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539页的精彩记录.从2008年三月十七日(熊斯坦刚被分尸完毕)到2008年十月十三日(包森,伯南克,盖森耐联合起来向九大银行的CEO强行发放TARP贷款并盯着他们全盘接受)为止.
只记得那时候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很激动,坏消息一个接一个,股市哗啦啦的跌,人心惶惑,各种各样的金融术语满天飞,各种各样的经济学家都在沸沸扬扬的各抒己见.财政部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有人骂.根本不知道听谁的才好.再加上华尔街好像离我们还是有点远.唯一有切身体会的是房价大跌,公司不再雇人开始紧缩预算大刀阔斧的节流.一边有人说第二个大萧条就要来了,一边有人说不会的不会的...
看了这书才稍微明白那是怎样一场巨大的金融海啸,面对海啸的华尔街上是怎样惊心动魄的一幅景象.而且很可能当一切慢慢好起来后,我们躲过的很可能是比大萧条更糟的境遇.而之所以躲过了这一劫,很可能是要感谢这书里的几个主人公呢.
看得又兴奋又后怕.
这本书最好看的地方在于它把重点放在人身上.就像作者本人在后记里说的,这场风暴的起因过程确实有很多经济理论,政策法令的原因,但是一个银行或者公司在这样意外的巨大灾难面前是死是活,活下来又是怎么个活法很大因素决定于这个公司或银行的执行官是怎样一个人.
这也是令我最意外的.这些站在他们世界顶峰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们,当面对这样史无前例的经济风暴时,原来也会害怕会慌神会做出很多幼稚可笑的行为.当然他们中也有肯坚持原则,有担当的.
最有收获的是发现在这种超级冷酷的情形下,这么巨大的压力下,这些大人物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和我们平时工作中的差不多.比方说纽约联邦银行在九月十五日那个周末把华尔街上大银行的头目全请来,给他们一个周末的时间想办法凑钱拯救雷蒙德那次.竟也和我们平时头脑风暴时差不多.分成三个小组,各自选一个问题去解决,几个小时以后回来汇报结果.
最让我意外的另一件事是在那种情况下,这些华尔街所谓见钱眼开的吸血鬼们居然真的齐心协力开始凑钱,几乎凑到三十比去帮英国银行(他们的死对头,其实平时这些银行彼此之间也是死对头)买下雷蒙铺路.后来要不是英国政府因为政治原因出面不许这笔买卖成交,雷蒙差一点就不会破产了.
从熊斯坦出事到雷蒙倒闭,整整花了六个月时间(3/17/2008-9/15/2008). 而接下来摩根大通从拥有178米的现金储备到被市场差点抽空只花了不到两个星期.而当时高盛的总裁和摩根大通的说,你要是倒了,三十秒后就轮到我了.再接下去就是GE. 救市如救火,真是如此.
雷蒙总裁从身价一个比跌到全部身家只值六万八,因为他所有的财产都压在他感情深厚的这家银行身上.到最后他最痛心的还是眼睁睁看着自己干了一辈子(从最底层的小伙计层层上到执行官)的银行变成一摊废墟.在国会山听证会上他说自从雷蒙倒闭,他夜夜扪心自问到底哪一步走错了哪句话说错了,为什么到头来没有人肯救救我们.为什么政府救了所有的公司就是不肯救雷蒙?虽然知道雷蒙德倒闭和他的种种弱点密不可分,可是看到这里还是有点想掉眼泪.
很佩服包森这个财务部长和盖森纳这个纽约联邦储备的头头.真的是暴风雨中的顶梁柱,当机立断,有主见有能力,敢想敢干,能伸能缩.但是就连这样人尖子里的人尖子看着市场对他们拼了老命做成的一个个救市方案都不买账,一门心思溃不成军时也会恐惧.但是最终,能像他们一样或者跟随这样的人这辈子打一场这样的仗应该是很刺激很值得的吧.
另外几个小细节另我印象深刻:
-所有人都是活在他们的黑莓荧光里.无论是华盛顿的财务部的人还是华尔街的人.不知道现在是不是大家还都用黑莓,有没有人用iphone, droid?
– 所有人有难都去求Warren Buffett来买自己的银行,每次他都会要求对方把条款价格财务报账发过来看,但是这个金融大拿拒绝了所有的人只买了高盛的帐,而且是在高盛求了多次,offer一次比一次好的情况下,终于接受了投资高盛五个比的开价.高盛当时的想法是,虽然砸锅卖铁让Buffett捡了大便宜,但是因为有了Buffett这个人人敬重的金融老滑头的名声在前面,再去别处借钱就容易的多得多.结果他们不仅靠着这条新闻从其他人那里又借到五个比,一直呈自由落体状下跌的股票也回升了六个点.
-华盛顿这些众议员参议员们可真够没用的.什么都不懂不说,还天天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来吵去.郁闷.不过话说回来这些政客真的是人民代表,就是说他们的水平和普通老百姓没太大区别.谢天谢地是他们最终还是肯听懂行的人的话,没有因为害怕慌乱而瘫掉.
虽然后来媒体对包森讨伐的厉害,说他因为曾是高盛的总执行官所以想尽方法帮助高盛度过难关还大赚了一笔.其实包森的TARP方案在去年底已经为美国人民挣了五个比的纯利润了.
全书以JP Morgan总裁Jamie Dimon发给跟着小布希政府下台的包森 Paulson 的一段话结尾.我很喜欢.抄下来.
