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次的行程安排几乎是沿着伊比利亚半岛历史线逆流而上,从最新到最旧。
-马德里(16世纪才建都)
-格拉纳达(1492年陷落,摩尔人最后的城池)
-塔里法/丹吉尔-摩洛哥柏柏尔人11世纪和12世纪的过海峡替代阿拉伯人统治半岛的入口
-塞维利亚-11世纪初期藩镇割据(Party Kings)塞维利亚是所有藩王中的老大 (不过十五六世纪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新世界的金子都是从塞维利亚进入西班牙的)
-科尔多巴-8到10世纪摩尔人最繁盛时期的都城
-托雷多-4到8世纪西哥特人的首都
-塞戈维亚-1世纪罗马人的城镇
1。马德里
制定旅行计划的时候,去过西班牙的桂和妹妹都表示我们前后在马德里要住四晚不太合理。因为跟这次旅途中的其他城市相比马德里是最无趣的。妹妹说的更直白,“所有的历史都发生在别处,马德里是新建的一个政治官僚中心,除了博物馆啥也没有。”
可是我怎么看都不可能把在马德里的时间再缩短了,作为抵达和离开的地点,我得考虑到这一行人老老小小到达时需要从越洋飞行的劳累缓过来,离开时也不想太赶。结果还好。因为最后我们抽出一天坐火车去了塞戈维亚一日游。皆大欢喜。也许是预期被降到最低,感觉马德里还挺可爱的。尤其喜欢皇宫前的大广场和小公园,街头艺人,小巷子里的各种小吃,Plaza Mayor上面的人工动力游乐设备,San MIguel市场里面的美味tapas. 临走经过的那条开满了合欢花的小路。夏天的北京已经淡墨一样在记忆力散开,很久没闻到合欢花的香味了。小人说闻起来像桃子味道。马德里似乎是一个街头巷尾处处都有音乐的城。皇宫前拉小提琴弹竖琴的东欧音乐家,傍晚街道转角吹萨克斯风的人,普拉多广场门口弹吉他的小伙子,随便一个广场或者小街都有琴声悠扬。
刚回到旧金山第一天去上班就在地铁站碰到两个拉小提琴还是梁祝的中国人。一时恍惚仿佛又回到了马德里。
当然还有马德里的一流的美术馆。在普拉多和Reina Sofia之间,我甚至更喜欢后者。第一次看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Guernica)在它面前驻足不前,一次次去看了又看。因为Reina Sofia是临走前才去看,有了整整一个旅程在前,有Paul Theroux的游记里不断提到提到他在西班牙境内大家对佛朗哥都三缄其口,再加上之前在托雷多军事博物馆里面提到的内战中的事件,虽然简约,但是有了这所有关于西班牙的视听体验,再来看毕加索这幅画,在公寓里读导游书上关于这幅画的介绍就读的几乎落泪。真站在画前才明白当初在法国瑞典初次看到毕加索的画,然后去找各种传记读,其实都是会错了意表错了情。想真的明白毕加索,一定要来西班牙,而且一定要去南部看看才行。
整个Guernica的展厅及其附属小厅都不许拍照。上网一搜,偷拍的人真多啊!网上搜到的这张照片正好是我想偷拍又作罢的角度和气氛。
2。石榴城格拉纳达
石榴城格拉纳达让我想起云南大理或者丽江。非常浪漫非常小资的游客城市。连来这里的游客本质都非常相像。在大理的街上有很多西藏民俗小店,格拉纳达则有阿拉伯风的小店。非常类似的异国情调。我们住在阿拉伯区,西班牙文叫阿尔贝辛(Albayzin)。米粥满怀希望出去扫街,才发现曲里拐弯小巷子里完全没有住家,统统都是游客旅店或者空置。完全看不到当地人的生活。失望而归。
很意外的喜欢这里的大教堂。看解说是查理五世仿照文艺复兴意大利风建的。我们从马德里坐四个半小时大巴到达之后,下午跑来看教堂。进去之后发现录音解说特别详细还有专门面对小朋友的版本。就在里面晃了很久,都看遍了才出来。晚上又带妈妈来看时才发现它正门门口有一个小广场,夜幕之下特别像罗马万神庙前那个小广场。
在格拉纳达吃到很好吃的石榴味道的冰激凌。当时还不知道“格拉纳达”就是石榴的意思。
2.1 阿尔罕布拉宫
阿尔罕布拉宫印象最深是那个有狮子喷泉的庭院。纤细优雅的柱子好像树林,光影在它们间跳动,庭院中间的狮子喷泉和十字形的水道和水道尽头的小喷泉,全都安静流淌。
导游书里把院子围墙上繁复花纹间镶嵌的阿拉伯文诗歌翻译成英文,小人很喜欢,让我给他念了两遍。
How beautiful is this garden
Where the flowers of Earth rival the stars of Heaven
What can compare with this alabaster fountain
gushing crystal-clear water?
