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夏 – 敦煌

1。莫高窟

在理科生里面大家都知道物理学家走到顶端后都开始对宗教哲学感兴趣,好像物理科学到了顶峰之后转向精神层面探索是必然。自从去年开读“撒马尔罕的金桃”等各种跟唐代有关的文章后就注意到一个现象。古中国史这一学科,学着学着大家好像都开始转向佛教和梵文。从陈寅恪到豆瓣的各种文青。我对此很疑惑。因为自己好像一直对佛教有关的一切都无感,包括佛像佛经和各种经变故事。

这过去一年里敦煌画册和纪录片看了一些。发现小时候被灌输的敦煌等于飞天的概念十分误导。敦煌壁画里面的细节太多,漂亮的生活情节山川野兽小花小草都美轮美奂。从上元节的灯树,到菩萨手里的香炉,脚下的莲花,各种乐器。飞天确实是元素之一,但是无论如何算不得最有代表性的。不知道为什么会被选出来作代表。看到过来人攻略里提到塑像和经变画,我又无感了。佛像都是死死板板要不就凶凶,有啥好看?那些佛祖故事我也觉得很幼稚,而且翻来覆去的无非是教人向善,好像也很没有创意。所以当国内朋友说要是订不到普票,不如买200块一个窟的特窟票,我还是觉得有点过分。真的值得这么大动干戈吗?

还有就是敦煌壁画里面那些大片变黑的画面令我很有心理障碍。虽然明知道黑色色块的原形一定很美,但是我还没有在脑海中给它们复原的本事。所以面对这样的画面我也会有”黑漆漆看不出哪里好看啊“的想法。

所以来到敦煌,我更多的带着游客来打卡的期待,跟去兵马俑的心情差不多。觉得随便看看就好了。

拿到普窟的票,游客们在离市中心不远的游客数字中心集合,会被指引着看两部片子。第一部是二十分钟的《千年莫高》纪录片试图再现当年敦煌是如何开始,工匠们如何开窟,造像,画壁画的。服化道很讲究,从工匠的工具到街边的食摊到沙漠中的战争场面都符合历史设定。老大居然也很喜欢说很多镜头拍得讲究,甚至比不少国产电影都专业。第二部片子是球幕银幕,包括好几个不再开放的不做研究的话,砸钱也不能看的窟,比方285。作为介绍两部片子非常到位,大多数观众都是初次造访,这些起点知识很有用。就算我稍微看过一点介绍,也不觉得重复。我们遵循了脉脉的建议”看第一个短片时尽量往后坐,这样结束后先进球幕厅,也往后坐“。很合理。

接下来大家都被装上大巴,开往莫高窟。

12 条导览路线、配有讲解员,每条路线包含 8 个石窟,其中最经典的 3 个窟是每条路线都包含的。这意味着,每位进去的人看到的 5 个石窟是 1/12 抽中的。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80710862/

讲解员打开门上的锁,带我们进了第一个洞窟。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走进第一个洞窟那一瞬间,被纷繁美丽的壁画包围的那一瞬间,敦煌对我来说发生了质的变化。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大家会那么迷恋它。没有办法描述。那种直击心灵的美丽妩媚,怎么可能不迷不恋。没有选择。仙气拂人,真的是。千年前它就在这里,比现在还美。


这是莫高窟第23号窟,盛唐时建,公元八世纪。

接下来看的窟。每一个都非常好。

#335 初唐(武周)虽然大片变黑的颜色,细节和线条轮廓依然很漂亮

#16/17 藏经洞

#296 北周 非常喜欢这个窟 房顶上全是连环画

#292 隋 塑像在清朝被重新上色,但在所有的清朝重装修里面,这个窟的佛像颜色还算比较柔和的,而且塑像本身的线条和表情依然美轮美奂。有几尊雕像内袍的花纹也是隋朝原样保留,各种装饰花纹和金丝

#96 盛唐 大佛 武则天时代

#148 晚唐 卧佛的眉眼美极了

此时已经过午,沙漠里的大太阳照着,感觉人一点点被干燥处理了一样,几乎能听到身体里水分蒸发的声音。我们又累又饿。而且头脑饱和。前人的攻略里说过如果看特窟,一口气看两三个头脑就转不太动了。所以听到导游们说有人一口气订了七个特窟,佩服归佩服,也有“臣妾做不到”的自知之明。

导游把我们放掉,收走了无限耳机之后。我们又跟着人群在出口出看了138/139洞窟。然后就出场了。在大牌坊的树荫里休息,喝水,吃自带的饼干。我决定不再定特窟了。大家一起回到停车场,买水(早上带的两瓶水都喝完了)然后看一下文物陈列馆就回敦煌城里吃顿好的。