When the post-bailout debate was still at its highest pitch, Jamie Dimon sent Hank Paulson a note with a quote fro a speech that President Theodore Roosevelt delivered at the Sorbonne in April 1910 entitled “Citizenship in a Republic”. It reads:
“It is not the critic who counts; not the man who points out how the strong man stumbles, or where the doer of deeds could have done them better. The credit belongs to the man who is actually in the arena, whose face is marred by dust and sweat and blood; who strives valiantly; who errs, and comes short again and again, because there is no effort without error and shortcoming; but who does actually strive to do the deeds; who knows the great enthusiasms, the great devotions; who spends himself in a worthy cause; who at the best knows in the end the triumph of high achievement, and who at the worst, if he fails, at least fails while daring greatly, so that his place shall never be with those cold and timid souls who know neither victory nor defeat.”
罗斯福总统1910年四月在巴黎索邦大学的一个演讲,题目是“一个共和国的公民意识”:
”评论家并不重要;当一个强者跌倒或者一个实干家做得不够完美时在一旁指手画脚的人并不重要.荣耀属于竞技场上的参与者,他的脸上是泥沙血汗,他不停出击,他犯错,他会不停跌倒或者打空.因为没有任何努力不是伴随着错误和短处,但他至少在努力出击.他懂得出击时的兴奋,他懂得全力以赴,他为理想奋斗.他最终也许会享受胜利的喜悦,也许会失败但是至少他知道他曾经尽了全力.也因此他永远不会与那些冷漠胆小的从不知胜利或者失败的灵魂为伍.“
It was a remarkable quote for Dimon to have chosen. While Roosevelt’s words described a hero, they were deeply ambiguous about whether that hero succeeded or failed. And so it is with Paulson, Geithner, Bernanke, and the dozens of public- and private-sector figures who populate this drama. It will be left to history to judge how they fared during their own tie “in the arena.”
Dimon选的这段话十分妙.虽然罗斯福描述了一个英雄,但是对这个英雄的成败却没有定论.我们并不知道包森,盖森纳,伯南克和其他十几个参与了这场“竞技”的金融和政界人物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只有留给历史来评判.
——
恶人谷的小K又写了一篇包森那本书的读后感,推荐:果汁书番外:一触即发
这么看来英国政府真不是东西.看Too Big to Fail时就对英国政府出手拦截Barcalay买雷曼的举动很鄙视.再看他们在雷曼破产之后的行为就更令人鄙视了.这也太那个啥了吧?!看来In the Loop里描述的英国政府还是挺属实的.本来看着Too Big to Fail的美国政府就够烂了,跟英国一比虽然笨了点还算厚道,英国的可真不是东西.
由 Knowing » 2010-3月-03 周三, am3:50
抱着对果汁书《too big too fail》的美好印象,我追看了包森的回忆录《on the brink》。没有果汁书作者强劲的文学功底,丰富的调查资料,一视同仁的纵横视野,这本书基本属于‘我今天干了啥觉得怎么样’的单线记事少女日记型文体,不能当作金融危机的全面纪实看。但是作为ego 很强劲, 态度很彪悍的事件中心人物,包森毫无一般政客常见的圆滑态度,月旦人物堪称口无遮拦。
包森首先对自己很直率,一路评价自己说错了什么话,那些决定做的不够坚决。不过在雷曼破产的问题上,他坚持说没有选择:当时雷曼周一已经开不了门,帐烂的要命,没人愿意买,唯一的潜在买主是英国巴克利银行,还被英国政府突然在周日早上拦住了。fed 借钱给金融机构有法律约束,必须有相应价值的抵押品。财政部当时没有法律权限对私有公司注资。所以的确没有选择。宣布后美国媒体和大众纷纷很爽的称赞政府拒绝bailout 雷曼是英明举动,他真是打落牙齿往肚里咽。回头看来,他的确后悔当时允许雷曼破产。
雷曼破产他们事实做了很多准备,所以在美国的交易相对有序的在处理。但是雷曼是个国际公司啊!这时英国政府又强悍的冲出来,把雷曼在英国的帐户一古脑儿给封掉,好多投资机构,对冲基金的财产和现金就啪唧给关在里面了--请允许我情难自控的唐一下这个技术细节因为难得有个事情我知道!---这合法嘛???好像不合法啊????交给雷曼名下的资金是一回事,这些投资大户的财产(股票,债卷什么的)又是另一回事,虽然在雷曼的账户里,应该都是分开的entity, 不能被抄走吧?就像你家楼下的干洗店倒闭,预付的干洗费拿不回来很正常,但是不能说正好拿去洗的衣服,衣服里忘了拿出来的钱包,钱包里的钱也算干洗店的财产给没收了。。困惑。。但是英国政府作为一个强劲的半社会主义国家,显然不需要理睬这些次要的法律顾虑,为了减少英国人民的利益损失,一把大锁落下,防止任何人转移财产。好多倒楣的小对冲基金也没留个后手,顿时抓了瞎,但是该付得帐还是得付,赶紧把其他口袋搜了搜,从其他账户里卖货筹钱。顿时市场一片大乱。接着就是一个money market fund 发现自己有好多雷曼债卷打了水漂,break the buck, 顾客大为惊恐,纷纷要求提钱,把所有得money market fund 都吓到了,死死把现金攥在手里等顾客提钱,没人买商业纸。靠卖商业纸筹集流动资金的企业突然发现出门卖不掉商业纸,被当头一棒。。恐慌蔓延到国际上,中国开始紧张的从美国银行里提钱走。。。包森没直说,但是他肯定哀求了王岐山,因为后面中投要往摩根斯坦利投钱的时候,摩根斯坦利的头哀求他去哀求王岐山去压迫中投,他说中国已经给了美国很大面子,我不能瞎推王岐山了。
[更多请移步恶人谷:果汁书番外: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