Nothing except the fullest moon,
pouring light from an unclouded sky
(高人同学看了想到的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我觉得非常贴接。感觉摩尔人跟咱们老祖宗很有默契 🙂 )
而我就记得那句“1492年基督徒攻进了石榴城,把这个十二个狮子组成的喷泉拆了想搞明白喷泉是如何运作的。结果不仅没搞明白原理,还装不回去了,从此这个狮子喷泉再没有复原。” 2012年在联合国资助下,修复组才把狮子喷泉接回去,终于又可以喷水了。回来后试图搜索复原经过,到底是什么样的高深原理害得这喷泉五百年才复原?结果遍寻不获。谁都对此三缄其口吗?搜到后来才发现,现在的喷泉是十二只狮子口中全天候吐水。并没有真的复原。摩尔人世代这个喷泉是一只水钟,十二只狮子代表十二个时辰,每个小时只有一只狮子会吐水。。。
说到喷泉,在花园(Generalife) 看到跳跃的喷泉,解说词里说花园是后人做了大量研究尽量仿照摩尔人的喜好重建的,但是这种喷泉纯粹是十九世纪的人们喜好,阿拉伯人喜欢他们的喷泉静水浅流。
最有名的香桃木院(court yard of Myrtle)反而没有让我特别震撼。录音讲解里面说反射池(reflection pool)边上种香桃木一是取其香味二是取其凉意。我在树丛边上走来走去什么香味也没有闻到。但是这个Myrtle到了塞维利亚会有惊喜给我。
我们进到香桃木院时,池边有一只猫,聚精会神的盯着池中的鱼。小人甚至在树丛下面发现一条死鱼。看来这个渔翁猫猫手段不错。我们在这里晃了好久,这只猫对所有的游客从始至终都视若无睹,专心看鱼。我们拍到的每张反射池照片里都有它。
后来在科尔多瓦罗马桥堡的一个小小博物馆里看到阿尔罕布拉宫的模型,从清晨到夜晚。。。
3。塔里法/直布罗陀
桂她们八年前来这里,主要是作为去海峡对面的丹吉尔跳板。但是一见倾心,后悔没有多住一晚。于是我们的行程就安排在这里住两晚再坐船去摩洛哥。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爱上的小镇。这里的气氛和城市结构有一点像一个迷你锡拉库扎(西西里)。我们的airbnb公寓也是超级可爱。两天两夜过得舒舒服服满满当当的。
从格拉纳达过来坐大巴中间还要在Algericas转车,从汽车站走下坡走到老城墙,进了老城门就看到我们可爱的白墙小房子。兴奋的参观过公寓楼的顶楼之后,小人就急着要去海边玩。从公寓去海边在小巷子里三绕两绕就到了。周四的下午,海边居然人山人海。一条堤坝分开了地中海和大西洋。水其实很凉,小人偶尔游两下,大多数时间在沙滩上挖水利公事,像条小狗。有一个摩洛哥人在沙滩上卖印花大布,可以当野餐/沙滩毯子,也可以盖在床上。我们就跟他讨教还价买了一条。
在港口边的城堡名字叫Guzman el Bueno。导游书上说Guzman在一次跟摩尔人的战争中,摩尔人绑架了他的儿子,如果他不投降献城就杀死他的儿子。Guzman宁肯牺牲儿子也绝不投降,还把自己的刀从城楼上扔给下面的摩尔人。儿子死了,但是城堡没丢,摩尔人最后放弃了塔里法撤回摩洛哥。回来后读了Moorish Spain那书才知道来龙去脉。故事是真的。发生在格拉纳达的最后那两百年期跟各种基督徒以及摩洛哥的原教旨主义者Merinids玩外交战的时候。1275年,趁Castiles的国王Alfonso五世出国去意大利争取”神圣罗马皇帝“头衔的机会,格拉纳达的穆罕穆德二世攒道Merinids北上过海峡到安达露西亚打败了两支Castilian军队抢了很多财宝。打道回府路上顺便占领了两个港口:塔里法和阿尔赫西拉斯(Algeciras). 1292年,(基督徒Castilian)Sancho IV 的军队把塔里法抢回来。1294年Merinids反攻想把Tarifa抢回去的时候,保卫者Guzman跟摩尔人上演了这处悲剧英雄剧目。
在塔里法的第二天我们坐大巴去了直布罗陀,猴子很凶,小人给吓坏了。小国(更像小镇)本身有点像法国南部的摩纳哥。走到哪里都是英文感觉很亲切。
