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陶渊明生活在桃花源》读后

突然发现几乎一年前看完《与陶渊明生活在桃花源》却没有写读后感。当时看后心中的撼动已经平息了。要想认真写一篇读后感得再读一遍才对。无奈现在手头要看或者正在看的书已经成灾。只好先搁置。把当时零碎的感想片段记在一处,等将来有机会重读时当素材吧。

作者程滨是叶嘉莹老师的学生。用陶老先生的诗文来全方位解读老先生的一生和遭遇,从身世到家人从信仰到哲学,从生前的友人到身后的粉丝,顺带注解了几乎全部作品。读起来分外过瘾。

印象最深就是陶渊明的隐退根本不是后人幻想的那么悠闲。非常的孤独穷苦。实实在在的当了农民,靠天吃饭,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揭不开锅了。所以陶渊明不得不去乞食,真的是要饭啊!而且陶渊明生前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虽然死后粉丝一大把。可是有什么用呢?作者分析陶渊明几乎一辈子都有动摇痛苦质疑自己选择的时刻。而陶渊明的伟大是虽然有动摇他最终还是坚持住了“固穷”。

作者自序里提到《老子》里面描述的小国寡民,其中一句”老死不相往来“的解释是”不往来就不会有纷争,就永远有一片宁静。” 看得我不由的插嘴,其实老死不相往来才会有偏见。现代大都市文化已经证明只有增加多元社会才会促进相互理解宽容减少偏见和纷争。

陶老先生给自己写的挽歌,让我想起萧纲(简文帝)被害前那首诗。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
 
《被幽述志诗》
恍忽烟霞散,飕飂松柏明。幽山白杨古,野路黄尘深。终无千月命,安用九丹金。阙里长芜没,苍天空照心。
-萧纲

两相对比,还是陶渊明更超脱。

渊明一共有五个儿子,。。。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可这些孩子都没能如渊明所愿,于是渊明在四十多岁时又写了一首《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敌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
就是这首情真意切的诗,不想后来被诗圣杜甫给调侃了,杜甫《遣兴五首》(其三):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诗中最后一句“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意思是说孩子们好坏是他们自己的事,你何必这么念念在怀想不开呢?对于这一句,有很多人开始解释为什么杜甫会讥讽渊明。最好的解释就是,杜甫实际并不是讥讽渊明,而是借渊明来自嘲,因为自己的儿子也不怎么好学。

萧梁的昭明太子是陶渊明第一个名人粉丝,跟陶渊明隔了两个朝代。编了《陶渊明集》并写序: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翻译

有人怀疑陶渊明的诗篇篇篇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不在酒,也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卓而不群,言辞精彩,跌宕豪迈,超过众多的文章,抑扬爽朗,没有能跟他能相比的。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弯腰种田为耻,不以穷困为意。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
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十分的仰慕他的品德,遗憾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其他后世大牛粉丝给陶老先生的点赞诗

陶潜诗喜说荆轲,
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
江湖侠骨恐无多。
-龚自珍

陶潜酷似卧龙豪,
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
二分梁甫一分骚。
-龚自珍

陶潜磊落性情温,
冥报因他一饭恩。
颇觉少陵诗吻薄,
但言朝叩富儿门。
-龚自珍

龚老师还顺便鄙视了一下杜老师。我看叶先生讲陶先生讲得兴起也会鄙视一下杜老师。杜老师真可怜,总躺枪。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
未害渊明是晋人。
-元好问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
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
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辛弃疾

我很喜欢陶渊明的《闲情赋》,但是却被昭明太子说是白璧微瑕不肯收到《陶渊明集》里去。我也不满意叶先生讲解里把闲情赋里的美女给虚化成陶公某种理想。这么情深意切肯定有真人嘛!怎么可能是虚的抽象的理想[囧](给叶老太翻一个大大的白眼).很奇怪陶公在唐代并不很受追捧,一直到宋代才开始出现大批粉丝。。。

《闲情赋并序》陶渊明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淡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弈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馀好,攘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馀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飇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阔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馀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惨凄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飖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

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㤯㤯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伺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以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祛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邵南》之馀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正仓院院展, 辟雍, 国画入门经典

1。
写完游记又去研究奈良正仓院的院展。原来正仓院全年就秋天(十月下旬到十一月初)开两周,沿袭旧日秋天翻晒东西的传统。正仓院馆藏一共九千件,每年院展最多不超过七十件。到去年秋天为止一共办了七十届,所以就算每年不重样也只是二十分之一的馆藏。沧海一栗。

而且正仓院的宝贝不是挖出来的,是从唐开始各代皇帝送的礼物,都是真正的传家宝,品相好的好像昨天还被用过。比方天朝没有任何实物的箜篌,五弦琵琶等。所以古中国的皇帝们无意中给中国的宝贝远程备份了。不知道他们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当初应该多送些宝贝给东瀛。。。比方王羲之的兰亭序?:D

五弦琵琶

珠宝盒细节

更多的宝贝和细节图片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509097
https://m.sohu.com/a/168085063_276648/?pvid=000115_3w_a

