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

19年在恶人谷写的这篇推荐文,发现忘了在这里备份。正好这两天在看第三季电视剧集。很喜欢。搬过来再加几句。

=====2019.4.3===============

尽最大努力不剧透的来写一篇读后感。希望谷里的同学都去看,真是非常好非常值得的一种阅读体验。剧也推荐,可以当前菜,剧拍得很忠于原著。

Image

Elena Ferrante这名字在纽约客出现过几次。我知道这是个意大利的”匿名作家“。顶着这个笔名写了一系列畅销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neapolitan novels)是最新的一个系列,也是最红的。而且小说以女性视角来写。据说功力非凡。史无前例。更有意思是作者坚决不露面。只有TA的编辑知道其真面目。所以大家沸沸扬扬猜来猜去。甚至有人说是位男作家冒着女人的名字写的(这是有多大男子主义啊!写的好的小说就一定是男性作家?!!)

最近四部曲被翻译成了中文,豆瓣上常看到大家在推荐。我也一直存了心要去读。但是一直没有做到。去年感恩节假期的时候,发现HBO在播一个新剧”我的天才女友“(My Brilliant Friend)第一季。就是根据四部曲改编的。看了半集就爱上了。拉上妈妈一起看。后来连小人都兴致勃勃跟我们追了几集。我猜因为第一季里两个主人公女孩子在小学,有很多小学生们打架吵架的情节小人很有共鸣。因为还在联播,一直追到十二月中期才看完第一季。不甘心等剧了解下文。在等每个礼拜更新的时候就买了Kindle 版,哗哗哗看得手不释卷。剧追完了书也看完了。真好看啊!好像我所有的按钮都被这书按了一遍。爽得不得了。

从来没有读过更深刻更直面现实更细致的描述女性成长的书。不仅是女性间的友谊,还包含了为人母,为人妻,为人情妇,以及性向。写作风格也是独具一格。真是当得起”史无前例“这个评语。诚实,直接,而且感人。I’ve never seen anyone else writing about being a woman like the author has done.

故事讲的那不勒斯一个贫民区里两个女孩子一生的友谊。时间跨度从五十年到到八十年代。很多地方,她们的生活跟我们生长的中国好像啊。其中一个女孩子后来离开那不勒斯去米兰/翡冷翠读书成家,当时她面对的文化冲击,简直像极了我离开中国到美国时的情形。书中人物对待政治(那不勒斯/意大利的政局)也很像我记忆力中国孩子对待政治的态度。都是不可信的但是又无法摆脱或者改变。总是带着怀疑的滤镜。

以前听说过意大利的Red Brigades. 但是主流媒体好像都没有详细报道过Red Brigades变成这么暴力的起因,也就是他们对抗的法西斯们有多暴力。这些细节让我想到如今的美国和西欧。不寒而栗。

意大利是多么奇怪的一个国家,几乎跟中国一样奇怪一样暴力。。。

Image

纽约客上各种有关报道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Italy’s Great, Mysterious Storyteller
纽约客剧评之一: A Prada Ad for Working-Class Gloom, but with Shades of Humble Tenderness

The language is Italian and its dialects. The genre is neorealist melodrama, with a sumptuous nostalgia for the Golden Age films of Roberto Rossellini, Vittorio De Sica, and Luchino Visconti. The costumes and art, with their deep colors and stylized shabbiness and sumptuous austerity, are like a Prada ad for working-class gloom. The bricklayer’s son seethes about economic injustice while sporting an excellent maroon turtleneck. :mrgreen::mrgreen::mrgreen: The atmosphere is thick in a way that sometimes verges on self-parody and sometimes feels appropriate amid the ferocity of the friendship between Elena and Lila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adult intrigues as the children understand them. Tales of adultery and usury roll down to their ears by way of gossip, misheard whispers, and cautionary folklore, and they snowball into thrilling myth. Beneath the show’s heavy coats of operatic varnish and prestige-TV enamel, it demonstrates a humble tenderness.

Image

两个女孩子小时候的居民楼。我觉得跟我从小住的苏联老大哥帮忙建的宿舍楼好像!

刚看了一篇作者访谈,这段话很好的描述了本书。我当初推荐给好朋友时,她也问这书/剧是不是很暴力?我当时一愣。剧/书中的情绪很暴力,但是并不是美国电影那种暴力,因为几乎是不见血的。但是情节很“暴力”人物情绪也是。

I’m comforted by stories that emerge through horror to a turning point, stories in which someone is redeemed as confirmation that peace and happiness are possible, or that one can return to a private or public Eden. But I tried to write a story like that, long ago, and I discovered that I didn’t believe in it. I’m drawn, rather, to images of crisis, to seals that are broken. When shapes lose their contours, we see what most terrifies us, as in Ovid’s “Metamorphoses,” Kafka’s “Metamorphosis,” and Clarice Lispector’s extraordinary “Passion According to G.H.” You don’t go beyond that; you have to take a step back and, to survive, reënter some good fiction. I don’t believe, however, that every fiction we orchestrate is good. I cling to those that are painful, those that arise from a profound crisis of all our illusions. I love unreal things when they show signs of firsthand knowledge of the terror, and hence an awareness that they are unreal, that they will not hold up for long against the collisions. Human beings are extremely violent animals, and the violence they are always ready to use in order to impose their own eternal, salvific life vest, while shattering those of others, is frightening.
https://www.newyorker.com/books/page-tu … a-ferrante