文物陈列馆里面有按照1:1比例复制的八个洞窟。每个窟有说明牌,然后随便看多久,人也不多。我简直像小老鼠掉到米缸。仔仔细细看了个够。这里面有普窟有特窟也有再也不开放仅限于学术研究的窟。我最喜欢的是#217。里面的山水亭台楼阁特别细腻美丽。

莫高窟#3 (元)

榆林窟#29 (西夏)

莫高窟#217(盛唐,特窟)

莫高窟 #276 (隋)

莫高窟#419 (隋,普窟)

莫高窟#285 (西魏)

莫高窟#249 (西魏,普窟)

莫高窟#275 (北凉,特窟)

老大和小人等我的时候在文展馆的放映厅看了一连串的小电影,据说每一部都制作精良,有讲解壁画里面的佛经故事的,有讲匠人的生活的。

回到敦煌市区将近三点,我们吃到了此行也是我这辈子吃到的最好吃的羊肉。餐馆的名字是“尕六”。饭点时都要排长队,第二天我们晚饭又来领教过。但是这一天我们错开了饭点,到了就有桌。吃的很开心。莫高窟半日游圆满了。

2。鸣沙山的骆驼

对敦煌整体的旅游设施和人印象都很好。敦煌市区非常干净。旅游设施都很新。计程车到处都有,又便宜又可靠。千万不要打滴滴。鸣沙山的管理也很好。虽然很多人骑骆驼和爬鸣沙山,但是并不觉得拥挤。而且骆驼身上都是简单的木架和披盖,骑在骆驼上走在沙漠里,听着驼铃和风声,沙漠的寂静似乎两千年来没变过。很有历史沧桑感。

本来到敦煌第一个晚上就在太阳落山前想去爬鸣沙山。到了鸣沙山才发现原来沙漠也有关门时间(8:30),但是看到了夕阳下的美丽沙丘和下班的骆驼队。看到第一队骆驼跑过小人飞奔而去,生怕错过近距离观察骆驼的机会,后来才发现陆陆续续很多下班的骆驼,还有特定的下班路线,不少人聚在路边观摩骆驼下班。我们慢悠悠的看了个够,直到夕阳西下。据说鸣沙山的驼队有上千头骆驼。都是三三两两私人的骆驼,统一被公园管理处规划。但是只有月牙村的人可以参与。所以敦煌周边其他村的农民无法介入。旺季人最多的日子,来骑骆驼的人次可以超过十万一天。前年有两头骆驼给累死了。但是今年的生意非常不景气。可能不会重复往年的盛况。希望骆驼可以不用那么累。一百块一个人,可以骑一个小时。每一个单独驼队最多五六匹。牵着骆驼的村民真是辛苦。大太阳下面要上山下山在沙漠里走一个小时。一天有可能要走十多次。给我们拉骆驼的小姑娘还不曾离开过敦煌。。。

3。敦煌东线 – 榆林窟和锁阳城

敦煌周围有两条线可以包车玩。最受欢迎的是西线,有阳关,玉门关,汉长城和雅丹地貌(魔鬼城)。东线是瓜州,榆林窟,和锁阳城。我因为读了脉脉的攻略,她力荐锁阳城,再加上又有榆林窟这个诱饵,所以我选了东线。当初跟包车大姐讲我们的想法,她就很奇怪榆林窟和锁阳城有啥好看的。虽然她自己车里的旅游线路也有东线,但是从来没有客人要求去。结果意外的好。可能最重要就是没人。我们终于看到了想象中的河西走廊。

一路都是长着红柳的戈壁滩和祁连山的连绵雪峰。路边吃草的羊群骆驼群,大片的向日葵田和挺拔的白杨。路上还看到两个现代艺术“大地之子”和“海市蜃楼”。

锁阳城实名“苦峪城”、“瓜州故城”、“晋昌故城”,因此地盛产锁阳,故清代人把这座建于汉盛于唐元后荒废的古城称之为“锁阳城”,其位于瓜州县城东南约70公里,曾为河西重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汉唐古城之一,更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烽燧信息传递系统及古代水利灌溉系统综合遗址。锁阳城的遗址很壮观。从唐代到元,这里都是史书里的“瓜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这两句诗形容的太贴切了。千年来的风景没有变过。

