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到“读库”

这个假期意外惊喜之一是同事Julia送我一整套读库(妹妹从国内淘来的大批中文书并且不远万里从北京背到西雅图又背到旧金山给我是另一份惊喜).她在国内定好托朋友带过来才发现买重了.从0806到0904一共五本.偶尔在豆瓣和别人的博客上听到人提起“读库”但是从没看过.抱着这厚厚一摞中文书回家,很有富甲天下的感觉.

这个假期拿起来看,居然一口气看完0901和0902两本.好看.隐隐约约有纽约客的神气在里面.因为书中有认真二字.从作者到编者.每本大概有两三篇左右我会草草翻过不看.其他都会看完.这个能看与不能看的比例也和纽约客差不多.

喜欢书中我深爱但是久违了的精美插图.喜欢它和纽约客类似的杂.杂志杂志这才对了.也喜欢它和纽约客一样每个题目都做得透彻,花了功夫.不是读者文摘一样炒冷饭,贩卖皮毛.一边想中国文化有趣的方方面面这么多啊,随便一个犄角旮旯扫一扫就会有这么多有趣的东西;一边想中国文化这么久远供养一个双月刊的杂志还不是绰绰有余;一边又想可是怎么现在才出了这样一本杂志呢?人家美国历史才两百多年,纽约客都办了八十年了.一边又担心,这个杂志办到第四年了,不会像其他的中国好东西一样不长久吧?!不会自宫吧?不会被封吧?

得过且过吧.至少我还有整整三本崭新的读库等我去读.至少我还可以想法子搜集过去三年的读库来看.明年的读库似乎也会出.所以暂时我不用去杞人忧天了.

0901这本里面喜欢编剧芦苇的访谈,关于他写的那些剧本,拍了的和没拍的:“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李自成”,“等待”(哈金小说改编),“杜月笙”,“白鹿原”.以及他接触合作过的导演们.各个剧本后面的故事背景,那些小人物的悲欢,大人物的起伏.想起Julia跟我说她为什么喜欢读库,“因为编辑本人只挑合他个人口味的东西.所有的文章都很个人化.” 芦苇的理想和感叹似乎也是读库编者的理想和感叹.想踏踏实实的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好.

0901里面还喜欢“我是六零后”(插图太棒了),和“棋士”.
0902里面喜欢乡愁诗人(介绍日本插图画家竹久梦二),中国宝贝,和神物.

在网上查了查关于读库的一些信息.喜欢它的原则“摆事实不讲道理”.呵呵.

虽然很多文章的逻辑和行文还是有捉襟见肘的尴尬,但是因为有了认真二字,所以可以原谅.而且学习总是有个过程的.希望读库能够长长久久办下去,希望读库越来越好.

附上一篇绿妖写读库创办者老六(张立宪)的一篇文章:六哥
读库网站(2010年开始接受订阅)

看“蜗居”有感

米粥找来“蜗居”在网上的视屏给我,说是在国内口碑不错的电视剧.
最近和他一起看完了.哭得稀里哗啦之余.在豆瓣上看评论,在网上找里面人物的原形.

豆瓣上评论九百八十多条.我翻看了前几页.很多拿着道德的招牌破口大骂的没什么营养.看到一篇觉得标题和全文最后一段相当有共鸣:在社会福利低下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坏的情由可原

对于老百姓来说,欢喜的不是GDP又升了,股票又涨了,数码产品又跌了,对于老百姓来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此乃所盼!

看电视剧时心里强烈的感想和这个评论标题一模一样.这么样的一个社会,怎么可以要求它的平头百姓有原则有尊严的过日子?完全是逼良为娼.

至于里面那段市委书记教育所谓贪官宋思明的那段侃侃而谈就更是荒唐到极点了.经过了大江东去和驻京办这样的现实小说的教导,我再愚笨也知道,官场上谁被双规无非是政治风云的结果,不知道上面的斗争往哪边一倒,便败者为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因为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这些所谓为民服务的官员存在么?他们怎么活?怎么发展他的城市经济?!可笑.

米粥说宋思明是有原形的,是2007年上海社保大案里的上海第一秘秦裕.好奇心起,搜出来财经当年对社保大案的调查结果来看.看得我更加好奇.明明所有人似乎都跟上海前市委书记陈良宇有关,可是前后这些被审问被判刑的里面却没有陈的名字.秦裕作为陈的秘书收了三套房子就被判了无期(这还是合作态度良好后的从轻发落呢),可是这个头头却不在审判之列.有趣有趣.于是去搜陈的消息,看到这个相当有趣的东东

大家可以顺着上海帮的链接去看.

原来不仅是简单的内部政治风云,而是直接来自天王老子的政治风云啊.那当然秦裕宋思明死定了.当然“审判者”要做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来.