2。
自从在东京国立看到辟壅砚之后,辟壅成了一只线头,后面呼拉拉带出一堆各种相关线索。
先是高人同学把乾隆在国子监复古造的一栋辟壅讲堂,看说明,“这不就是中央党校嘛!”高人同学判词。

据汉代大学者蔡邕解释:辟雍的“辟”字与玉璧的“璧”通用,就是指周边的水环绕一周,湖水清澈透明,形成圆型,就像一块无暇的玉璧;“雍”为水中陆地;而“辟雍”这座大房子就建在上面,是玉璧的中心,所以取名辟雍。
辟雍的兴建与清乾隆皇帝有关。在乾隆登基的第二年,他亲临国子监讲学,因为那时太学还没建辟雍,皇帝讲学是在后边的彝伦堂内设座。乾隆不甚满意说:“以天子讲学于彝伦堂,只可以说是视察学校,而不能说是“临雍讲学”。他几次提议建辟雍,但都因故没有实现。直到乾隆48年,年逾古稀的乾隆终于下了死命令:“国学为人文荟萃之地,规制宜隆,辟雍之立,元明以来典尚阙如,应增建以臻完备”。派当时担任工部尚书的刘墉主办此事,让他“兼理国子监事物”。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在辟雍建成后的第二年早春,就到国子监辟雍大殿举行了首次“临雍讲学”典礼,声势浩大,盛况空前。皇帝坐稳龙椅后,先由满汉大学士讲“经”,再由满汉祭酒讲“易”,称之为助讲。随即乾隆帝亲自宣讲《四书》中《大学》里的一段话:“为人君者止于仁,……”。论述自己如何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殿内东边站着一排王公,西边站着一溜部级以上的大臣,其他听讲的学生和各级官员都跪在环桥以南的甬道两侧。据记载,仅听讲的学生就有3088人,再加上在北京的各级官员、朝鲜使节等,不下4、5千人。

所以是先有了辟壅这种建筑(周),然后才有的辟壅砚(晋)。

听到国子监的辟壅没几天后,我偶然翻开了《东京梦华录》而同一天高人同学订阅的一个公众号转了李贺的旧文《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李贺这文我去年狂补中国中古史的时候读过。当时被商朝人祭的普及和残酷惊呆了,发誓这辈子也不要去看殷墟。但是当时没注意到的线头,高人同学这次注意到了!

又见辟壅

辟壅就是明堂?!
我正好在梦华录里看到明堂的注释。木兰辞里的“天子坐明堂,赏赐百千强”原来坐的就是辟壅?

东京梦华录里面的明堂注释

大家一致认为还得重新读一下诗经!
顺着李贺文的线头先去看《文王有声》,一?辟壅是离宫名?

诗经 大雅《文王有声》

顺着线头去看《灵台》

诗经大雅《灵台》

诗经大雅《灵台》

诗经大雅《灵台》中的辟壅注释

又是一个线头指向戴震毛郑诗考证,继续揪线头。。。。彻底晕菜。难道上面的诗经注释者理解错了?文王有声的辟壅和灵台的辟壅是一回事?都是讲堂或者祈福之所?高台圆池?

戴震毛郑诗考证中关于辟壅的注释

后来找到这篇巨长的考古文才把辟壅明堂种种出处变异过程给捋清楚了。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建筑史话之“辟雍篇”
也就是说周文王最早建的“以筑台圜水为特征的园林环境,是君王畋猎游观和礼制活动的场所”。后来到了汉代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辟壅这种建筑覆着上了儒家思想,变成了讲堂,制造了周文王建了辟壅大学的传说。“把辟雍杜撰为“天子之学”是从汉代开始的,辟壅这个建筑形式“变革过程的实质就是一部儒家宣扬礼制教化,强化等级观念的历史。” 而“明堂”是完全杜撰出来的一个概念,后来和辟壅混到一起用了。。。

小小一个辟壅砚居然会引出这么一长串的故事。

3。
周末去逛青苹果旧书店,意外淘到了宝贝。

本来看中的只是书中画的精美印刷,每一幅画都是彩色印在细薄的纸上,裁下来再贴在这本印了文字的铜版纸上。因为印画的纸细薄,所以画本身的细节印的特别精细。整本书都这样,明明是旧书成色却特别好,跟新书无异。出版日期1972年。标价$25。毅然搬回家。摊在桌上越看越爱。


唯一美中不足是整本书的拼音是旧式,猜作者名字和画名猜的头大。索性上网查各朝各代画家的中文名字,然后再来对照。这么一查就查到一些专门介绍宋画唐画的文章,然后就突然看到本书作者的名字,James Cahill 高居翰。居然是很有名的中国艺术史学家。这本书居然是国外国画入门的经典。出版者Skira也是以印刷精美出名的瑞士出版商。而且Cahill 为此书所写文字介绍也是特别的独到易懂。贯穿中国各代名画。而且还有中文译本,更妙的是中文翻译也特别好,因为译者本来是Cahill的研究生,台湾人。
于是我就去把中文版也翻出来了。看序文就笑翻,“Rock and trees! Rock and trees! always rock and trees!”


