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稿于无锡。。。)
莺歌燕舞的江南突然大降温。偶有阳光的下午,我躲在无锡公婆家里看周作人的《知堂谈吃》。
想起几天前看到的北京。膨胀变迁的面目全非。不变的是老北京的口音和浓浓的人情味。长安街依然宽广,只是不再空旷。。。
*早餐
表哥表嫂住在十二楼上,几乎每个房间都有高高的落地窗,都市尘嚣尽在脚下,夜晚是遍地璀璨铺展到天边。早餐他们吃牛奶面包鸡蛋。我和米粥倒时差凌晨就醒,跑到楼下找豆浆油条。找来找去没有油条。后来表哥表姐告诉我说现在大家都不敢吃油条了,说会造成老年痴呆。一个表姐说那以前那么些老北京吃了一辈子的油条,也没见老年痴呆啊?表哥说,那是因为以前人的寿命短,还没痴呆就走了。呵呵。再说我们的早餐:
一大碗豆腐脑儿
一碗豆浆
两个烧饼(一咸一甜,甜的好吃)
一个馍夹肉
共计人民币6元!!!!
如此好吃便宜。我感动得几乎热泪盈眶。
*现代生活
坐地铁去王府井的东方广场,里面现代而且闪亮。忘了谁说那是北京最大的违章建筑。星巴克的咖啡用了糖浆居然比美国的好喝。一早起来就翻着手机说明书学着发短信。立刻坠入情网。短信是如此好用便捷的交流方式!而且好像中文短信比英文更加简洁高效。可能因为中文的词义丰富,一个字儿顶仨用。小小屏幕上一句中文可以比站地同样面积的英文表达更丰富的信息。
*红墙
沿着红墙往西走,绿荫依依,风清凉。游客们或座或站,五湖四海的方言不绝于耳。和米粥说以前都是骑自行车从西单去天安门,所以都没怎么走过这条小路。也可能那时候很不屑与游客为伍。
*西单
四处耸立着崭新的四方办公楼,冷漠而且荒芜。象国家机器一样闪着灰色的光芒。英文里有个词是sterile,用来形容这些建筑实在是最恰当不过了。后来知道这些都是各大银行缔造。怪不得。
*烟袋斜街
从秀水出来打的去后海的银锭桥。居然让我们碰到一个不知道后海在哪里的司机。操着一口地道的老北京口音问我们,“来北京玩儿啊?” “是。” “北京有什么好玩的?”口气里不解大于不屑。左转右转,还打了电话给妹妹的朋友H,现场指路,到了还是把我们放错了地方。我们跟着快乐的黄包车队绕着后海走了很大一圈,终于找到了人声鼎沸的小小的银锭桥。H带我们去烟袋斜街,坐在藕吧里一边看下面各色行人一边聊天。“爱无永恒,藕有例外”夕阳渐斜。回到斜街上,做糖人的热情地要为我做头糖猪。说是一年之内保修保换,呵呵。做完,我举着这个驮了宝葫芦的猪从街头走到街尾,实在想不出怎么把它带到江南,又还给他了。
*鼓楼
从什刹海走到鼓楼,再往南一直走到景山。一路上见百姓生活点滴,小店处处,路口有家卖栗子的铺子,门口在排长龙,原来是新开张,买一包炒栗子送一包花生。快到景山时走累了,打的去下午漏掉的三味书屋。车行经护城河边的角楼,后悔不迭。要是一直走过来该能拍到多么美的一副照片。一轮圆月在夕阳的余晖中升起在角楼一侧,四处是一片金黄。淡泊宁静。虽然人声喧哗,车辆楼宇,却一点烦乱也无,只有亲切和平和。还是无法接受一个事实:我能听懂这个陌生的地方所有人的话语,无论是街边的拌嘴还是市间的吆喝。或者是,我只是无法接受这本该熟悉的一切如此陌生的事实?