锁阳城附近还有座古寺院遗址,主体是一座古塔。名叫塔尔寺。据说玄奘是从锁阳城偷偷出关开始西行之旅的,出关前,玄奘曾在塔尔寺讲经一个月。

玄奘取经图出现在西夏时期瓜州境内的石窟壁画中,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玄奘,俗姓陈,名袆,法名玄奘,通称三藏法师。他13岁出家,27岁立志赴印度求学取经,请求西游,但未得到朝廷的允许。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下定决心,偷越国境,孤身从长安潜入了河西。凉州都督李大亮奉敕逼玄奘回京,当时有慧威法师从中相助,送玄奘行至瓜州。瓜州刺史独孤达对玄奘违旨放行。州吏李昌撕毁捕牒,暗中相助,秘送玄奘渡葫芦河,出玉门关。

哈哈!怪不得网上戏称玄奘是“古中国第一大驴友”,他去的地方可真多啊!

榆林窟里有三幅壁画画了玄奘和他的徒弟,徒弟是个胡人,牵一匹马。

后代历史学家考证,“悟空”确有其人,俗姓车,名奉朝,是唐玄宗时代京都章敬寺沙门。祖上为魏拓拔氏鲜卑人。天宝十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在犍陀罗国出家,先后游历印度、中亚、西域诸国,后居上都章敬寺译经。所以悟空也是个去印度取过经的高僧,比玄奘晚了四十年。后人把他们画作一处了。

榆林窟是一个峡谷。从停车场什么都看不到。入口是仿佛把地面切开一条笔直楼梯通往下面的河谷。线条简洁,黄沙似的岩壁和直愣愣的线条,让我想起杂志里看到的金字塔地下甬道。这里游人很少,我们这个组只有我们一家三口在加上一个上海来的妈妈带着初中刚毕业的女儿。讲解员非常好。我们这才知道中文解说比英文要丰富有趣的多。但是小人不知道为了什么却突然害怕起了窟里的塑像,坚决不肯进去。于是我们在窟里听讲解,他就在门外等我们。

朱一点头的榆林窟详细介绍(有第三窟-西夏-和25窟-盛唐也是张大千临摹多次-的壁画细节)

我们买了普票(30块一个人)看六个普窟。

#11 清民俗塑像 (所有清塑像里最生动的一组,也就是说清朝还是有技艺高潮的匠人,就是太少了.相比莫高窟里面几乎窟窟都美的塑像,这里的清代塑像反过来,难得见到这么生动的)

#12 五代壁画(释加莫尼弟子还在,释迦摩尼主佛像不见了)

#13 宋 绿壁画(宋朝失去了对丝路的控制权,也就再也得不到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所以宋壁画多是绿色,利用本地产的孔雀石;但是没有蓝色了)

#16 五代壁画,斗法。美丽的供养人,曹氏脸上的贴画,回鹘公主,大翻领袍子

#17 唐宋五代都重修过。壁画是宋代的。

#5 卧佛 (石胎是唐,清重塑,鼻子歪了)

壁画依然美丽。但是几乎所有的塑像都是清代重塑的,有的是清代的头,唐宋或者五代的佛身。高下立见。清代的一切都几乎是丑到哭。赤裸裸的山寨风格。表情呆板,色彩俗艳单调,有的甚至比例都是错的,鼻子都是歪的。解说员很遗憾的说明显的工匠的技艺大不如前。我又想起“撒马尔汉金桃”里面让我想大哭的话来。

Many of the stories pretend to tell of the reign of Hsuan Tsung, the fabulous king, most glorious monarch of a cosmopolitan age, himself a connoisseur of the exotic, and a symbol of everything romantic even before his own death. In his day, one could hear the lutes of Kucha! in the next century one might only dream of them.

很多故事讲述的都是想象中的唐玄宗治理的唐朝。玄宗本人幻化成了完美的帝王,建造了一个辉煌的多元时代,他成为一个精通于外来物事的专家,成为浪漫的代名词。在玄宗的时代,人们至少曾经亲耳听到龟兹的琵琶!玄宗后下一个世纪人们只能靠想象了。

以及那句引用的民国学者吴经熊

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一个现实的世界。我们已置身于梦境之中,灵魂像蜡烛之光,在梦境中微微闪烁。自然景致变成了一种“内在的特征”。世界淹没在了无边无际,朦朦胧胧的海洋之中,留下来的只有“一缕香魂“。

We are no longer in the world of flesh and blood. We are in the Dreamland in which the soul glimmers like the flame of a candle. The landscape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an “inscape.” The world is drowned in the immeasurable ocean of Darkness, and there remains only “an odorous sh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