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对西安心有顾忌。听过太多网友朋友被骗的故事。连在国内常出差的同学都告诫我们在西安城内尽量用地铁和公交,不要打车。避免让人不愉快的西安司机。可能是被打了太多的预防针;可能是最近声势很大的打黑除恶运动,骗子们有所收敛;也可能是我们在西安遇到了雨天,非常凉快而且游人因为大雨相对少了很多,在西安的几天意外的愉快。
1。城墙公园
在西安最后一天终于放晴,我们得以爬上著名的城墙。读了城墙解说,站在城墙上四顾一望,才发现自己一直被“唐汉的长安”这个名号迷惑,老以为西安是个古迹遍地的城市。其实除了大小雁塔,这里最老的建筑就是这完整的城墙了。而这城墙其实是明代的。所以眼前的西安让我想到的并不是唐汉,而是北京。如果北京的城墙没有被拆。。。
很多年前妹妹来西安玩,提到在城墙上骑车是她在西安最美好的两个小时。所以我一直向往着可以做同样的事体验一下。连小人都期盼。没想到的是城墙上租自行车有年龄下限。十二岁起。所以八岁的小人非常失望。我们决定那就走一段,从下一个出口下去。结果意外的好。
我们因此可以慢慢的走慢慢的看,从城墙上不时的探头四顾。最先看到的惊喜是清澈的护城河,再接下来发现在护城河与城墙之间,建筑了一个连续性的公园。绿树成荫。有凉亭有长凳。几乎一步一景的市井生活画卷。有唱秦腔的,有跳广场舞的,有打乒乓的,有围观卡拉OK的,各个年龄段都有。于是我们下了城墙就摸索到了城墙公园,一路沿着公园走回去,也成了这副长卷里的一个景色。小人还发现了一大片可以攀爬的假山。在儿童游乐设施几乎不存在的北中国,这可以算是我们见到的唯一给小朋友玩的设施了。护城河上原来还有石桥,有喷泉。有游廊,树荫下的长凳上有的还刻着种植的树木的线描与介绍。树下给人做的长凳是用石头与长木条交错建成。光滑圆润,颜色低调。可见花了很多设计的心思。公共洗手间和饮水处也非常的崭新现代舒适。跟纽约的高线公园没两样。偶尔还有茂密的绿竹。幽静而且舒爽。纽约的高线变成游客景点。而这个延绵不绝的城墙公园几乎完全属于市民。各种古迹介绍牌跟城墙上的遥相呼应。原来这个公园也是绕城墙一周。为了清理护城河,当初把水都排走,连河底的泥都清理过了。这种大手笔的纯粹造福市民的工程,可以算是这两次回国见到的唯一了!
晚上回到旅店,我依然耐不住好奇心在网上搜索跟西安城墙公园有关的一切。才发现原来这个创意是梁思成当年力荐保留北京城墙时提出来的。同样被西安借用的还有梁思成当时建议的在城墙外建交通枢纽圆环来保证城门不会阻碍城市交通。结果都证明梁思成是对的。
如今在西安,完整的城墙、城门、护城河都展现了梁思成关于北京城墙建成环城公园的设想。他提出的“以新护旧,新旧两利”的原则,“扩大城市绿地,保护文物古迹”的手法,在西安的城市规划中得到运用和发展。梁思成的古城保护思想和方法已经成为古都西安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柱和灵魂。在西安和南京,多开城门、古城门处采取环岛交通的做法证明,城墙并不会对现代城市交通造成多少影响
幸好西安不是北京。西安人民何其幸运。北京人民何其不幸。
2。行万里路的醒悟
高铁离开北京西站后一直南下。我打开地图才意识到自己老以为西安在北京西面其实是在西南。而且洛阳跟西安其实很近。去年开始读到唐朝历史典故,才知道唐朝一直保持两个都城,东都在洛阳。主要原因是西安的粮食供应链有问题,一旦有个风吹草动收成欠好,整个皇城连着文武百官都得搬去东都洛阳逃难。初唐的皇帝里面只有武则天超级喜欢洛阳,她的两个夫君,儿子,皇孙玄宗都更喜欢长安。在京都时随手顺来的小册子里说日本京都建城就是参考了长安和洛阳,并且西半城仿照长安,东半城仿照洛阳。又因为京都本身的地理情况,西半边阴潮,东边干燥,所以大多数住家都在东边,京都也有“洛“这个别号。
因为我这个地理盲一直以为洛阳在北京正南,长安在北京正西。还老觉得唐朝皇帝隔三岔五就要跋山涉水迁都真是辛苦。这次才知道,其实也没有那么远!高人同学听了笑,当然不能太远。去洛阳是逃难,要是太远,还没逃到岂不就饿死了!