*三味书屋
高中校园和这里一街之隔,那时西单的地铁站还没落成使用,搭了很多建筑棚。书屋的门就开在建筑工地后面的小胡同里。书屋边上以前有个包子铺门却开在长安街上。桂和我常常挤在满是民工的队伍里去买包子,买来就坐在马路牙子上大吃。那时桂说我们这么给他们作广告,应该跟他们要广告费。现在,(包子铺没啦),书屋也开在了长安街上,楼上还开出了茶馆。楼下书屋的布局也变了,原来书屋正中的长桌子没了。换成了书。买了此行第一摞书:沈从文的《边城》,钱钟书的《围城》,和周作人的《知堂谈吃》。装潢美丽,纸张厚实。很是爱不释手。米粥买了一套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
*时世
H在中学教书,讲起现在的教育情况,不胜唏嘘。 现在的校长成了企业的老总,一心在学生身上或者打着学生的名义挖财源。一边是穷凶极恶的校长,一边是聪敏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这么个弱肉强食的环境里,“怎么可能教学生去慈爱去关注弱者?”压榨来的钱多是进了校长的腰包。作为老师和这北京城的老百姓一样,也是为养家糊口奔波,最怕的是生病。所谓的医疗保险都是一纸空言。
话题里也有轻松的一面。“明天要开始讲诗经了。很头痛。”她笑。“因为要讲到爱情了。学生都很兴奋。。。所以头痛,因为明文规定还是不许早恋的。”
🙂
W在保险公司做IT。喜欢说中国目前保险公司的数额与美国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所以要“接轨”。想起H说的不敢生病,就问,那真有要付保险时,付么?W犹豫了会,说,嗯,能不付就不付。
美国的保险公司是一样的,能不付就不付。但是到了万不得已,可以去法庭告状。所以偶尔会听到法院判某某保险公司败诉,赔偿巨款的事情。最近布希政府在变着法儿的立法来抵制这种案例,口口声声是为群众服务,因为这样的罚款案例一多,保险公司把花费摊到每个人头上,保险费用提高,所有的人都要多付每月保险。造成每年的医疗保险飞涨的局面。
暂且不去讨论美国政治,但是这种循环往复是一种体制的运作。因为立法的是民众。虽然说到底民众未必是聪明的民众。被压榨的自然还是群众,但是逼极了可以上法庭,总是一个出口。
和在作官的D讲到这个,他倒是给了个比较明白的解释。
“目前中国作为一个国家为什么富了?因为它甩掉了两个大包袱,一是教育,一是医疗。私有化这两个体系保证了国家的国库是满的。也保证了一代特别的院长和校长的诞生,专门善于找钱的院长和校长。” 问题是这是不是个暂时的现象?国家富有了之后会不会再把这两个体系公有化?或者部分公有化?
*妙语
“现在是,中国的城市象欧洲,中国的农村象非洲”
“光缆无铜,偷也没用”
“北京的服务业几乎都是外地人在做。北京人呢?” “北京人都自驾游去了!”
“现在不过是:劫贫济福”
“网上论坛汇集着有为国为民之心,无为国为民之机的人”
“GCD很厉害,养百姓如养畜生:吸其血而不取其命。”
“这是一个没有道德廉耻的时代”
天,有这么夸张么?我认识的人都是越过越好呢。
那个包子铺还在啊? :O
可是我到北京人家都称之为肉夹馍啊,怎么你的说法是倒着的?你的该正宗些吧?
三味书屋。
在7月份的时候,我还去过呢。
这家书店是刘老师夫妇开的。他们都是很随和谦逊的人。
她说那附近的4合院都拆得差不多了,他们的能幸存下来是
沾了一些海外记者在国外媒体的报道。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面对长安街的那面墙上的斑纹?
是它紧邻的四合院拆除时留下的痕迹,刘老师说不想做任何粉刷,
那些痕迹就是历史。
当时我就用polaroid拍了一些。也留了一张给他们。
可能是年龄大了吧,他们好像现在不是很投入一楼书店的工作,
倒是楼上的茶社的活动有声有色的,
他们喜欢在那里和培养聊天。你要是周末去,可以见到不少有意思的人。
中 文的简洁丰富。
想起前些天在 今天 看的一篇文章,
韩少功的一篇讲中文特点的文字,就说到这个,
刚才去 今天 的网站看了看,可惜这一篇没有正文。
你在美国,不妨订一本 今天。很方便也及时。
我觉得你肯定不会失望的。
今天的网站地址:
http://www.jintian.net
我是每期都看的,要北岛先生送,真的是很不好意思,
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多少给他们杂志社尽点心意吧。
教育。。。
当初我是准备把孩子送回国内去读书,因为我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不懂
中文。在妻子的坚持下,孩子都在这边上美国学校了。
就这几个月下来,我就觉得她是对的。
孩子轻松快乐,而且明显地看到孩子接受到的不只是知识机能的教育,
更是性格的培养和生活态度的启发。
老师说:书上有她不认识的字也不要紧,以后就认识了,只要她喜欢看就好了。
老师还说:我也是学生,因为我从她身上也可以学到许多,我们是互相学习。
学校的“教学大纲”真的是很不错的一本人文书,
可惜我的英语一般,要不真的想翻译出来呢。
不是民运什么的啦。是文学杂志。
当然了,文学和政治好像总是多数会有牵连的。
我以前还老是看什么大参考小参考的,
现在好几年不看了~觉得那些人太偏激,
有精神紧张分裂的味道。
巴西烤肉?你知道的还不少啊。
我去吃过,味道还好,价钱就不知道啦。。。
附近有条胡同里的有个小饭馆,
就10来个平方吧,名字却大得要命,
叫什么“6部”。。。
豆腐脑,馋死我了!