中国这个社会虽然畸形,但是它的政治风云绝对是有它的道理.屡试不爽.真要好好感谢大江东去的循循教导.教我解析中国这盘棋,受益匪浅.

意大利之行(3)-罗马 (未完待续)

1.
去之前对罗马没有什么具象的向往.只是知道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桂说罗马像北京.Jennie说罗马很乱.妹妹说一定要去圣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冈博物馆里的西斯廷屋顶.在网上看来别人的游记说道罗马悠长的历史和文化.连米粥都有他想去看的东西:斗兽场.而我,却对听来的所有这些古迹艺术品都没有太高的期望和概念.更多的是好奇.这个和巴黎并列的世界名城,到底是什么样子?和我去过的名城会有什么不同?我会喜欢它么?

去罗马之后对它一见倾心.不是因为某个景点,某段历史,甚至罗马这城市也算不上让人惊艳的漂亮,尤其是拿去和巴黎比.但是就是更加喜欢罗马,轻易就超过了对巴黎的喜爱.因为它有一种生活气氛,一种市井韵味.那种和历史合二为一的咄咄定定,那种宽宏的大家子气,那种悠闲踏实.看得见摸得到的舒服.

晚上十点多钟大街小巷依然人潮汹涌,引得米粥赞叹,“这才是和谐社会啊”.它们大马路上车流复杂而且混乱,可是我们在那里住了一个多星期只看到一起交通事故.确切的说是米粥看到然后讲给我听.一辆私家车和一个摩托车之间的摩擦.车子倒没有怎么样,但是卷进去的两个车主气得够呛,当街大打出手.旁边就是罗马无处不在的警察,倒是从始至终袖手旁观(我们印象之一全罗马最游手好闲的就是警察),还是围观路人把他们拉开的.后来两个车主骂骂咧咧地不肯走,在梵蒂冈外面那个热闹街角耗了很久.耗到我们这种无所事事的游客都失去了兴趣.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收工”的.

和所有世界级大都市一样,罗马的人并不热情.但是如果你有困难问题,他们都是有求必应,非常“认真”.连跳蚤市场的小摊贩都相当厚道.在这里我们几乎没有时时防备被欺生.

2.
罗马是我们整个旅程的起点和终点.第一段住了四个晚上.在Trevi Fountain 边上的小巷子里租了一个公寓.那几天很有作功课的嫌疑,把所有该去的都去了.然后才松了一口气.开始随心所欲的逛.所以后来回来又住了三个晚上就玩得放松多了.最喜欢的博物馆是Borghese Gallery和它里面的所有Bernini雕像,然后就是Capitoline Museums里面康斯坦丁大帝巨大的大理石雕像碎片.西斯廷的米开朗基罗屋顶和圣彼得大教堂美则美已,但是人山人海被像鸭子一样从一头赶到另一头的赶集式参观方式实在让人吃不消.我想不出更好的建议来.巴黎的罗浮宫是可以慢慢看静下心来一个厅一个厅看的.我不知道如此受欢迎的梵蒂冈是不是要等到寒冬腊月的二月份去才能得到一份清净?才不辜负那些良辰美景?

最喜欢的景点之一是万神庙(Pantheon)(始建於公元前27年,118年至128年重建).它外表其貌不扬,我们戏称它为大谷仓.但是走进去的感觉却大不一样,那种宏伟和简明线条的美丽让人由不得赞叹.穹顶中间的洞口是整个建筑里唯一的采光口.因为是一个洞,下雨时可以看到雨丝从中间落下.而古罗马工程师的细致体现在穹顶下面的瓷砖地上雕刻好了雨滴形的下水口.估计下面就是个蓄水池.后来我们才知道之所以它外表其貌不扬是因为人家房顶上原来有华丽的青铜贴片被后来建圣彼得大教堂教皇Barberini拆下来化掉由Bernini造了他那著名的和米开朗基罗屋顶对峙的青铜华盖

万神庙 - 大谷仓

最喜欢的景点之二是罗马的市政厅广场(Piazza del Campidoglio),它在繁华的威尼斯广场边上,和意大利人民英雄纪念碑比邻而居.

话说这个人民英雄纪念碑坐落在繁华的科尔索街(via del Corso)的尽头,就好象我们的天安门广场一样每晚都灯火辉煌.从我们的住处去其他景点饭店比方万神庙什么的总要穿过这条街.每次过街时遥望街尽头的纪念碑光照如白昼,米粥总是好奇,好几次问我为什么我们没去那里看看.我都摇摇手里的导游书说那地界太新了,排不上号.我们先做完重要功课有时间再去看它.