游记和导游书上看到直布罗陀跟英国,西班牙以及摩洛哥的微妙关系。感觉很有趣。基本就是英国其实养不起直布罗陀又拉不下面子输给西班牙。西班牙强势的一定要收回。直布罗陀本身更认从英国身份但是又没有本事自給自足(摩纳哥至少有赌博收入。直布罗陀除了旅游啥收入途径都没有)。于是就跟西班牙冷战。两边都假装对方不存在。于是我们坐的的大巴都不说自己是去直布罗陀。而是去”La Linea”, 直布罗陀海关外面一个小镇。直布罗陀“国内”的脏累活需要人来做,于是更愿意外包给摩洛哥人而不是西班牙人。但是国本身就立足于西班牙大陆,所以又无法避免需要西班牙工人,于是三方达成某种不明说的默契。西班牙工人可以工作但是不许住在“国内”。摩洛哥工人可以住。于是我们坐的进出直布罗陀的大巴上其实游客之外也有很多每天来上班的西班牙工人。
下午赶回塔里法镇上小人又去海边挖沙子。这次沙滩上几乎空无一人。晚上我们跟全镇人民看世界杯小组赛,西班牙对葡萄牙。非常欢乐。每个小广场都坐满喝啤酒吃晚饭看球的人们。有个小广场上有三家酒吧,六台电视屏幕,广场上挤得水泄不通。全镇的人一起欢呼一起叹息。热闹极了。
4。丹吉尔-摩洛哥
04年在土耳其,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些曾经由希腊人居住的小村中,如今大半空置,或者重新装修变成游客旅店。废弃的小教堂和保留下来的民居都有希腊小岛似的白蓝相间的外观。一战后土耳其人口交换的结果。当时觉得走到哪里都躲不开以前希腊人背井离乡的哀愁。
但是零六年在西班牙北部小城Girona老城的犹太人区,虽然也是变成了上海新世界一样的商业/游客区,就没有在土耳其时感受到的哀伤。以及后来看到的各种游客泛滥的地方比如佛罗伦萨,或者中国的各种小城或者这次在格拉纳达住的所谓阿拉伯区,也是一样。最多米粥会失望因为拍不到真正的当地人的生活,没有人气。
过海峡的轮渡上我才开始看关于丹吉尔的城市历史介绍,惊奇的发现这个港口小镇从1923年到1956年都是没有国籍的,被一堆欧美洲国家共同管理(一开始是英法西三国,后来加进去了葡萄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瑞典和美国)。摩洛哥从法国的殖民政府下面独立后,被收回到摩洛哥国土之中。
这次旅行之前,我对丹吉尔的印象都来自间谍电影,比方The Bourne Ultimatum或者007。在塔里法和直布罗陀这两天觉得丹吉尔很像墨西哥跟美国临界的边境小城Tijuana。在加州到处看得到广告牌招揽“跟墨西哥通电话”或者“往墨西哥寄钱”的广告。在西班牙南部变成了“跟非洲通电话”或者“往非洲寄钱”的广告。
渡船靠岸我们在旅馆住下之后,我才在Paul Theroux的地中海游记The Pillars of Hercules里看到丹吉尔的片段。惊讶的发现,原来我更早听到过这个地方但是全忘了。小说 The sheltering sky的作者Paul Bowles长年定居于此直到去世(1947-1999)。
我们坐清晨第一班渡船来,准备住一夜再坐第二天的第一班渡船回西班牙,主要为了能赶上中午的大巴去塞维利亚。所以满打满算在这里停留不过24小时。
老城分成两部分Medina 和Casbah. 对这两部分最好的解释来自Paul Theroux.
Medina in Arabic means the city, and is usually the walled city in any Arab settlement; Casbah means citadel. The most convenient definition is: A medina is a walled city with many gates, both exits and entrances; a Casbah, being a fortress, has only two, an entrance and an exit.