此书的第一版是1960年出的,那时候大陆的画大家都看不到,所以书里选的画有台北故宫,有日本私人收藏家,有欧美各大博物馆的馆藏。但是没有大陆的宝贝。以前一直看不出中国画的好来。津津有味看到了三章,原来中国画的好是在构图空间感还有人和自然的亲密关系。这是以前完全没想到的。因为说到人和自然我总是会想到美国的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谁想到老祖宗的画其实跟千年后的梭罗有着相似之处呢?

网友指路,序文里提到的纽约收藏家之一”翁万戈是清代翁同龢的五世孙,他最近的大新闻是他把所有收藏捐给波士顿美术馆。“ 貌似翁万戈的赠品今年秋天波士顿会有展览!去mfa网站看了一眼,未来展讯里还没有,所以还不确定具体时间。。。
另一位王季迁的遗产纠纷我发现前不久刚读过。。。很狗血。

”俺家拉面“

最近发现一家新拉面馆。Orenchi Beyond 翻译过来好像就是“俺家拉面”。味道好极了,我们连去了三个周末。但是这家店地处闹市中的闹市。第一次我并清楚地理位置,跟着米粥出的门。到了才发现是三番最难停车的地段。但是那天运气不错,三条街外正好看到空位。第二次是肚饿了才出门,坐公车去等到了也得排长队。所以就硬着头皮再开车,这次比较惨,绕了足有二十多分钟才在四五条街外一条偏街上偶然找到位置。所以今天就早早的出门座公车去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前两次都下着雨,这次终于阳光灿烂了。

因为不需要开车,这次还叫了清酒,两个大人都喝得醉醺醺的出门。不过今天正好是三番圣帕特里克节游行日。满城都是喝得醉醺醺的人。所以还挺应景的。

小人很喜欢他们的溏心蛋。第一次来我们没有专门给他叫面,准备跟我分一碗。结果小人意犹未尽。所以第二次就专门给他叫了一碗,结果居然把我那份溏心蛋也包圆了。还特意不要前菜炸鸡,专门留着肚子吃面。这份虔诚很有乃父之风。:D

他们的冰激凌是自己手工制作。里面的果味特别新鲜浓郁。橘子味的比抹茶还出彩。前菜炸鸡和炸小辣椒都非常好吃。

周末晚六点开门,基本六点半就需要等了。

Orenchi Beyond
174 Valencia St, San Francisco, CA 94103
(415) 431-3971

意外之旅 – 台北东京博物馆行 (3)

看完《祭侄文稿》这珍贵的一眼,我就赶紧下楼去休息室找东西吃。结果发现蝗虫者众。平成馆休息室的所有盒饭都卖完了。只剩下饼干和团子。我靠在沙发上休息了一会和三番要睡觉的小朋友视屏了一下,就出门去东洋馆看这次展览的副展《王羲之书法残影》,顺便吃午饭。

平成馆休息室里很萌的动画壁画

出了平成馆的门终于拍到了正面招牌,而等待入场的队伍几乎跟早上一样长。这都下午三点了呀!

东洋馆的餐馆里拿号等入座的客人依然不少。我拿了号,等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终于吃到了热乎乎的汤和饭。

餐馆窗外好像是一棵梅花。。。

东洋馆的展品虽然不多,但是很高兴的看到了梁武帝和梁简文帝的字!田晓菲那本《烽火与流星》里面这萧梁父子俩是主角。南朝时的两个悲剧皇帝。

东洋馆除了书法副展之外还有很多好东西。首先是汉砖画像的真迹。去年第一次看到这些汉砖画像图册就很惊艳,觉得跟希腊埃及的壁画好像啊!这次居然看到真身了。感觉左传里的故事突然一下子变成小人书了。。。

又碰到此行刚熟悉起来的青瓷白瓷,几天不见,好像老朋友重逢一般。

带着新徽章的青铜器。

从没见过的新鲜玩意儿,发给朋友圈的同学去猜是什么,有人问是不是肥皂盒。居然是砚台。后来同学去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才知道晋代开始出现瓷砚,南北朝时进化成这个样子,下面一圈柱足,被称为“辟雍砚”(“辟者壁也,象壁圆,以法天也。雍者壅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唐代还很流行,初唐,杨师道《咏砚》诗:“圆池类璧水,轻翰染铅华。”唐代开始流行硬石制的端砚。所以瓷砚唐之后就不常见了。

转完了东洋馆。又回到平成把喜欢的展品又看了一遍。这次展看完喜欢上了虞世南和褚遂良的字。所以下午又细细去看了一遍。早上排长队的欧阳询这次队伍短些就也看了。怀素和李公麟的五马图也都再看一遍。还有古日本的书法家们的字。空海的字我一看就说一这不就是日文字母吗?后来手机上一查还真是!日本的平假名就是空海发明的。同学在微信上听到空海的名字就大叫《妖猫传》我才知道陈凯歌那电影也是关于空海的。