后来有一次晚上找吃的迷路正好迷到那附近,我便向米粥报告他向往已久的纪念碑转过街角就是,要不要去看?欣然前往.才发现这群建筑物颇为宏大虽然看着近其实走起来还蛮远的.走到跟前米粥问我这是谁建的,我随口乱说是墨索里尼建的.当时米粥说嗯,这才像罗马人建的东西啊.当时听了觉得有趣.虽然后来知道其实不是墨索里尼建得,但是怎么也找不到真正的建造者.古罗马甚至中世纪那些雕塑教堂都会说设计师是谁,后面给钱雇设计师的又是谁(多数是这个那个教皇).但是这个纪念碑就只找得到设计师,对出钱的却三缄其口.很让人诧异.绕回来说米粥这句简单感叹“这才像罗马人建的.” 细想里面有不少无奈.因为虽然罗马如此辉煌,大多因为古人的建树.现代人在罗马留下的痕迹微乎其微.所以墨索里尼的野心想振兴“我大罗马帝国”也似乎情有可原.也许正因为这样墨索里尼在中国才没有像在欧美国家那么臭名昭著.因为心有戚戚.

跑题了.说说我们喜欢的市政厅广场(意大利文叫坎皮多里奥广场Piazza del Campidoglio)
(未完待续)

圣诞在即

下周开始同事们休假的休假,不休假的也多半在家干活(所谓的WFH). 所以一时间这个礼拜好像是大假前最后一个正经干活的五个工作日了.气氛相当喜洋洋.

上周骤冷.周日周一夜的气温都到了摄氏零下(华氏二十九三十度的样子).米粥说早上的阳台上一层霜,在旧金山从来没见过的.我们缩在家里开着暖气听窗外风雨.这个刚过去的周末还是大雨,但是温度回暖.今天早上连毛衣都穿不住了.

周五看了新电影“在云端”(Up in the Air). 喜欢.想起当年作咨询满天飞的日子.那时曾想,什么时候要把这种特殊的生活状态写出来.自己还给那种状态起了名字“现代游牧民族”.现在居然有人写了,还写得这么生动有趣尖锐.我那时的同事有很多跟George Clooney 演的Ryan一模一样.妙极.导演把这个故事诠释得非常严丝合缝,演员们也都相当到位.Clooney 和 Vera Farmiga 自然是不用说的好,演Natalie的Anna Kendrick 绝对是意外惊喜.这电影很合我意.推荐大家都去看.

再有就是这个周末超大海螃蟹非常便宜.我们在中国超市看到2.99一磅就已经大惊.结果第二天在我们家门口街上的中国小店里居然卖到2.79!米粥当机立断拎了两只(五磅一共)回来,我们分而食之.居然是我们吃到的最鲜美丰满的大蟹.肉都是甜甜的.

还有就是照着这个菜单做了糯米松糕.超级简单,味道又好!准备圣诞再做,并且应米粥要求中间加一层红糖.第一次用了妈妈给的竹子蒸笼.米粥立刻看中了这蒸笼(天地良心,这蒸笼在客房里摆了有差不多半年,怎么两个人都想不起来用?)昨晚用它蒸粉蒸排骨,味道也是超赞.

嗯,零碎琐事汇报的差不多了.意大利游记其实还在悄默声地写着,只是写得很慢就是了.抱歉抱歉...:p

ZT: “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从来没有听说过顾准这个名字.在豆瓣看到这篇好文.强烈推荐.

抄一小段先:

来自柴静·观察

三十五年前,十二月三日,零时过后不久,顾准在风雪夜去世。写这篇文章,了解他,纪念他,感谢他。

1952年,37岁的顾准被撤去上海市财政局长职务。

关于这次撤职,没有档案材料,只有一份当年2月29日新华社电讯稿的几句话“顾准一贯存在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自以为是,目无组织……屡经教育,毫无改进,决定予以撤职处分”

人人穿黄布军装的年代,一个穿背带裤,玳瑁眼镜,在跟弟弟的通信中常常用“睥睨”二字的人,得到这个评语不奇怪。

他不是出身望族,12岁在上海会计师事务所当学徒养活一大家子人,十五岁已经写出中国会计业的最早教材之一,大家都承认,“整个大华东地区找不出他这样有才干的人”。

但是这个人“不服用”。

中财部曾有意调他,但他坚持留在上海“一入阁只是盆景,长不成乔木了”。不光不去,他还不同意上级“民主评议”的运动式征税的方法,认为应该按法律规定的税率来征,不光不同意,还连续写文章来论证谁对谁错。

他被撤后曾有人为他申辩,一位领导说“顾准不听话,不给他饭吃”。

撤职当天,他一句话不说在办公室坐了一个晚上,他的秘书陪着他坐了整整一个通宵,没有暖气,脚都冻痛了……天亮之后,他“使劲推开了门,走了出去”。

一个人在盛年时由狂热汲于严寒,是什么心情?

原文: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