Medina在阿拉伯语里面代表城市,一般指代阿拉伯聚居地里有围墙的城市;Casbah是堡垒。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一座城市(medina)有围墙而且有很多门,每个门都可以出入;一座堡垒(Casbah)既然是防御工事,就只有两个门,一个是入口,一个是出口。
导游书里说,山下的Medina是商业区也是游客聚集区。山上Kasbah是住家,没啥可看没啥可买的,而且小巷纵横很容易迷路。
有桂的游记在前,而且还有04年在土耳其的旅行经历。所以我们唯一提高警惕的就是被当地“导游”给缠上。结果感觉还好。只有出港口的时候被一个导游追出港口大门一段路。因为我们选择住在最容易走到,地标明显的大陆饭店(Continental Hotel)。几乎没出港口就看到了旅店牌子所以完全不需要问路。导游也就知难而退了。后来在老城,也许因为我们自称来自中国,也许因为米粥同学一副坚决不从的表情,他们就都放过我们了。
商业区(Medina) 的感觉平平,比较新奇是招牌路牌上有漂亮的阿拉伯字。在土耳其因为阿塔图克坚决的不想让土耳其再走回宗教传统,把文字都改成拉丁字母。所以这一点上,丹吉尔看上去稍微比土耳其更有异国风情。看到很多穿长袍的当地人(”袍子最漂亮的都是导游“米粥总结说)和城市中心的大清真寺(还不许非穆斯林进,这点不如土耳其),没有特别好看或者有意思的地方。
我和妈妈倒是见到了导游书上说的,不需要你去找会自己找到你的卖纪念品的小贩。我来之前听说跟他们讨价还价可以用秀水街的攻略,杀价可以直接杀到要价的十分之一。第一个找到我们的小贩卖装饰性的阿拉丁神灯一样的陶瓷彩色小壶。我和妈妈并没有兴趣。但是在他不屈不挠的骚扰下我决定试试看,就问他多少钱,上来就要120dirham (大概是32美元)。于是我站住了脚还价15dirham。也许当时我不应该停下来,反正在街上站着讲价是讲不下来的,他降到60就坚决不再降了。我们本来就没打算买,于是抬脚就走。这一下他急了,一路追上来开始40, 30, 20的降。最后真的降到15。我只好说其实我没有当地钱呢。他才作罢。但是因为他工作的街就在我们旅馆门口,接下来一天进出经常看到他。每次他都跑上来再问要不要买。而且价钱越来越低。最后一次也许是戏言甚至说两块就卖!
在老城外市中心广场上看到很多人围着一个小摊贩在吃螺蛳!赶紧带着妈妈去看。妈妈说是海螺蛳跟宁波吃的不一样。在中心广场附近当地人吃的一家蛋糕店吃到很好吃的奶油蛋糕--上下两层Oreo巧克力饼干屑,中间一层非常轻淡细腻的奶油。这才想起摩洛哥原来是法国殖民地。阿拉伯风味和法国手艺结合本就应该有不错的结果。
米粥自己出去逛的时候跟一个导游聊天得知我们居然碰巧赶上了开斋节。所以才会看到这么多人穿长袍。因为相当于伊斯兰的新年。下午祷告时间,我们正巧就在清真寺外面的广场,看到很多男人长袍飘飘从四面八方涌进清真寺。所有人都穿着看上去很舒服的皮拖鞋雪白的袜子。这个我们在土耳其常见所以并不觉得很新鲜。妈妈没见过,看得兴致勃勃。刚到的时候被不同的导游缠,妈妈也很奇怪为什么所有的导游都只缠着米粥,不理我俩。我跟她说这是伊斯兰传统,男子是一家之主,女人不管事。而且外人不可以随便攀谈别家的女人。这也是一种礼貌。
总之Medina很让人失望,我很奇怪为什么丹吉尔这么有名,实在看不出哪里好玩。
最后发现原来惊喜在Kasbah. 像我前面讲的,欧洲有很多小城,老城区都标榜着犹太人聚居地但是不再有犹太人,阿拉伯聚居地不再有阿拉伯人,中国也有很多小城,比方江南水乡比方云南,但是都是空留一些小巷子,开发成熟的摇身一变成为小资情调的餐馆小店咖啡馆旅店,开发不成熟的就空置存满哀伤和尘土,旧主人早就不知去向。丹吉尔的Kasbah不一样,虽然作为旅游热点近一百年,虽然56年之前三十多年没有国籍,世界各地的游客间谍嬉皮作家文艺青年来了又走,它的阿拉伯老城区依然热热闹闹住满了阿拉伯原住民。房屋粉刷的漂亮明艳,外墙常常画满了漂亮的画,小巷子曲里拐弯交叉纵横不迷路是不可能的。有谷歌地图导航都没用。每一间房子都住着人,窗台上门口有花,路边有煤气罐,每个转角都有猫和各个年龄段的居民,有穿传统服装的大妈大爷,有包头巾穿牛仔裤的妙龄少女,有怀抱婴儿的年轻妈妈,有聚在小巷子的游戏屋里打电游看足球的青少年。时而可以经过专门面向居民的小店,聚在一起聊天的街坊(都是男的),踢球的少年。这些原住民都非常抗拒被拍照,但是只要你不偷拍他们,他们对外人很和气。不卑不亢,既没有敌意也不会没见过世面的大惊小怪。也许这就是Paul Theroux说的地中海范儿吧!