长安的地图看过很多遍了。久闻一百零八坊,东市西市,大明宫等。正北中心那一片包括皇城,掖庭宫,太极宫,东宫等,我一直把它想象成类似北京紫禁城的大小和功能。
等我站到城墙上一看说明,这才傻眼了。我一直以为西安的城墙是围绕长安外围的。其实不是。在隋和初唐时,这一圈城墙围绕的只是正北中心这一片,也就是说,这么一大片相当于北京二环大小的就是长安的紫禁城:皇城,掖庭宫,太极宫,东宫。而当时长安的一百零八坊几乎相当于现在北京城的覆盖面积了吧(到四环?)?因为是内城的城墙,所以当时城外是没有护城河的。一直到了晚唐,内忧外患被入侵过几次的衰落的长安放弃了外城,把居民迁入了原来的内城,那时候起,这片城墙才成了外城墙。
怪不得早年长安的粮食需求如此之大!原来是这么巨大一片城市啊!隋唐的建国皇帝气派真大!乍舌。
我们从永宁门上(唐朝的朱雀门)安定门下(唐顺义门)。沿着城墙公园从安定门走到含光门,然后就吃了午饭,打车回旅店了。永宁门全部翻新。安定门还没有,所以有点古意。也许因为这个,安定门前三四对新人在拍婚纱照。女孩子都穿大红。男孩子的西装色彩各异。基本道具有油伞,扇子,插满茸球的京剧头冠。但是有一个摄影师气魄恢宏,用了巨幅红色绸布,迎风展开,非常有大国风采。
去西安之前高人同学给了我一份她自己的攻略
高铁北站,地铁不用换乘直接到行政中心站,出d3口,走一点路住美豪酒店
那天我晚上到的,地铁到钟楼,可以回民街逛吃逛吃
第二天,地铁到上午碑林博物馆,下午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出来来得及就去大雁塔,大雁塔也可以看夜景,最后地铁回酒店
主要博物馆这天不要选周一就好
然后第三天开始外围,你们就得包车了,去秦始皇兵马俑和汉武帝茂陵。一天
第四天去包车去法门寺和乾陵(无字碑)以及乾陵附属的那些章怀太子啦永泰公主啦, 我们是在神州租车的,不知神州是不是也提供带司机的包车, 秦始皇和乾陵这两天换过来也可以。
总之最后那天可以早上退房,把行李放车上,玩了景点后直接去机场(如果班机在晚上),从乾陵回西安可以路过咸阳机场,就可以不再进城了,直接机场
兵马俑 碑林 大雁塔都走不了多少路。法门寺光看博物馆也还可以,但要逛广场需要走些路,不过好像有那种小电瓶车。乾陵也要走路,类似十三陵主甬道那种,石像生无字碑等等。但还是很推荐法门寺(特别是博物馆,广场是现代建筑,很大,走马观花也可)
后来又有同学力荐新开放的汉阳陵,说是所有陵墓里面唯一开发了地宫的。展品丰富。乾陵茂陵都是没有地宫,看得是地面上的东西。
市内的两天基本遵循高人同学的推荐,回民街,碑林,我去陕博的下午米粥带着小人去了Space cafe. 大雁塔的夜景和我们听别的朋友推荐的大唐不夜城被我们合在一起看了。城外我们只选了一天,因为兵马俑一定要看,在网上粗粗看了,对茂陵博物馆的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感兴趣,所以就选了同学推荐的第一天城外的行程。包车去了兵马俑和茂陵。放弃了乾陵,法门寺和汉阳陵。回城后还去爬了钟楼。最后一天我们留在城内去了明城墙。
很喜欢碑林, 有老派的国营单位的感觉。而且看到师傅们拓碑的过程,老远就闻到好闻的墨水味道。再看着美丽的字一点点在纸上显露出来,有点像在暗房里冲胶卷的神奇。我居然还发掘出一块宋徽宗的大圣观作碑,意外的惊喜。非常喜欢碑林的墓地石刻陈列馆,尤其是里面巨大的石兽:昭陵(唐太宗)的石狮,献陵(唐高祖)的犀牛。回到家里,写这篇游记时才发现原来碑林还有一个佛像陈列馆,里面有从北魏到宋的一百多尊佛像!来自长安各个寺庙或者遗址。我们完全错过了。下次吧!留根草以后去拔!