《祭姪文稿》队伍一直是70分钟的长度。我就没有再去看一眼。离开平成馆已经是六点钟了。寒风里居然还有人在排队等待入场。。。我简直是太佩服观众们的热情了。一天看下来差不多中国观众和日本观众一半一半。很欣慰看到很多年轻的日本观众也是看得挪不动步子。。。



最后这幅浮世绘画的就是上野的樱花。希望有朝一日能有缘得见。。。

回酒店放下沉甸甸的书展图册和字帖。出门坐上银座线地铁去了银座。趁着关门前逛了一下貌似很有名的文具店Itoya还有一个多层的玩具店。文具店里观摩了一下临走被同事科普的日本SAILOR钢笔,最新复古长刀款。要价差不多五百刀。觉得自己有生之年都写不出配得上五百刀的字来。作罢。在玩具店帮小朋友买到宫崎骏《空中城堡》里面的造型机器人。算是完成任务。谷歌上一查居然玩具店顶楼就有一家评论不错的寿司店名叫“筑地寿司”。于是吃吃喝喝完毕,夜色正好继续逛银座,跟着两个美眉撞到开门到十点半的”茑屋书店“,买到漂亮的镇纸。又在一家人声鼎沸的甜品店吃了甜点这才满意的打道回府。真是喜欢东京啊!



很喜欢东京地铁里这个示意图。每到一站都明确告知目前所在车厢位置,以及跟各个出口的相对位置。方便极了。

周日一早就阳光明媚。在旅店早餐厅又大吃一顿。餐厅非常小,统共十几张双人小桌,进门时服务员发一个“进食中”小牌子。客人选一张小桌把牌子放上自己去拿饭,吃完了就把牌子带回前台交给服务生,他们就回来收拾桌子。背景音乐是 Jazz, 窗外有一些绿植,稍微遮挡一下繁华的各种车道和行人,繁复的高架路和铁轨,再过去是上野车站周边的广告牌和几栋高楼。整个氛围让我想起巴黎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因为是音乐和灯光?

旅店房间的风景,高架路,上野车站和上野公园冬天的树。

临走的早上穿过很多小巷子去看颜真卿的副展“王羲之书法残影”,展出地叫“台东区书道博物馆”。地区名叫“根岸”。一个个住家小院子都螺蛳壳里做道场,很多花树和果树并肩,门口的花和盆景都打理的一丝不苟。

在这种街区的书道博物馆本身也很小巧,两栋二层小楼。一栋是这次的副展,很多南北朝纸版墨拓,晋唐的残卷,王羲之的尺牍。另一栋有很多石碑真迹,小小的青铜玉器。收藏真是很丰盛。
制作收藏书法拓片是汉晋时文人游学风气之一。虽然很多石碑等真迹仍在(很多都在今天的西安碑林)。但是因为时间久远风化严重。如今的真迹几乎都失去了当年的笔锋,变得越来越“圆润”。所以拓片就很宝贵,尤其是石碑同时代的拓片,基本保留了当年的书法神采。我还是看脉脉的《有所思》才第一次听说这种古代文人爱好。

所谓尺牍一般是古人的书信和便签。豆瓣的北溟鱼写的这篇小文把这些“便签”的精彩讲述的淋漓尽致。生动好看。同学少年都耍贱-古人的便签

东坡被贬黄州时候写下的《寒食帖》被称作天下第三行书,可是《寒食帖》的行文有一种撕裂的布排与劲力,震撼人心,却也痛彻肺腑。反观东坡在贬居时写下的这些短信,一个一个墨字温文或调皮,像是油炸的青豆,不隆重,好味道。南宋的评论家岳珂有一种更优美的说法,他说东坡的《新岁展庆帖》“如繁星丽天,映照千古”。

这是苏东坡贬居黄州的第二年,他刚有钱买了一点地,没有房子住,得自己盖;吃的穿的都得从零开始添置,家童睡着了大半夜进不了家门,等等等等,并不是什么好日子。可是在写给好朋友的信里,他讨论茶饼子,茶盏子,扶劣膏⋯⋯他好忙呀!一头扎进文玩器物里,巨大的生活热情好像炉子上滋滋响着的火锅,百里之外的陈季常也闻得到那股迫不及待的香气。种种匮乏,他不说,也不爱说。留给好友的只有,你快来玩!什么时候到?

苏东坡的寒食贴是第三行书。谁是第二和第一呢?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第一。但是因为真迹被深爱这字的唐太宗给带到墓地里之后就不见了。所以后人只见过后世的临摹本。唐太宗身边的书法家虞世南和褚遂良近水楼台至少是照着真迹临摹的,他们临摹的版本这次大展都有。他们之后的临摹贴一般就是大家临摹别的临摹版了。虽然说是第一但是因为当代没人见过真迹,所以也是雾里看花。
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就是第二。因为是真迹,而且真情流露,故事悲怆,所以才这么受推崇。东京国立准备这次的颜真卿展准备了将近十年,也一定要借到这本真迹才可以开展,而且花了这么多心思凑齐这么大的阵仗来配它。