I could understand why certain foreigners might gravitate to Tangier. It was full of appealing paradoxes. The greatest was that it seemed so lawless and yet was so safe. It was also superficially exotic but not at all distant (I could see solid, hardworking Spain from the top floor of my hotel). Tangier had an air of the sinister and the illicit, yet it was actually rather sedate. Except for the touts, the local people were tolerant towards strangers, not to say utterly indifferent. Almost everything was inexpensive, and significantly, everything was available—not just the smuggled comforts of Europe but the more rarefied pleasures of this in-between place, that was neither Africa nor Europe. If you decided to stay in Tangier there were other people just like you, writing books, composing music, chasing local boys or foreign girls. The city was visually interesting but undemanding. I realized that as I waited for a response from Paul Bowles. It was an easy city to kill time in. Its religion was relaxed and its history was anecdotal. The rough real Morocco was behind it, beyond the Rif Mountains. A foreigner might have to be careful there. But everyone belonged in Tangier. “Cosmopolitan, frowsy, familiar Tangier,”Edith Wharton wrote in her travel book In Morocco (1925), “that every tourist has visited for the last forty years.”
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某一类外国人会被丹吉尔吸引。这里到处都是诱人的矛盾。最明显就是这里看上去很无法无天但是又很安全。表面上看着非常富有异国风情但是又近在咫尺(我从旅店顶层就能望见实在的西班牙)。丹吉尔飘荡着一股危险甚至逍遥法外的气氛,但其实非常老实。除了缠人的导游们,居民对陌生人非常宽厚,甚至漠然。什么都很便宜,更重要的什么都有,不仅仅是从欧洲走私过来的舒适,更难得是那种两边不落的乐趣,这里既不是非洲也不是欧洲。在我等待Paul Bowles(是否可以见我)的回复时,我明白了这是一个很容易消磨时光的城市。它的宗教很放松,它的历史里满是轶事。粗旷真实的摩洛哥藏在里夫山脉后面。也许外国人在这里需要小心一点。但是丹吉尔属于所有人。”多元,邋遢,熟悉的丹吉尔,“伊迪丝华顿在她1925年的”在摩洛哥”游记里就写过,“过去四十年每个旅行者都来过了。”It seemed to me not Moroccan but Mediterranean—a place that had closer links to the other cities on the Mediterranean than it did to its own country. The great Mediterranean cities had much in common, Alexandria and Venice, Marseilles and Tunis, and even smaller places like Cagliari and Palma and Split. Their spirit was mongrel and Mediterranean.
我觉得这里更像地中海而不是摩洛哥--它跟地中海的其它城市比跟自己的国家更相似。著名的地中海城市都很相似,亚历山大港和威尼斯,马赛和突尼斯,哪怕更小一点的地方比方卡利亚里,帕尔马, 斯普利特。它们的精神都是杂种而且地中海。
-Paul Theroux
这个城里猫特别多,几乎每条街都住了一大家子。既然人不可以拍,我就为见到的每一只猫留了影。感觉我可以出一本以丹吉尔为背景的”Cats in the Sun”了!
最后这个四联儿,拍完回家看才发现是个故事。从左下角开始顺时针方向:
1。小猫猫很安逸的在睡觉
2。安逸小猫猫近景
3。突然走过一只大狗,小猫猫吓得背都弓起来随时准备战斗或者逃走
4。大狗走远,小猫猫心有余悸没有放松警惕,怕大狗回头偷袭他?