记忆里北京是个很适合步行的城市,不管走到哪里,街上都还有很多别人也在走,而且到处都有可以停下来喘口气,吃根冰棍儿的地方。我上中学的时候从来不看书,最喜欢沿着长安街走来走去,(细细,咱们学校离得不远)。老师也喜欢带我们走,从苹果园走到复兴门,从八大处走到香山,从中关村走到天安门。。。下次回去要统统再走一遍。:)
噢,比如说,我同学就一个个都过得挺好,拿个平均5000-7000的工资,有的家里帮忙付首期买了小公寓,自己跟人合住,新公寓出租,每月分期不过1000多,可以租2000去。每日逛逛,谈谈恋爱,上上班,半年加薪分红一次,每年公司来了新毕业生,自己的级别资历就长一级。高高兴兴,普普通通的公司小职员嘛。那些这几年混成某总什么的还不说了呢。
可是,我认识的人也不是贪官污吏奸商毒贩阿。就是一般人,从中专毕业的到还在读研究生的,从比我小几岁的小朋友到我妈那辈儿人,还没谁说被GCD迫害呢。。最多就是年轻人过得比较浮躁,买那些不需要的东西,比如在北京还买车,而且倾家荡产地买房子,之类。还真没遇到过过得特痛苦的人呢,还是你都遇到愤青了?
哈哈,看起来Jean和zeze认识的都是同样的人啊,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层过的好还不容易嘛,可是中国人口的分布,大城市的中产阶级才占多少呢?
大家都说国内消费便宜,我倒觉得消费便宜才反映了社会中的不合理,我们六块钱可以吃一顿丰盛的早饭,是因为那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人只能从六块钱中获得微薄利润,我不认识在豆腐厂工作或者种植大豆的朋友,但是粗略计算,他们要拿个平均五千七千的工作,我们的早餐就得几十块钱一顿了!
中产阶级走向繁华盛世这么容易这么快,还不是靠其他地区行业的人民卖命工作。劫贫济富的世道最悲哀的地方,还是我们身在其中,却根本看不到,也想象不出来那些被“劫”的人群的苦恼。是啊,大不了让他们去大城市卖春,或者转过头来劫一劫别人好了。
说到底我就是没有忧患意识,嘿嘿,我只想着我要回国能怎么爽呢。。。只看着同学朋友的状况,觉得很不错~
哇,你们好忧患。。。说得有道理。我就是把一般大学毕业当个小职员的当我们这代人里的平均水平看的了。。。那不是一般城市里中等甚至中等以下学习成绩,中等天赋才能,中等能干肯干,中等家庭背景,中等运气的人都那样么。现在国内医疗怎么算呢?难道公司没有医疗保险?象我姐姐生病都是她工作的银行给报销的阿,百分之多少。而且经常我们还可以用我妈妈的名字看病拿药,因为她是100%报销的退休老师。可能这样的情况很特殊?我都不知道别人的。倒是在成都时候跟一朋友聊天,她刚从新西兰留学回来,说国内的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福利太差。具体怎样也没细说。
我就是羡慕国内大风气欣欣向荣,我的同学随便混混都有点样子了,更不用说歌舞升平朋友扎堆的快乐。
zeze,其实财富有什么意思呢?那些城市地区之外的人民也许一个月赚不了多少,也未必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城市居民说到“我们这一代”,说到当前国情,向来只是拿自己身边的朋友月薪作个平均值。中国乡镇人口比例到现在还是比城市多,更不用说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经济也比其他中小城市更好。我们可以混混就拿高薪,而他们还只是廉价劳力,这是事实而不是我个人的忧患。我读了很多“回国见闻”,一直在奇怪,明明农业和制造业都离现代化还差的好远,(本地产品)物价却便宜得出奇,中产阶级都可以每天下馆子了,怎么没有人惊讶呢?
