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Country Driving. 一如既往的好看.
全书分三个部分:
- 沿着长城往西的两段单独开车旅行,宛如中国版的“在路上”.
- 北京郊区,长城脚下一个村子和几个村民的故事
- 温州附近一个新开发的工业镇子的崛起和里面一些农民工以及工厂主的故事
如Hessler一贯的风格,所有故事都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关联.整本书很协调完整.第一部分里的旅行使他看到越来越空落的乡村,年轻人都去了城镇.留下老弱病残和小孩子.第二部分深入的写了一个这样的村子.第三部分写了那些年轻人去的城镇.于是当今中国的又一幅清明上河图就栩栩如生展现在我们眼前.
北京奥运会和金融风暴使西方大众对中国的兴趣大增.Hessler今年二月出版的这本书明显比他中国三部曲的前两本受到更多的关注.体现之一就是西方媒体就这本书对他的大批访谈.豆瓣里有个Peter Hessler Phile小组,里面收集了很多访谈内容(也有很多书评不过我都跳过去了,看西方主流媒体评Hessler的书好像看小孩子评史记,多半都是看热闹而已,不如直接去看Hessler的书.嘿嘿).
这些访谈的内容几乎比他的书更有意思.他在访谈中透漏的一些个人观点很独特有趣:
关于中国知识分子与写作:
(见Urbanatomy.com 对Peter Hessler的访谈:我为什么写作 Why I Write.)
他提到他接触到的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这些小人物(农民工或者村民)的故事毫无兴趣.而且他觉得这与大陆的言论自由与否无关.因为隔海相望的台湾没有这么多的言论束缚.台湾近代历史一样有趣,充满了动荡的历史和各式各样的有意思的人和事,但是台湾近代一样没有培育出类似托尔斯泰这样的文学大家.“出生在有趣的时代并不能保证就有好的作家.作家需要找到自己独特的声音,看问题的角度,这种创造性和独立性需要引导和悉心保护.中国的教育文化从来就不提倡这个.和政治/政府无关.是文化问题.”他觉得中国的电影比中国的文学更有意思.现在有一批导演可以自己看国外的电影学习摸索电影语言的独创性.而且拍电影需要团队合作,所以更符合中国文化对集体和团队的重视要求,从事电影创作会受到鼓励.
同一个访谈里讲述了他为什么选择了写作.深深感慨他的选择,和美国这个社会允许他以他选择的方式生活下去的宽容.
关于中国从乡村到城镇的转换:
(见chinalawandpolicy.com对PH的访谈)
这可能是最敏感的话题.Hessler的观点令我耳目一新.
首先他觉得这种大规模的从农村到城镇的移民是很正常的.欧美在各自的工业革命阶段都经历过类似的移民.中国真的不需要这么多人呆在农村.随着现代工业到发展,将来的农村不需要这么多青壮年劳动力面朝黄土背朝天.看过这个访谈不久后看到阿耐推荐的李克强谈中国经济转型, 映证了要继续农村城镇化确实是大势所趋.
再有他对城镇里这些工厂被西方媒体唤作血汗工厂有他自己的保留意见.主要是这些工厂为大批的农民工提供了改善生活的活路,而且中国人尤其是底层的劳苦大众很懂得如何为自己争取利益.用Hessler在书中的例子来说,一个小小的手工作坊有二十几个工人,其中五六个来自同一个家庭,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就做为他们五六个人的代表与工厂主谈判.Hessler说谈判的过程非常冗长繁琐,这个家庭的男主人非常懂得如何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因为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只能靠自己来解决这样那样的难题,几千年千锤百炼出来的,所以这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模式.不能单纯的用西方的“血汗工厂”概念来统而论之.
农民的土地问题是目前的磨擦点.目前中国很多农村的动荡都几乎起因于土地.因为城镇的人可以通过买房拥有一定的私有权.而农民却对土地没有任何私有权.从西方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要想完成从农村到城镇的转换,并且最终让少数农民可以像西方国家一样拥有大批农田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农民最终应该被允许拥有一定的土地私有权.这样才会有少数愿意继续务农的年轻人可以留下来积累财富.但是因为这种逻辑似乎完全违反目前大陆的规则,所以这是一个谜.不知道将来会如何解开这个结.
但是Hessler指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说稍微有能力,受过教育,能够纵观全局的人几乎都离开了农村,去城镇谋活路了.所以当政府把土地从农民手里低价买走再高价卖给新的城镇开发商们的时候,能发出抱怨之声的都是不太有能力的弱者.他们最多看到眼前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比如拆迁费比当初许诺的少了多少多少,自己的地本应算做哪一级别等等.没有人有能力有眼界把这些当地的问题和土地所有权这样根本的宏观的问题联系起来.其结果就是这种小打小闹的事件虽然多,但是对政府的稳定没有影响.有能力做出有影响的打闹的人都被其他更能向上的机会给诱惑走了.所以只要中国能保证这种往上走的活路一直存在并且满足这些人的需求,那么中国可以一直稳定下去.
天朝厉害啊!
不喜欢的书:
我喜欢Urbanatommy.com的访谈里Hessler的一段话.
记者问他:
The book you should have read but haven’t?
...
With reading, I’m more inclined to feel relief than guilt. I feel fortunate that I never read one word written by Ayn Rand. I’m grateful that I haven’t cracked a book by Nietzsche. While more thoughtful teenagers were reading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I was wearing a red vest and working the concessions stand at a movie theatre in mid-Missouri that showed Top Gun four times a day for an entire summer. What an experience! I’m also relieved that I haven’t read any experimental poetry of the modern period. I avoided anything by Susan Sontag. One Paul Auster novel was more than enough. I did On the Road with Kerouac, and that was it. When that annoying over-serious child character in Jude the Obscure finally hung himself, I said “Great!” and never read another Hardy novel. It makes me happy to think of all the books I’ve missed.
哈哈哈!喜欢Hessler这个家伙.对啊!书就是应该这样读(或者不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