=======2022.7.5==============

很喜欢Lenu和Pietro的演员。他们在佛罗伦萨家里那些鸡毛蒜皮的小口角演的生动又妥帖。比看书时感觉要活泼合理。昨晚看到最后一集好看的让人喘不过来气,Lenu跟Pietro坦白自己跟nino有婚外情,要和Nino去法国。Pietro把她拖到两个小女儿跟前逼她跟女儿解释。Lenu一边试图跟女儿解释自己爱上了别人,一边眼色哀求Pietro。Pietro愤怒又无助最后哭倒在平静的Lenu身边。演的拍的都超级棒。

看到七十年代意大利女性在米兰上街要求拥有对自己身体的所有权,避孕药是违法的需要偷偷摸摸的像地下工作似的开出来,法西斯和红色旅在街头暴力相向。三年前读书时觉得,哇,意大利真落后。如今再看,发现,原来美国还不如意大利呢。

余时英,秦晖,文革

最近历史学家余时英老先生去世,豆瓣上看到好多各种缅怀文章,我一脸问号(从来没听说过这个人)看了一圈,被秦晖的士人风骨这好文感动了一把,就去搜了一下秦晖。然后就看到这个最近上传到油管,2016年秦晖解析文革之谜的视屏:四种叙事与历史真相。简直太好看了,简明扼要,我好像终于开始明白文革是怎么回事,我中学的老校长文革时为什么会被打死,凶手为什么至今招摇过市还可以衣锦还乡。文革中死去的人都是些什么人,我们如今纪念的张志新遇罗克又相似与不同在哪里。党偷换政治概念跟GOP如出一辙啊!再然后就是各种西方共产党人对文革的浪漫幻想是多么的错。。。当然最重要是更多了解了毛是怎么运作的,邓小平和陈云相似不同在哪里,等等等等。。。
我得把秦晖老师被禁的那本“走出帝制”找来读一下。。。
顺手推荐一下2015年这篇纽时关于秦晖被禁这本书的文章,不错。
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51229/cc29qinhui/

在同为历史学研究者的人民大学教授张鸣眼中,今年63岁的秦晖教授是”中国唯一一位能做思想史还能做中国史、能做思想史还能做经济史、能做古代史还能搞现代史的人”。秦晖对中国历史一直以来有一个富于创见的宏观判断:中国历史之重点就是一头一尾的两次转型:第一次是从周代的分封制向秦代的郡县制(亦即作者所说的“帝国制”)转变,第二次则是晚晴以来的帝制向共和、民主、宪政制度之转型,而第二次转型,经历了百余年之久,却仍处于未完成状态,且很难预料究竟何时能够大功告成。中国“走出帝制”之不易,是整本书最为核心的主题,也是其他论题展开的基础。同时,作为读者,我们隐约可以猜测到:可能正是由于作者将周朝灭亡之后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以“秦制”加以概括,暗示了中国至今仍然处于帝制社会,专制仍是中国政治的底色,从而引来了审查者的严重不满的原因之一。

《使女的故事》

豆瓣上推特上力荐《使女的故事》电视连续剧的这几年几乎没有间断过。我一直好奇但是因为没有订Hulu所以一直没去看。年初因为朋友推荐Mare of Easttown订了hulu. 六月份终于开始看《使女的故事》。才发现都拍到第四季了!第一季看得很慢,拖拖拉拉看了快一个月,上周才看到第二季。进入第二季故事摆脱了原著的氛围,一下子好看起来,我昏天黑地从周五就开始欲罢不能,今晚终于看完了第四季。大呼过瘾。看到第二季的时候朋友告诉我Atwood2019年写了续集《证言》。电视剧是2017年出的第一季,这本续集是电视剧拍到第三季才出现。所以第四季里才用到一些《证言》里的内容。

剧里我最喜欢的人物都是书里没有出现或者只有只言片语。但是编剧给了他们灵魂和故事。

Nick

原著里存在的角色。书里完全是从June/Offred角度描述他。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剧里给了他闪回的回忆,扩展了他在当时的角色,从司机升到commander, 让他结婚,甚至给他妻子安排了完整的故事和家人。他和June 爱情故事也因为剧情本身的扩展有了更丰富的情节起伏。

我从第二季开始注意并且喜欢这个角色和演员。八卦的搜索了一下演员才发现Max Minghella是著名导演Anthony Minghella(英伦病人,天才瑞普利和冷山都是他导的)的儿子。更有意思是Max的母亲在香港出生长大混血混的横贯亚欧大陆,外婆就已经是五个民族的混血。Max本人在伦敦出生长大,在哥伦比亚读大学。

Elizabeth Moss很会演戏但是跟男演员很少有屏幕化学,所以她从Mad man开始爱情戏都不好看。但是跟Max难得的火花四射。缠绵戏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S4E9 Moss是这一集的导演,她说在Nick面前June要柔软的多简单的多。这里的对话甚至带点小儿女撒娇的口气。在这个几乎全季残酷冷硬的剧情里面简直太少见了。June: She is stubborn Nick: I’m not surprised. June: How dare you.