这次大展还有很多便签贴:王羲之的《妹至贴》《大报贴》,王献之的《地黄汤贴》,张旭的《肚痛贴》等等。随意又有趣。

离开书道博物馆时,发现对面一个小门脸很有意思,上书《子规庵》。上网一查才发现是个明治时期很有名的俳句诗人。跟夏目漱石关系甚密。夏目在他的影响下才开始写俳句。子规本人年纪很轻就得了肺结核。就把本名常规改成了子规,自喻为啼血的子规(杜鹃)。

回来后顺藤摸瓜找出来《坂上之云》这部大河剧,还找到的司马辽太郎六九年到七二年间写的长篇连载小说。主要讲明治维新后的日俄战争。书中的主角是秋山好古和秋山真知两兄弟。出身贫困的下等武士家庭。为生存之计都去上了当时免学费的军校。秋山好古后来带领日本骑兵大队在日俄战争中和俄国有名的哥萨克骑兵打了个平手。弟弟秋山真知则是日本海军参谋,独自订出的海军战术保证了日本海军把庞大的两支俄国舰队(东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全体歼灭的故事。真知和子规是从小的好朋友。秋山两兄弟其实骨子里都并不喜爱军人这一职业。秋山在战场上从来不戴真的刀剑,一直带一把没开刃的训练剑。司马辽太郎猜测也许他希望尽量避免血光。真知则是日俄战争结束后就想出家当和尚去超度战争中死去的亡灵。被朋友劝住但是他一直教育自己的儿子将来要出家,后来那孩子还真的听了父命。
从日本回来一直在感冒生病,于是就读这本书消遣。以前对日本历史基本两眼一抹黑。这次算是稍微补了一点课。书中说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日俄战争之初就看好日本会赢。当时整个亚洲都赢弱,几乎都是砧板上的肉,没人相信日本这个小国能够打得过以善战出名的俄帝国。罗斯福据说当时认为这是社会制度决定的。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是个民主国家,它能够调动起全民的才华和热情。而俄国是个专制国家,军官都是贵族,士兵都是像奴隶一样的待遇。
读《坂上之云》让我想起年初看的”Babylon Berlin”那个讲魏尔玛共和国时的德国那个电视连续剧。德国和日本那之后的结果有一点相似,都是从短暂的民主一头扎进法西斯主义的怀抱。

在豆瓣上看《坂上之云》的观后感,不止一个人提到明治维新的日本民主的西化的比清朝彻底。但是结果他们反而保留了更多传统的东西。西化并不彻底的中国到今天为止反而丢失摧残自己的文化比日本要彻底。。。

多么奇怪的因果啊!

此行收成不错。

意外之旅 – 台北东京博物馆行 (2)

当天晚上在旅店边上剪了头发吃了晚饭,谷歌地图给我指了一条黑漆漆的小路回旅店。我拒绝。专找热闹的地方钻,阴差阳错看到了元宵节台北市政府搭出来的漂亮彩灯一条街。海市蜃楼一般不真实。

接下来两天半昏天黑地的开马拉松式的会。晚上还要跟同事出去应酬。一直折腾到周五才消停。周五下午跟同事们告别,拖了小箱子直奔机场。居然碰到一个特别善谈的出租车司机,先给我科普台湾的劳动法(因为新年期间我当天要坐的华航刚好罢工,差不多我来台北那天罢工结束。华航的员工被群众臭骂,因为春节期间打乱了很多家庭出游行程),然后开始怀念蒋经国当政时的好时光。我听得津津有味。

在雨中离开台北。

东京

上次去东京是20多年前。那时候从机场去市区还要坐大巴,将近一个小时才到。

这次下飞机过海关,到了火车站高铁 skyliner买票去东京上野车站,卖票阿姨说你要赶八点四十八那班车吗?我抬头看钟,八点四十二!我就问赶得上吗?她说快一点可以。我先给你出票要是没赶上回来我给你换下一班。拿了票就按着指路牌开始跑,进了闸门,去上野的牌子不见了,冲到前面一个工作人员跟前问去上野在哪里上车,他说我走过了要折回去一号站台。回头一看刚才排在我前面问他问题的男子已经在狂奔了,我就一路也奔过去,下了电梯车刚到,上车的人排了很长的长龙,我咄咄定定排在队尾上了车。原来每张票都有座位号。效率真高啊!

终点是上野,中间只停一站,“日暮里”。这些路名都像诗一样。

地图上看上野车站是个庞然大物,边上还挨着一条高架公路,旅店在车站和高速路的另一边。要是在美国,这周边肯定都是荒凉的偶尔能看到无家可归者的地方。这里一出车站门就是人声鼎沸每个小巷子都开满了餐馆,一路走过来灯红酒绿味道好闻极了,可惜我一点都不饿。

周六打算一天都泡在东京国立博物馆。早上九点半开门,因为是周六,平时五点半闭馆,但是周六会延时到晚上九点半。所以周五早早的休息,养精蓄锐准备周六一早就出门战斗。早就预料这个展览最后一个周末,会处处排长队。朋友圈里的同学提醒我说上野公园的樱花很有名,连鲁迅都提到过。其实只是以樱花开头,立刻就开始刻薄盘着大辫子的清国留学生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藤野先生》