5。塞维利亚
初见塞维利亚就在它老城的小巷子里迷路了。又遇上超高温。好在在大家中暑之前找到了我们的公寓。在这些没一条直路的迷宫里转了一天之后我们终于能够不看地图找到回家的路了。这次旅行在塞维利亚住四晚。碰巧塞维利亚的公寓也是全程最舒服最宽敞的,成为大家的心头好。妈妈喜欢它宽敞明亮,而且有两个洗手间。楼下的妈妈和楼上的我们互不干扰。小人喜欢它的电视頩道里有油管,方便他看动画片,而且楼上楼下各有一台电视。我们在楼下看足球他可以上楼看动画片。我和米粥喜欢它自备的咖啡机和可以接收所有世界杯球赛的頩道。
放下行李,小人和妈妈要呆在家里。我和米粥出去转。一下子就爱上了它的河和上面的桥。让我想起巴黎的塞纳河。还有河边一整排正在盛开的黄槐树,一地的落花。美极了。
在塞维利亚米粥街上买来瓜子大家一边嗑瓜子一边看球赛。西班牙是自从土耳其之后我遇到的第二个也嗑瓜子的国家。可惜没有中国瓜子的花样多,只有一种盐味的还总是太咸。
大教堂里面最漂亮的是哥伦布的墓,四个国王为他抬棺,真气派!
现代建筑大蘑菇也很有特色。这种大手笔的现代建筑让塞维利亚几乎可以和巴塞罗那抗衡。马德里反倒没有这种气派。
5.1 塞维利亚王宫 (Royal Alcazar)
桂对这个王宫赞誉有加,我很向往。跟阿尔罕布拉宫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相同的安静流淌的喷泉和狭长的反射池。延绵不绝的繁复花纹瓷砖墙。纤细精致的拱门。镶嵌如群星闪耀一样的木质雕花屋顶。但是我更爱它的花园。刚刚走进绿荫融融的院子,我就闻到一种特别的气味。有点像动物的热气,我以为院子里有马。但是再细闻发现其实是香的,慢慢觉得简直就是烤肉香,但是要细腻很多,越闻我越饿!小人听我这么说他也忙着符合,说他也闻到而且也觉得饿了。我这才醒悟,这才是香桃木的香气吧!不知道为什么在阿尔罕布拉没有闻到。这么浓郁。
第一次闻到香桃木就是在这里。
满院子的香桃木气息。
权力游戏里面的Dorne王宫是在这里取的景(后知后觉。因为我完全没看过电视剧!)
王宫里最梦幻的是这个浴室。
6。科尔多巴的清真寺/教堂Mezquita
Mezquita的外观让我想起伊斯坦布尔的阿亚索菲亚大教堂/清真寺。也许是因为它俩都是经历过三生三世轮回(教堂-》清真寺-》教堂)的建筑。
走进去之后我体会到了和当年走进阿雅索菲亚类似但又截然不同的震撼。阿亚索菲亚的美来自它前世作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首都的东正教教堂。而Mezquita的美来自它的前世--清真寺。在阿雅索菲亚里面我贪婪的寻找被层层覆盖又揭开的早年基督教贴金画。而在Mezquita我对中心的基督教圣坛毫无感觉。但是对它的Mihrab(壁龛,指向麦加方向)却有说不出的喜爱。后来在科尔多巴的罗马桥尽头小城堡里我误打误撞看到被复原的十二世纪时这个清真寺的原貌模型。在基督教把它四周所有的门廊都封死,在中心加盖了基督教圣坛,光线聚集在中心,所有的立柱和拱门几乎都陷入黑暗之前的原貌。它是那么美那么通透。而且异乎寻常的平等。唯一的等级显示在靠近Mihrab的地方地上铺的是地毯,其他地方铺的是草席。解说里面说这种马蹄形拱门和支撑它的立柱是为了模仿沙漠绿洲里面的椰子树。
据说1523年教会准备要在Mezquita清真寺中心插建一座教堂的时候,科尔多巴城市委员会坚决反对。这个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基督徒。但是他们认为大清真教Mezquita是完美的并且是“不可复制之美”。教会的做法会毁掉这种完美,而且会不可挽回。两方争吵不休就把决议拿到刚刚即位的年轻的查理五世面前去裁决。年轻的皇帝(从没来过科尔多巴)决定听从教会的,也就是在大清真寺中间建教堂。建成后,查理五世去迎娶伊萨贝拉路上经过科尔多巴,终于见到当年他裁决的成果。他的评语是:
You’ve destroyed something unique to build something commonplace.
