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之前对罗马没有什么具象的向往.只是知道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桂说罗马像北京.Jennie说罗马很乱.妹妹说一定要去圣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冈博物馆里的西斯廷屋顶.在网上看来别人的游记说道罗马悠长的历史和文化.连米粥都有他想去看的东西:斗兽场.而我,却对听来的所有这些古迹艺术品都没有太高的期望和概念.更多的是好奇.这个和巴黎并列的世界名城,到底是什么样子?和我去过的名城会有什么不同?我会喜欢它么?
去罗马之后对它一见倾心.不是因为某个景点,某段历史,甚至罗马这城市也算不上让人惊艳的漂亮,尤其是拿去和巴黎比.但是就是更加喜欢罗马,轻易就超过了对巴黎的喜爱.因为它有一种生活气氛,一种市井韵味.那种和历史合二为一的咄咄定定,那种宽宏的大家子气,那种悠闲踏实.看得见摸得到的舒服.
晚上十点多钟大街小巷依然人潮汹涌,引得米粥赞叹,“这才是和谐社会啊”.它们大马路上车流复杂而且混乱,可是我们在那里住了一个多星期只看到一起交通事故.确切的说是米粥看到然后讲给我听.一辆私家车和一个摩托车之间的摩擦.车子倒没有怎么样,但是卷进去的两个车主气得够呛,当街大打出手.旁边就是罗马无处不在的警察,倒是从始至终袖手旁观(我们印象之一全罗马最游手好闲的就是警察),还是围观路人把他们拉开的.后来两个车主骂骂咧咧地不肯走,在梵蒂冈外面那个热闹街角耗了很久.耗到我们这种无所事事的游客都失去了兴趣.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收工”的.
和所有世界级大都市一样,罗马的人并不热情.但是如果你有困难问题,他们都是有求必应,非常“认真”.连跳蚤市场的小摊贩都相当厚道.在这里我们几乎没有时时防备被欺生.
2.
罗马是我们整个旅程的起点和终点.第一段住了四个晚上.在Trevi Fountain 边上的小巷子里租了一个公寓.那几天很有作功课的嫌疑,把所有该去的都去了.然后才松了一口气.开始随心所欲的逛.所以后来回来又住了三个晚上就玩得放松多了.最喜欢的博物馆是Borghese Gallery和它里面的所有Bernini雕像,然后就是Capitoline Museums里面康斯坦丁大帝巨大的大理石雕像碎片.西斯廷的米开朗基罗屋顶和圣彼得大教堂美则美已,但是人山人海被像鸭子一样从一头赶到另一头的赶集式参观方式实在让人吃不消.我想不出更好的建议来.巴黎的罗浮宫是可以慢慢看静下心来一个厅一个厅看的.我不知道如此受欢迎的梵蒂冈是不是要等到寒冬腊月的二月份去才能得到一份清净?才不辜负那些良辰美景?
最喜欢的景点之一是万神庙(Pantheon)(始建於公元前27年,118年至128年重建).它外表其貌不扬,我们戏称它为大谷仓.但是走进去的感觉却大不一样,那种宏伟和简明线条的美丽让人由不得赞叹.穹顶中间的洞口是整个建筑里唯一的采光口.因为是一个洞,下雨时可以看到雨丝从中间落下.而古罗马工程师的细致体现在穹顶下面的瓷砖地上雕刻好了雨滴形的下水口.估计下面就是个蓄水池.后来我们才知道之所以它外表其貌不扬是因为人家房顶上原来有华丽的青铜贴片被后来建圣彼得大教堂教皇Barberini拆下来化掉由Bernini造了他那著名的和米开朗基罗屋顶对峙的青铜华盖.

最喜欢的景点之二是罗马的市政厅广场(Piazza del Campidoglio),它在繁华的威尼斯广场边上,和意大利人民英雄纪念碑比邻而居.
话说这个人民英雄纪念碑坐落在繁华的科尔索街(via del Corso)的尽头,就好象我们的天安门广场一样每晚都灯火辉煌.从我们的住处去其他景点饭店比方万神庙什么的总要穿过这条街.每次过街时遥望街尽头的纪念碑光照如白昼,米粥总是好奇,好几次问我为什么我们没去那里看看.我都摇摇手里的导游书说那地界太新了,排不上号.我们先做完重要功课有时间再去看它.
后来有一次晚上找吃的迷路正好迷到那附近,我便向米粥报告他向往已久的纪念碑转过街角就是,要不要去看?欣然前往.才发现这群建筑物颇为宏大虽然看着近其实走起来还蛮远的.走到跟前米粥问我这是谁建的,我随口乱说是墨索里尼建的.当时米粥说嗯,这才像罗马人建的东西啊.当时听了觉得有趣.虽然后来知道其实不是墨索里尼建得,但是怎么也找不到真正的建造者.古罗马甚至中世纪那些雕塑教堂都会说设计师是谁,后面给钱雇设计师的又是谁(多数是这个那个教皇).但是这个纪念碑就只找得到设计师,对出钱的却三缄其口.很让人诧异.绕回来说米粥这句简单感叹“这才像罗马人建的.” 细想里面有不少无奈.因为虽然罗马如此辉煌,大多因为古人的建树.现代人在罗马留下的痕迹微乎其微.所以墨索里尼的野心想振兴“我大罗马帝国”也似乎情有可原.也许正因为这样墨索里尼在中国才没有像在欧美国家那么臭名昭著.因为心有戚戚.
跑题了.说说我们喜欢的市政厅广场(意大利文叫坎皮多里奥广场Piazza del Campidoglio)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