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买书

上周又匆匆忙忙去台湾开了三天会(周一早上六点到达,周三晚上十一点离开)。中间只有时间去旅店附近的诚品买了两本野夫的散文。
头一次在台湾买大人书(上次买了一堆给小人的图画书)。书的分类略有不同。没有“散文”,但是有“现代中国文学原创“。再细看就傻眼了,是按照作者姓氏笔画来排列的。我的繁体字是你给我出一个字我能看懂它是什么,但是没本事把简体翻成繁体。野夫的野我就不知道有没有繁体,具体多少笔画,当时也有点抓瞎。没有办当地的手机卡,所以离开wifi区域手机就只能做手表用。在自己的手掌里数了半天,确定是十一画。在十一画下面反复看了三遍都没找到野夫。当时想去工具书架上找本字典来确认一下。不过幸运的是在邻近书架上看到了鲁迅的野草,确定野字繁简一样。应该是十一划。这才去了问讯台。问讯台的小哥电脑上一查,说库存很少,让我慢慢逛,他会叫同事给我找来,十分钟后来拿。
在美国问询台一般会派人跟你一起去书架上找。所以这次不需要我抬一根手指心里有点不安。但是结果证明我的不安是过虑。十分钟后两本野夫的散文一本诗集都放在问讯台上等我。我连帮我找到书的店员的面都没见到。
jiangshangdemuqin 看不見的江湖

微信的流行

logo去年开始听到微信这个词。一直没有在意。年初妹妹说她开始用微信,赞誉有加。主要优点就是和国内的朋友交流十分便捷。我跟国内的朋友几乎都失了联系,所以依然没有在意。三月初,高中的同学留言说建了一个高中同学的微信群,邀我加入。当时正在因为傅苹事件在网上忙得如火如荼,于是继续漠视。直到三月底,又有很久没联系的高中同宿舍的朋友写来八卦美文传达微信群里爆出的各种老同学的故事。这才好奇心起装了软件加进去潜水。

于是一切都是历史了。这么热闹的社群,好像离开高中后就没再见过。每天早上起来都有好几百条留言要看。好玩的很。

不由就会拿这个和Google+比较。为什么一个这么容易就红火起来,而另一个却这么冷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