在录音导游里听到这句我又想起了阿亚索菲亚。据说拜占庭时代,阿亚索菲亚之美是无以伦比的。据说一个俄国使团11世纪亲眼见到阿亚索菲亚后震撼如此之深,回国后他们就致力游说是东正教成为俄国的国教。
如今毫不相干的游客如我见到阿亚索菲亚和Mezquita依然可以感到震撼, 但是我们再也看不到他们的原貌了。
外观像阿亚索菲亚
华丽的外墙,原本的清真寺正门?
856根立柱支撑起这些红白相间的马蹄形拱门。照片把内部变亮了。处身设地感觉其实是暗凄凄的。
Mihrab壁龛
从钟楼上俯视,这个角度更加像阿亚索菲亚了。
十二世纪的清真寺模型,所有的“钥匙孔”门都是开放的。
6.1 科尔多巴的罗马桥
桥墩是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建的。很特别,一边尖一边圆,好像巨人织布机上的梭子。拱形桥身是十六世纪的基督徒加的。最上面的路面是二十世纪的产品,所以这桥是越往上看越没啥想象力了。
权力游戏里面也有这个桥,剧里在桥上加了店面。据说是Volantis的Long Bridge
7。托雷多
托雷多的火车站很漂亮,让我想起伊斯坦布尔的火车站来(东方快车的终点站?)。我们从这里来再从这里离开,大家都狂拍照片。
托雷多是个可爱的山城。第一个黄昏气温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我们出来逛街,没走两步大家就都觉得这个小城很有意思。我觉得它非常像意大利的锡耶纳。尤其是通向大教堂路上挂的遮阳篷盖着不同的徽章,悬挂的干花也各有特色。
导游书上说托雷多的纪念品销售量属于西班牙之冠。原因之一就是这里是个武器中心。从中世纪开始就以打造各种武器出名。如今西班牙顶尖斗牛士的剑还都是这里打造的。镶金嵌银的首饰也是这里的一绝。还有远近闻名的杏仁饼Marzipan. 埃尔·格雷考( El Greco)的画。塞万提斯的雕像(他的妻子生前一直住在托雷多)。
因为小人的缘故,我们选择了去看它们的“军博” (Army Museum). 结果妈妈和我居然看得比小人还仔细。大家足足逛了三个小时才离开。离开时我最大的感慨是原来西班牙人赶走摩尔人之后,就不停歇的在打仗,跟荷兰的新教徒打,跟法国人打,跟奥斯曼帝国打,后来跟葡萄牙打,跟英国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运来的那些金银财宝都用在打仗上面了。以前老疑惑为什么西方的武器杀伤力这么大军用设备创新这么高效。原来都是因为不停歇的战争需求啊!也是一种百炼成钢。
看完军博,吃了tapas午餐,接着去看大教堂,主要是冲着教堂里El Greco画的收藏去的。不过看到教堂里文艺复兴式的天窗还是很有特色的。教堂里出来大家都累坏了。气温也直线升高。回到公寓里去避暑午休看足球。但是我略有不甘心,一个人顶着大太阳又去看了圣克鲁斯博物馆里面的El Greco 收藏。
7.1 罗马式的遮阳篷
04年在土耳其的以佛所第一次看到罗马废墟。长长的石板路两边沿街立着两排大理石石柱群。导游说,这是当时的市场大道,两边都是店铺。路边的大理石柱是用来绑草席当顶棚遮阳。当时觉得多么异国情调啊!那次烈日当空,走在晒得发烫的石板路上,更加向往当年的遮阳篷,想象着走在下面凉凉爽爽,还可以看到斑驳的日影透过草蓬洒在地上。这次在西班牙第一次看到真实的遮阳篷。马德里,托雷多,格拉纳达都有。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好的主意其他城市没见到(比方,塞维利亚和科尔多巴。在意大利也没见过。)
(左上:格拉纳达,右上:马德里。其余:托雷多)
8。塞戈维亚
古罗马人的水渠Aqueduct 是塞戈维亚最漂亮的建筑。公元一世纪罗马图拉真皇帝要他的工程兵解决住在塞戈维亚的军队用水问题,于是他们造了这栋长9英里的水渠,两万块巨石垒成完全没有任何粘合剂。一直用到十九世纪末。如今虽然被退休,其实结构依然完好可以继续运水。
老城形状像一艘船,我们从船尾走到船头,在有树荫的小广场休息,晃进大教堂拍照,船头的“皇宫”非常新好像从迪斯尼世界穿越出来的。神奇的是我们看到一对仙鹤从城堡墙头飞进飞出,美丽又硕大的鸟。很神奇。在贯穿城市的商务小街一家店铺招牌顶上看到垂下来的令箭荷花。开得真茂盛啊!塞戈维亚的教堂是全程唯一还在用鲜花的教堂。感觉中国的假花工业在西班牙功成名就。所有的餐馆教堂公寓大堂用的都是一尘不染的假花从马德里到格拉纳达多托雷多!