sigh,我也不知道该拿什么标准算。也不知道我是不是应该对那些贫富差距增大过程中比较贫的一方感慨。至于中产阶级可以每天下馆子是不是不合理,我也没有概念阿。。。
我只是觉得,大家都在做小职员,Jean说国内压力大,房子有了要大房子车子有了要好车之类的,难道在美国,就不是么? 如果说国内好多所谓压力来自攀比,那也是自己乐意比。国内写博的人海了去了,有的人就是没有这个兴趣,你给他放假一个月他还是不会有心情写。我国内的朋友普遍比在美国的朋友过得快乐些,我觉得很大程度上说是因为大风气比较好,比较向上,象我前面说的,即便作小职员,熬资历也已经有了下属,工资经常涨涨,公司在成长,自我感觉也好些。其实人的绝对幸福是很难说的,往往是因为今天比昨天好了一些,就觉得高兴了,如果停滞不动或者走下坡路,即便按绝对值来看还是比别人好,也还是不快乐。
如果一条放在1年前就会买不起得裙子,今年轻松买下,就会有成就感。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我公司和国内的联系很多,有北京的分部,也有南方的厂家,我觉得他们在国内的有些人工作起来是很凶猛的,经常周末还在发email,半夜打他们手机还在上班。但是这些最忙的,升得也快,而且我总觉得他们加班也很有干劲儿似的,心态不错。
在美国,就总有一路下去看到底的担忧,怕这一生就跟邻居一样那样下去了,也许是我不在大城市的缘故?
而国内那些曾经和我一起爱折腾的朋友,当然他们不是平均大多数,但是我当然和与我相似的人比一下,他们就有好多层出不穷的机会,大家也容易凑在一起搞点什么乱子,have some fun.在美国我已经算很social的了,无奈不在大城市,这边的朋友大都大我几岁,买房生子,见一面要提前一个月预约呢。
反正,这个比较的话题一说起来,就收不住了。我还跟朋友讨论过消费的区别,休闲娱乐的区别,还有国内应试教育的线性竞争于美国相对腔调的自由和个性的环境一相遇,我们这些半中半美的人容易陷入的困境。
其实国内现在就是乱,或者叫活。担忧的人觉得乱世不稳,要出问题,不担忧的人觉得乱世才出英雄自己也可以试试。习惯了美国的安宁自由,嫌国内乱得闹心;厌倦了美国的迟缓凝滞,向往国内的活跃开阔。
另:我们学校1500-2000?我毕业时候还有500/月的呢。现在这个老兄在香港一大公司做事,工资多少不知道,公司给他租了个面向维多利亚湾的公寓,8000一个月,还要送他到美国读MBA。他不去,说想调回北京,不知道成没成呢。
Jean,当然不能随便提高物价啦,这个因果关系没法倒转的,我只是说目前农业和制造业没有达到这种物资结构的水平,经济发展的动力还是廉价劳力,我们的繁华盛世却跟他们没什么关系,从物价上可以略见一斑。
正好我朋友的朋友就是在北京开出租的,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不但车不算个人的,而且每个月还要倒贴出租车公司钱,所以根本不敢休假,可以想象他们的劳动力有多不值钱。。。
很期待有关上海的感想. 我也刚从国内回来,至今回忆中快乐混乱的一大片,回到美国觉得心一下子安定下来,只是菜难以下口. 刚回上海第一个里拜很失望,简直是个乱市,记忆中那些幽静的街区都变的人声鼎沸… 慢慢地我习惯了,便觉出上海的好处来了. 说到底,是一个有活力有梦想的地. 不管实现梦想有多难. 我最爱和TAXI DRIVER 聊天,天南地北地海聊,有的把初恋的故事,股市的兴衰,生男生女,儿子的婚事,餐厅推荐,都在短短的二十分钟的车程中交流了. 他们是鲜活实在的一群人,很好玩的. 北京也一样,每次去总遇上有劲的司机,也没被绕车.
嘿嘿,我还不就是白日说闲话嘛。一时不会龟的。说了那么多是事不干己的瞎分析,因为我们专业可能又比较特殊,国内没有版权保护,行内不讲职业道德,全部抄来抄去,比的不是设计质量,而是速度和廉价,这样的浑水我不乐意趟,也没本事趟。
不过还是隔岸观火地觉得人家热闹,一山看得那山高,羡慕午夜的party和也许浮躁但是让人虚荣心容易满足的种种,不解他们是如何一个接一个买了平米价和新泽西一样的房子,穿着花去平均工资1/3的裙子,每年丢一只相当于两倍平均月工资的手机。当然最羡慕是国内的乱世里似乎有那么多可能性喷薄欲出,常常不能狠下心来安于在美国积攒养老金的日月。
这就叫,撑的~
呀,刚看到! 你那张杭州 18_happy的照片上穿的上衣,我这次回国也买了一件,一模一样!!!!哈哈
嘿嘿,挺好看的,自己满足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