这么早春寒冷,我想应该还不是樱花季节。但是同学说有朋友住在伊豆已经看到早樱了。所以决定明天一早从上野公园慢慢穿过,看看有没有早樱。

旅店的自助早餐厅七点钟开门。东西合璧。吃得非常满意。特喜欢小碗里那块清水煮豆腐。左边什锦盘里左边中间的蚂蚁上树略酸,味道好极了。旁边的烤鱼块肥美。现在想起来还要流口水。

谷歌地图显示从旅店到东京国立博物馆走路十三分钟就到了。但是选的路径都是绕着公园外围走。我决定再次漠视谷歌地图。跟着行人上了过街天桥,从高处走。后来发现过街天桥直接就进了上野公园。冬天的上野公园有点让我想起旧金山的金门公园。公园的贴地路灯有着浮世绘的灯罩。

果然看到一树早樱,花瓣静静的一阵阵落下来。当时特别喜欢这一树樱花时不时落花瓣的样子,就拍了一个小视屏。回家仔细一看,原来树上有一只鸟,所谓静静的落花都是因为那个鸟在糟蹋花!

八点半到了博物馆门口,离开门还有一个小时。已经排起了两个队,左边的是已经有票的,右边的是需要买票的。我乖乖去排右边的队,一边拿出手机上网查哪里可以买票。转了一圈也没看到可以提前订票或者买票的地方。也许对面队伍里的人有年票?或者是昨天专程来过博物馆买好了今天的票? 排在我后面两个中国小哥一直在吵架,一个抱怨早知道不应该拖到现在才来看,另一个就一直在好言安慰,说之前来看时,进门以后人也不是很多。安慰着安慰着也怒了,两个人就开始冷战。排在我前面是两个年轻的日本美眉。一个早早来排队,另一个去专门买了早餐喝咖啡一起边吃边排。队伍越来越长,大多数人都非常安静。差不多九点一刻的时候,对面有票的队伍开始往里面放人,需要买票的被安排在差不多十个卖票窗口前,分出了十个小队伍,静静的等待九点半。帮助大家分开排队安排队形的工作人员都是只讲日文。我排到第一个售票口,不知道为什么队伍比其他要短一点。工作人员对着我们激励哇啦讲了一阵话,我完全不懂。也没有多想。等九点半所有售票窗口的铁皮门都哗啦啦打开我才知道,第一第二两个窗口是自动售票机,其他窗口是有人售票的。看着前面的人开始买票,售票机界面各种文字,我点出英文,用信用卡,顺利买好票,也被放进了大门。进了大门才傻了,里面还有一个巨长的队。最早被放进来那些有票的人原来也都堵在这里。于是九点半开始排第二个队。从博物馆门口到颜真卿展的平城馆其实还很远。好在这时候太阳出来了。总算不那么冷。。。

这一次排在我前后左右都是日本人。前面两个日本美眉非常时尚,穿着羊绒大衣,丝袜和高跟鞋。看着我都替她们冷。。。

十点整进了平城馆的大门。里面一个牌子,告知,全展的重头戏,颜真卿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借来的《祭姪文稿》的队伍排队时间是一个小时。

来之前看到网上有人说一早进门不要急着去排《祭姪文稿》因为那时人最多。可以先去看展览的其他部分中午前后《祭姪文稿》人会少下来。但是后来发现这条攻略用在这最后一个周末完全没用。后来我两个展厅走进走出都会看到同样的牌子,那个时间只增不减,我后来甚至看到90分钟的告示。当时感觉简直绝望。

幸运的是展览的其他内容精彩丰富,等我看完几乎所有展品已经下午一点半了。这期间被工作人员教育了三次。一次是因为拿签字笔在目录上标注,被教育只许用铅笔,还被奉送一只简易铅笔。第二次是因为坐在展厅中间座位上休息时喝水被教育要喝水必须出展厅。然后是给朋友圈写这句话时正在排队等看五马图,结果快排到了我还没打完又被教育既然能遥远看到展品了手机就必须收起来。。。

除了祭姪文稿要排巨长的队,其他要排队的还包括怀素的《自叙贴》,李公麟的《五马图》,还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贴的七个拓本。怀素的《自叙贴》排了二十多分钟才看到主要是因为不是重头戏没有工作人员催,所以大家都很慢很慢的看,再加上布展很贴心的在真迹上面对应的标出楷书,大家可以对照着读,好像看懂了行书似的,特别有成就感。呵呵。每当看到有排队的展品,我跟很多观众一样会跑到中间隔着人群伸脖子看一眼是啥再决定是不是值得排。怀素这个几乎所有人这样偷瞄一眼后都决然的说,“排队吧!”


《自叙贴》之后紧接着还有怀素的《小草千字文》也叫《千金贴》因为据说是一字一金的价值。

怀素的字这么热门几乎摆在一处的张旭的《肚痛贴》却几乎无人问津。真不公平啊!