往回走的路上居然撞到一个大头娃娃游行!开心死了。不知道是什麽日子什么说法,回来网上搜了半天也没搜出个所以然。有踩高跷的巨人娃娃,也有跟成人一样高的娃娃,后者都拿着根扫帚到处扫人,尤其喜欢扫小孩子。小人吓得东躲西藏。
十七天的旅途结束。边写游记边发现各种遗憾。但是鉴于这次出游之前准备之粗糙,头一次扶老携幼长途跋涉任务之繁重,出门前心理负担之重。结果还称得上平安喜乐。有遗憾才会有未来的旅程新的体验和惊喜。所以塞翁之马焉知非福。
小朋友天然的好奇心帮了不少忙,各种新鲜。比较有挑战性的是长时间呆在某处比方阿尔罕布拉宫,各种教堂美术馆等地方让他有耐心不闹着要走。我们以前在加州参观航空母舰的时候发现如果给他一个audio guide, 他会特别认真的到处找号码听解说,像是一个游戏。所以我们基本上每次都要audio guide. 西班牙的有些景点(尤其是教堂)auido guide里面有专门面向小朋友的音轨。所以可以让他有事做。格拉纳达大教堂他比我们任何一个人看得都认真,一定要把音轨里所有的点都找到解说听完才肯走。audio guide的魅力消失了还有现代人的法宝。手机!在阿尔罕布拉宫,一进门我们就给他一张地图告诉他我们几点几分必须在某个景点,然后他给我们安排路线带队走。后来进了皇宫,他开始很认真的听audio guide, 里面各种故事仇杀等等,他都听得津津有味。我们碰到喜欢的地方挪不动脚步,auido guide也听完了的时候他就找个地方坐下抓Pokemon! 后来他看到我们拍照能拍出鱼眼,宽角镜头,360度这种效果时,在塞维亚皇宫就开始拍照。非常卖力的躺在地板上拍房顶(上面塞维亚皇宫的璀璨星空房顶就是他趴在地板上拍的)。
拍着拍着他就把所有功能都过一遍,看到一个”AR Sticker”问我是啥?我也不知道。到了科尔多巴他就发现了AR Sticker的妙处,他可以在实景里面放进去星战人物拍自己的电影。于是我就看到他拿着手机满清真寺里追着只有他看得到的BB8拍电影。拍出来的电影就是在美丽的Mezquita红白相间马蹄形的石柱林里,熙熙攘攘的游客中,Storm Trooper, BB8, Purg鸟走来走去。在罗马桥上他放了Tie Fighter 和 x wing 在桥上开战。忙得不亦乐乎。后来看效果非常好,几乎看不出是后加上的人物。谷歌太不会做广告了,这么有趣的功能就没见他们打广告宣传。
在丹吉尔,他在老城小巷子里追猫猫狗狗还给他们起了名字。在托雷多的军事博物馆里他把所有的讲解著名战役的视屏(配合着沙盘和彩色投影)看了一遍又一遍。在Reina Sofia 布展人配合展品放很多老电影,小人看得津津有味的。我们几乎可以把他留在影厅,去看展览。常常我们展品看完了他电影还没完,只好留一个人陪他看电影,另一个人去看别的展厅,然后再来换岗。长途大巴和火车旅行时,我们限制他玩手机游戏的时间,他自己也带了一套书,轮着读,或者拿笔和本子画画。到旅途后半段,Pokemon早已失去了魅力,给他下了SimCity,他开始兴致勃勃当镇长,建城市。我很好奇手机这么强大之前小朋友们是怎么出门旅行的。汗。
有老有小的一个好处是,某些时候比方刚到新地方(马德里,塞利维亚,丹吉尔),地形不很熟悉的时候,可以把老的小的留在家里休养,我和米粥自己出去探路。宛如回到没有小人时代的双人游。也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