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完游记又去研究奈良正仓院的院展。原来正仓院全年就秋天(十月下旬到十一月初)开两周,沿袭旧日秋天翻晒东西的传统。正仓院馆藏一共九千件,每年院展最多不超过七十件。到去年秋天为止一共办了七十届,所以就算每年不重样也只是二十分之一的馆藏。沧海一栗。
而且正仓院的宝贝不是挖出来的,是从唐开始各代皇帝送的礼物,都是真正的传家宝,品相好的好像昨天还被用过。比方天朝没有任何实物的箜篌,五弦琵琶等。所以古中国的皇帝们无意中给中国的宝贝远程备份了。不知道他们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当初应该多送些宝贝给东瀛。。。比方王羲之的兰亭序?:D
五弦琵琶
珠宝盒细节
更多的宝贝和细节图片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509097
https://m.sohu.com/a/168085063_276648/?pvid=000115_3w_a
2。
自从在东京国立看到辟壅砚之后,辟壅成了一只线头,后面呼拉拉带出一堆各种相关线索。
先是高人同学把乾隆在国子监复古造的一栋辟壅讲堂,看说明,“这不就是中央党校嘛!”高人同学判词。
据汉代大学者蔡邕解释:辟雍的“辟”字与玉璧的“璧”通用,就是指周边的水环绕一周,湖水清澈透明,形成圆型,就像一块无暇的玉璧;“雍”为水中陆地;而“辟雍”这座大房子就建在上面,是玉璧的中心,所以取名辟雍。
辟雍的兴建与清乾隆皇帝有关。在乾隆登基的第二年,他亲临国子监讲学,因为那时太学还没建辟雍,皇帝讲学是在后边的彝伦堂内设座。乾隆不甚满意说:“以天子讲学于彝伦堂,只可以说是视察学校,而不能说是“临雍讲学”。他几次提议建辟雍,但都因故没有实现。直到乾隆48年,年逾古稀的乾隆终于下了死命令:“国学为人文荟萃之地,规制宜隆,辟雍之立,元明以来典尚阙如,应增建以臻完备”。派当时担任工部尚书的刘墉主办此事,让他“兼理国子监事物”。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在辟雍建成后的第二年早春,就到国子监辟雍大殿举行了首次“临雍讲学”典礼,声势浩大,盛况空前。皇帝坐稳龙椅后,先由满汉大学士讲“经”,再由满汉祭酒讲“易”,称之为助讲。随即乾隆帝亲自宣讲《四书》中《大学》里的一段话:“为人君者止于仁,……”。论述自己如何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殿内东边站着一排王公,西边站着一溜部级以上的大臣,其他听讲的学生和各级官员都跪在环桥以南的甬道两侧。据记载,仅听讲的学生就有3088人,再加上在北京的各级官员、朝鲜使节等,不下4、5千人。
所以是先有了辟壅这种建筑(周),然后才有的辟壅砚(晋)。
听到国子监的辟壅没几天后,我偶然翻开了《东京梦华录》而同一天高人同学订阅的一个公众号转了李贺的旧文《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李贺这文我去年狂补中国中古史的时候读过。当时被商朝人祭的普及和残酷惊呆了,发誓这辈子也不要去看殷墟。但是当时没注意到的线头,高人同学这次注意到了!
又见辟壅
辟壅就是明堂?!
我正好在梦华录里看到明堂的注释。木兰辞里的“天子坐明堂,赏赐百千强”原来坐的就是辟壅?
东京梦华录里面的明堂注释
大家一致认为还得重新读一下诗经!
顺着李贺文的线头先去看《文王有声》,一?辟壅是离宫名?
诗经 大雅《文王有声》
顺着线头去看《灵台》
诗经大雅《灵台》
诗经大雅《灵台》
诗经大雅《灵台》中的辟壅注释
又是一个线头指向戴震毛郑诗考证,继续揪线头。。。。彻底晕菜。难道上面的诗经注释者理解错了?文王有声的辟壅和灵台的辟壅是一回事?都是讲堂或者祈福之所?高台圆池?
戴震毛郑诗考证中关于辟壅的注释
后来找到这篇巨长的考古文才把辟壅明堂种种出处变异过程给捋清楚了。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建筑史话之“辟雍篇”
也就是说周文王最早建的“以筑台圜水为特征的园林环境,是君王畋猎游观和礼制活动的场所”。后来到了汉代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辟壅这种建筑覆着上了儒家思想,变成了讲堂,制造了周文王建了辟壅大学的传说。“把辟雍杜撰为“天子之学”是从汉代开始的,辟壅这个建筑形式“变革过程的实质就是一部儒家宣扬礼制教化,强化等级观念的历史。” 而“明堂”是完全杜撰出来的一个概念,后来和辟壅混到一起用了。。。
小小一个辟壅砚居然会引出这么一长串的故事。
3。
周末去逛青苹果旧书店,意外淘到了宝贝。
本来看中的只是书中画的精美印刷,每一幅画都是彩色印在细薄的纸上,裁下来再贴在这本印了文字的铜版纸上。因为印画的纸细薄,所以画本身的细节印的特别精细。整本书都这样,明明是旧书成色却特别好,跟新书无异。出版日期1972年。标价$25。毅然搬回家。摊在桌上越看越爱。
唯一美中不足是整本书的拼音是旧式,猜作者名字和画名猜的头大。索性上网查各朝各代画家的中文名字,然后再来对照。这么一查就查到一些专门介绍宋画唐画的文章,然后就突然看到本书作者的名字,James Cahill 高居翰。居然是很有名的中国艺术史学家。这本书居然是国外国画入门的经典。出版者Skira也是以印刷精美出名的瑞士出版商。而且Cahill 为此书所写文字介绍也是特别的独到易懂。贯穿中国各代名画。而且还有中文译本,更妙的是中文翻译也特别好,因为译者本来是Cahill的研究生,台湾人。
于是我就去把中文版也翻出来了。看序文就笑翻,“Rock and trees! Rock and trees! always rock and trees!”
此书的第一版是1960年出的,那时候大陆的画大家都看不到,所以书里选的画有台北故宫,有日本私人收藏家,有欧美各大博物馆的馆藏。但是没有大陆的宝贝。以前一直看不出中国画的好来。津津有味看到了三章,原来中国画的好是在构图空间感还有人和自然的亲密关系。这是以前完全没想到的。因为说到人和自然我总是会想到美国的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谁想到老祖宗的画其实跟千年后的梭罗有着相似之处呢?
网友指路,序文里提到的纽约收藏家之一”翁万戈是清代翁同龢的五世孙,他最近的大新闻是他把所有收藏捐给波士顿美术馆。“ 貌似翁万戈的赠品今年秋天波士顿会有展览!去mfa网站看了一眼,未来展讯里还没有,所以还不确定具体时间。。。
另一位王季迁的遗产纠纷我发现前不久刚读过。。。很狗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