还在人世的五马图

看完了五马图差不多一点半,我探头向《祭姪文稿》方向看了一眼,发现好像队伍比刚才短了不少,就赶紧过去,虽然牌子上依然说是60分钟等待时间,但是也顾不得那么多,至少不是巅峰时的90分钟也不是我每次经过都看到的70分钟了。赶紧排队。后来证明这短暂的低谷是50分钟的队,几乎是全天最短了。一边排队一边可以看一些视屏动画,讲述这篇文稿的来龙去脉。

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出任常山郡太守,堅守在戰火第一線。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導致城破,顏杲卿父子寧死不降,先是兒子顏季明被殺,後來,顏杲卿也被處死,顏氏一門30多人被殺。顏真卿派人尋親人屍首,最後找到姪兒頭顱,悲痛寫下「祭姪文稿」。

從「祭姪文稿」可看出朝廷忠臣顏真卿書寫時,起初心情還算平靜,後來內心起伏大,字形有些紊亂、字裡行間排列有些傾斜,可見他當時心情悲憤交加。

 

原文直排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
午朔三日壬申〈從父〉第十三𠦑銀青光祿
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
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
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
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
階庭蘭玉〈方憑積善〉每慰
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閒
釁稱兵犯順  爾父〈□制 被脅〉竭誠常
山作郡余時受 命亦在平
原  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
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
大蹙〈賊臣擁眾不救〉賊臣〈〉不救
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
傾卵覆  天不悔禍誰為
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
嗚呼哀哉吾承
天澤移牧〈河東近〉河關〈爾之〉泉明
比者再陷常山〈〉攜爾
首櫬〈亦自常山〉及茲同還撫念摧切
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
幽宅〈〉魂而有知無嗟
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布展这里非常用心,每一个竖排字都印在红色的窄条幅上,垂挂在真迹展台之上。排队的人就一次次的走过这些树林般的红色条幅。拍到这幅照片的人太幸运了,几乎没有队。我看得那天,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一直到红条幅下面乌泱泱全是人。。。

翻译
时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农历是戊戌年。农历九月的朔日是为庚午日,初三日壬申, (颜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带银印章和青绶带的光禄大夫。加使持节、蒲州诸军事之蒲州刺史。授勋上轻率都尉和晋爵为丹阳县开国候的颜真卿。现今用清酒和多种美食来祭扫赞善大夫颜季明侄儿的亡灵。词曰:
惟有你(季明)生下来就很出众,平素已表现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你好像我宗庙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长于我们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常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正期望(季明)能够得到幸福和作个好官,谁想到逆贼(安禄山)乘机挑衅、起兵造反。你的父亲(颜杲卿)竭诚尽力,在常山担任太守。我(颜真卿)那时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担任太守之职。仁兄(杲卿)出于对我的爱护,让你给我传话(即担任联络)。你既已回到常山,于是土门被夺回。土门打开以后,凶逆(安禄山)的威风大受挫折。贼臣(王承业)拥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围攻陷氏父亲(颜杲卿)和儿子(颜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后被杀。巢傾卵覆!上天!面对这样的惨祸,难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念及你(季明)遭遇这样的残害(被杀后只留头部,身体遗失).就是一百个躯体哪能赎回你的真身?呜呼哀哉!
我承受是上的恩泽,派往河关(蒲州)为牧。亲人泉明,再至常山,带开盛装你首级的棺木,一同回来。抚恤、思念之情摧绝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灵震颤,容颜变色。 请等待一个遥远的日子,选择一块好的墓地。你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作客。呜呼哀哉!
请享用这些祭品吧!

故事其实在祭姪文稿之前与之后还有更多的枝节。安史之乱发生后,很多武将都躲的躲逃的逃。颜真卿一介文臣反而是少数几个奋起抵抗安禄山的。祭姪文稿事件之后,颜真卿得到接下来三代唐朝皇帝重用,但是朝中并不太平。最后是被嫉恨他的宰相设计派往叛军李希烈处招降,最后被李希烈绞死。

颜真卿敢于诤言:“奈何以一时忿,欲危宋璟后乎?”因遭到宰相杨国忠排斥,出任平原郡太守(今山东省平原县)。颜真卿估计到安禄山有可能谋反,一方面增修城池,集训兵士,囤积粮食,另一方面整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放松安禄山的疑心。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叛乱,河朔等地均被攻陷,独有平原坚守不降。颜真卿又联络各地起兵反抗,响应者十七郡,他被推为盟主,合兵三十万,致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但是其侄子颜季明和另二位名臣张巡与许远在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所俘,不屈而被杀。后肃宗即位,颜真卿转为蒲州刺史、丹阳县开国侯[3]。后迁御史大夫,拜浙西节度使,未成行,因被李峘非短,改为刑部侍郎。唐代宗即位后,颜真卿晋升鲁郡公,因此人称“颜鲁公”。大历三年(768年)赴任抚州剌史,大历八年为湖州刺史,后擢刑部尚书,进吏部尚书。大历十四年,唐代宗驾崩,颜真卿任礼仪使。

