力的,可是这个真好吃)

Amedei Porcelana ,
意大利产,据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巧克力。每种巧克力都用同一个巧克力庄园的巧克力豆,据说委内瑞拉有全世界最好的巧克力树,而Amedei
这家巧克力厂买下了委内瑞拉最好的巧克力种植园。要多纯种有多纯种。瑞士那种我们向来认为最高级的巧克力(比如
lindt)原来都是杂种。嘿嘿。这种类型是限量生产的,每块巧克力后面有自己的编号。厉害吧?!

另外马修买了一块据说有花椒后味的巧克力(法国产),居然真的。吃的时候不觉得,吃完了嘴里真的麻麻的。

发阳春白雪疯


然热如夏日的天气终于告一段落。湾区天气今天转为与正常人家的十一月同步的阴冷。其实下午还是有阳光,一件t-shirt加件薄毛衣就敢跑出去。黄昏时走
回自己的楼时,看着昏暗光线里灰的天居然觉得份外 sentimental。很浪漫的感觉。竟然莫名地快乐起来。下周五去听普契尼的《燕子》(La
Rondine)。是夏天尾巴上在公园里的歌剧那天订的。并没有概念。只是觉得我们好像一直很喜欢普契尼的东西。所以就来撞大运。所以晚上开始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想先科普一下。结果一下跑到丝管博客上去,把他的锦瑟旧帖翻了个痛快。又跑到他新开的土豆网上听了听。对他放上去的兵兵乓乓的现代乐不感冒,倒是摸到他的好友Rhettomia的音乐单子上听丝管大力吹捧的Jaroussky (序篇正篇八卦篇, 篇外篇)听得心旷神怡。一高兴,还到amazon去订了Jaroussky的两只碟。等到了正好是听歌剧的日子,估计可以连着发几天的烧。然后就该是熙熙攘攘的感恩圣诞大节了。一年就又这么舒舒服服过完了。等大风大雨天来了,躲在温暖的小公寓里听歌剧。多么好!

丝管的Jarousskey列表

丝管提到的这个巴赫大提琴无伴奏也很诱人,不过估计桂他们可能早已有了,不妨去借来听听。Truls Mørk: Bach Cello Suites

补,翻来覆去在听 Rhettomia 这个豆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