兵马俑算是不过不失。直面墓坑的规模,兵俑的高度,神态的各异。身临其境才有感性的认识。这还只是秦始皇陵的外围。主墓不知道有些啥惊人的设置。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一,二,三号墓坑的标识牌选择篆字。这么有文化的牌子,让我们这些文盲情何以堪。幸好墓坑是用数字排序,我还能保证每个牌子认识一个最重要的字:“一,二,三”。要是选个更高大上说法比方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的,我就只好乱走了。
对茂陵有些失望。因为之前没有意识到汉陵墓外面啥都没有。后来发现其实阳陵和兵马俑其实更近,也许我们本可以弃茂陵而选阳陵。
不过茂陵虽然可看的东西不多,但是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确实很有特点。线条简洁,图案现代,加上后来去了敦煌。河西走廊四郡都是霍去病帮助汉武帝打下来建成汉郡。敦煌所在的酒泉县名字又来自霍去病倒酒入泉和将士分享皇帝封赏的典故。也算是一种细微的历史连线。而且小人在茂陵喂鱼喂的很开心。也算是各得其所。
在网上乱转时看了一篇写汉代石刻文化的文章。说是汉朝(尤其是西汉)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国很关注。汉墓前的石雕就是跟波斯帝国学的。那尊著名的马踏匈奴,有人考据很像巴比伦一栋狮子踏人的雕像!但事实是霍去病墓前的石像是特例。中国石刻里面之前没有因,之后也没有果。巴比伦那栋狮子像是公元前六世纪。霍去病的墓是公元前二世纪。碑林里有一座大夏石马跟这个匈奴踏马也类似,却是公元五世纪。而且不是汉族的。
而霍去病这个少年将军,听上去几乎就是咱们的亚历山大了。也跟这些石刻一样是特例。我想后来这些小说戏剧里面所谓的少年将军都是依照他的原型而写。
霍去病初次征战,年方18,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这次战斗杀死了匈奴二千余人,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若侯产。霍去病因此开始展露锋芒,获得授予骠姚校尉,因为他的功劳在全军数第一,获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发动了两次对匈奴的河西战役,大胜而回。于春天的作战中,霍去病率1万骠骑,6天中转战西域5国,越过了焉支山1,000多里后重创匈奴,歼敌近9,000人,俘获匈奴祭天金人。于夏天的战役则成果更大,在与共同出击,作为另外一支夹击部队的公孙敖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霍去病孤军深入,到达祁连山,杀敌30,000余,让匈奴的实力受到一次极大的打击。《西河旧事》载当时的匈奴人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1]。两次河西战役之后,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后来他还出色地平息了匈奴降军的骚乱,匈奴从此退到了漠北一带。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调集100,000骑兵,随军战马、步兵辎重无数,由卫青和霍去病各领50,000骑兵,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携三征河西的锐气,此次敢深入力战的兵士都分配给霍去病,原本为了对抗单于;但是卫青部自定襄出发,却和单于本部相遇,霍去病则率军东出代郡,行军2,000里,大败左贤王,歼敌七万余人,左贤王部几乎全军覆没。霍去病先是捕获了匈奴伊稚斜单于的近臣,诛杀了小王比车耆,随后攻击左大将,斩杀敌将,夺取对方的军旗和战鼓。紧接着,汉军翻越离侯山,渡过弓闾河,捕获匈奴屯头王、韩王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高级官员83人。在这次长途奔袭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今外蒙古肯特山)以祭天,禅姑衍山(肯特山以北)以祭地,得瀚海(贝加尔湖)而班师。自此,匈奴迁到更偏远的地方,长城内外一片和平景象,中原人民安居乐业。霍去病因此和舅舅卫青同时获得加封大司马,特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同。
—wikipedia
也许因为下雨,茂陵博物馆里面没有其他游客。等我们攀上揽胜亭,百无聊赖的解说员看到我们开心坏了。竹筒倒豆子一般一边指导我们看周围每一个土包都是谁的墓,从汉武帝(茂陵)到卫青到卫子夫已经各种公主大臣的陪葬墓,还一边给我们呼啦啦讲了好多典故。言语间我们才知道虽然有的帝王木被盗过比方唐太宗的昭陵,汉武帝的茂陵,也有从来没有被盗过的比方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甚至秦始皇的骊山主墓室(兵马俑虽然气势宏大,但也只是外围的陪葬而已);但是目前为止西安附近所有的十多个帝王陵都没有挖开过。所有的展品都是周围的陪葬墓里面偶然挖出来的。
回来以后在网上研究这个为什么不挖帝王墓的问题。据说是因为五十年代中央批准挖开十三陵,眼睁睁看着美轮美奂的绸缎字画一出土就粉末化,鲜艳的雕像和壁画出土五六天或者完全剥落或者颜色尽失。考古人员心痛的交上报告以后,总理说十年内不要挖帝王墓了。因为保存技术不过关。这个不挖帝王墓的传统就一直传到今天。虽然今天有人非常赞成开挖因为如今的技术已经进步很多,但是依然受到很大阻力,认为想挖的人只是想增加景点为地方创收。其他不赞成挖掘的论点有至今国内考古程序不过关,从建国到如今只有过两份正式的挖掘报告,而且还不完全,所以大家担心一旦开挖没法保证国宝不外流;另一个论点是埋在地下的不会比已经挖出来的更有价值,所以没有必要挖。
跟茂陵的解说员聊天时,米粥问他如今这些陵墓都已经标识的这么清楚,怎么能保证没有人偷摸去盗墓呢?他说所有的墓地都有一天二十四小时监控巡逻。偷摸盗周边陪葬墓还有可能(所以国家基本把陪葬墓都挖开做展览了),但是开挖主墓工程庞大,不可能小规模偷摸进行。汉墓都是往地下挖一个大坑,建成墓穴,然后再把挖出来的土石堆回去变成山,很有些埃及金字塔的味道,唐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都挺结实的。
所以说不仅仅是西安城市上面没有明清前的古迹,宝贝都在地下,而且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不知道那些宝贝是啥。王羲之的兰亭序此时此刻也许就在西安地下躺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