德宗四年(783年),淮西李希烈兵叛,攻陷汝州(今河南临汝),宰相卢杞嫉恨颜真卿,向德宗说:“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5]遂被派往招抚李希烈。颜真卿至汝州,宣读诏书,被贼兵团团包围。李希烈欣赏颜真卿,将颜真卿领入驿馆,逼颜真卿代己申冤,颜真卿不从。李希烈再派前汝州别驾李元平劝颜真卿投降,颜真卿反斥责元平。李希烈攻陷汴州,任命颜真卿担任宰相。颜真卿坚辞不受。李希烈派士兵在院中挖一大坑,扬言活埋他,真卿反而说:“生死已定,何必如此多端相辱侮!”希烈无他法,只得将他囚于蔡州龙兴寺[6]。李希烈又用稻草燃火威胁真卿,扬言要烧死他。颜真卿反而自己扑向烈火。辛景臻见状,急忙拉住他。李希烈用尽各种办法皆不能使颜真卿屈服。真卿自度必死,乃作遗表,又自写墓志、祭文。

不久唐军反败为胜。李希烈之弟李希倩被唐廷处死,希烈大为恼怒,兴元元年八月三日(785年8月23日),派阉奴和部将辛景臻将真卿缢死于龙兴寺柏树下,终年七十七岁。

所以排这五十分钟的队,不停的读红色条幅上的《祭姪文稿》放大的文字和这些背景故事。基本上等最后十秒钟被工作人员催促着快速看完真迹。看到最中间这几句“賊臣不救
孤城圍逼 父陷子死 巢傾卵覆 天不悔禍 誰為荼毒 念爾遘殘 百身何贖 嗚呼哀哉” 几乎没人眼睛不热。

意外之旅 – 台北东京博物馆行 (1)

一月份时在豆瓣上围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台湾借给东京国立做展的事情。然后看到大批对这个东京国立颜真卿大展的介绍,还有惊现人世的宋画《五马图》。一边看一遍流口水。好想飞过去看一眼。但是也只是想想因为知道太不现实了。

一月中有台湾同事来湾区,我听说他新年前因公要去一趟东京,就大力跟他推荐这个展。他就真抽出一天去看了展回来跟我说非常喜欢,还推荐了另外一篇更全面的导游文

然后就突然被通知二月底要去一趟台北开个会。于是开始规划行程订飞机票和旅店。看了一下日程突然发现回程正好落在颜真卿大展结束那个周末。可以在东京停一两天把这个百年一遇的展给看了!激动之余又发现可以在落地台北那天抽出一个上午去台北故宫博物院也看一眼。于是这个闪电一样发生的原本只需在台北停留两天半开会的公务旅行就被我发展成了五天行,另外两天横扫台北和东京看展。算是送给自己的一份新年厚礼吧!

去台北前看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特展除了书画还有一个“香展”。立刻想入非非,会不会有机会闻一闻前一阵在《撒马尔汗的金桃》中提到的各种沉香龙涎香檀香呢?

上路前还把揚之水的《香识》津津有味的看完了。从银叶隔火,到北方(先秦)时的雁香炉到南北朝后出现的熏香小鸭,以及薰衣时要有水汽混合香气,让衣物的香味长久。读完才发现其实《香识》只不过是她原来那本《古诗文名物新证》上册重新包装再发行的。

台北

上次去台北是17年冬天那时候的地铁还没有跟桃园机场连起来。这次去就已经地铁直达机场。我下了飞机就上了地铁,把行李存在台北车站,换乘前往故宫博物院的淡水线。后来发现其实最佳安排应该是到了士林再存箱子。然后看完博物院就可以从士林直接坐地铁去公司上班了。后来还要在台北车站下车再去拖箱子,浪费不少时间。好在当天并不赶时间。

到了博物院才发现因为是元宵节,博物院全天免费开放!而且人并不多。开心。

香展让我很失望,连香炉都没摆在一起,只是一些沉香块,或者香块雕成的饰物。展柜封得严严实实,什么都闻不到。也没有看到香钟这种神器。

但是瓷器和青铜器展品非常赞。

定窑(白瓷)汝窑(青瓷)哥窑(马赛克一样的裂纹瓷)统统美轮美奂。淡淡的白淡淡的青,终于知道了雨过天青色是什么,简直太美。这些宝贝看下来,我连青花瓷都看不入眼了。更不要提清代那些花哨玩意。统统不再要看。

前年夏天在上博看青铜器看得很嗨。这次在台北又过了一把瘾。这么漂亮繁琐的装饰花纹,老让我想起希腊那些红黑瓶画。

香展没有放的博山炉和雁炉在青铜展这里看到了

以前看得青铜展都没提到(或者是我没注意到)的家族复合徽章。为同一个家族打造的青铜器都会在瓶口或者肚子里压一个同样的徽章。

这次去还有一个宋画展:《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其实很多小画都非常好。但是当时不知道怎么想的只拍了一副。好在台北故宫网站上有很不错的展件介绍

这次看展前看到五马图的介绍才知道那时候宋朝朝廷有供养的画师,非常像欧美朝廷的做派,宋代宫廷画师的技巧精湛极了。所以宋画的精品特别多。这些写实般的枯叶,有虫痕的枝和花,叹为观止。与以往看到的完美无缺的工笔画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