剧里他从司机升职到Commander, 第四季结尾跟Commander Lawrence的对话似乎暗示他已经是秘密警察(The Eyes)的头领了?

Nick 抓住 WTF的胳膊要带他走

Lawrence: Would it matter if I object?

Nick: I’m afraid not. The border is controlled by The Eyes.

Lawrence

Commander Lawrence这个角色书里不存在。出现在剧的第二季末尾。开着非常拉风的Tesla。他是这四季里我最感兴趣的角色。也因为他才让第三季如此妙趣横生。

编剧借他周边人物之口描述他为Gilead经济模型的创造人。弄得我很好奇Gilead需要什么样高级的经济模型。大家买东西都靠票。说是军事大国也没见到一个军工厂。在网上搜了半天发现其实就是一个奴隶社会而已,劳动力都是免费,收益率自然就上去了。不知道这有什么高级的。。。所以只能翻个白眼当童话听。当然我的要求也许太高了。可能是受了马丁大叔冰火之歌的影响。看魔戒都在琢磨索伦建了这么一支黑暗大军,补给哪里来的?

但是这个人物塑造的挺有意思的。编剧给他写的很多对话我很喜欢,演员那股酷酷另类老爷子劲头也演的恰到好处。

s3e9 June 刚跟众使女和夫人们参加过一场生育派对回来。

Lawrence: a boy or a girl? Mrs. Lawrence would like to know. 男孩还是女孩?劳伦斯太太想知道。

June: Dead. 死婴。

Lawrence: oh, she doesn’t need to know that. Maybe you can spend some time with her tomorrow. playing cards or… you are good with her… you are good for her 哦,那个太太就不需要知道了。也许明天你可以陪陪她。打打牌什么的。你很会照顾她。。。你很会开导她。

June: You seemed to really care about her. I know you don’t give a shit about the rest of us… but her… you do realize this world you built is destroying her. Just imagine with one phone call, you could have her out. yet… keeping her here, you are not protecting her. you are killing her. 你竟然是真心在乎她。我知道我们这些人在你眼里如粪土。。。可是她。。。你真的在乎。你不会不明白你一手打造的这个世界在摧毁她吧?而你。。。其实只要一个电话,举手之劳,你就可以把她送出去。可你偏不。把她留在你身边。。。你这不是在保护她。你在谋杀她。

Lawrence: [stunned for a long while] …I bet that felt good. 【惊讶的无话可说】。。。我打赌说出这番话你心里爽翻了。

他知道自己的女仆是反抗组织Mayday的一员。他允许这个反抗组织存在的理由有点像Matrix里面的Architect.总要给一个社会留一个出气口。否则压力聚集会把整个社会都炸掉。

刚分到劳伦斯家里时,June向WTF 请教 劳伦斯是个什么样的人,Fred说,他很会审时度势,但是他无法忍受无聊。这句话跟之后劳伦斯太太对June的评价对应起来。”I am so glad you are back! Things are always so much more exciting when you are here!” (你回来真是太好了!只要你在一切都变得这么带劲儿!)其实集权社会都特别的无聊。所有的人都按部就班,所有的事都日复一日走同一个程序。有了劳伦斯这么一个“体制内”不按牌理出牌的这个剧才带劲儿了起来。

希望第五季他的戏份会再多起来。第四季他的戏份少了就不如第三季好看了。

Serena

跟Nick一样,剧把原来非常苍白的一个人物给写活了,给她基列国国母的地位。”把生育能力收为国有Nationalize Fertility“这个主意是她提出来的。Serena和Lawrence是基列国的开国元老。基列国成立之前两人都出过书都是公众人物。建国后两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自食其果。

S3E5 serena本来有意叛逃去夏威夷的。花了很长的镜头记录serena选择自己从小长大的各种照片包起来。然后又原包带回来,强烈隐喻她本来不打算回来了。利用这个机会叛逃去夏威夷吧!但是后来改主意了. 也许是在跟luke对话中认识到在这个正常世界里她对nichole的所有权完全不存在。也许是因此决定要回到gilead然后用gilead的法律把小宝宝夺回来?这次会面她的真诚善良的母性(想要小宝宝有一个更好的生活)被权力的欲望(想要用权力来拥有不属于自己的)给打败了。

S4E9 Serena在加拿大候审的时候Naomi 来看她,表示Serena怀着的孩子属于基列国。完全符合Serena自己设计的国本。生育能力是国有而非私人。跟第三季Serena自己排演的要求加拿大送回婴儿Nicole是一样的。这一集我超级喜欢Commander Putnam跟WTF的对话。WTF问国家是不是在想办法营救他们夫妇。Putnam说,“We will send you our thoughts and prayers. “听的我爆笑!

June

原著写于八十年代。当时大家认为从六十年代开始女权运动已经修成正果。所以June对于成长过程中自己母亲为了闹革命而把自己放在次要位置很不满。剧把June在基列国的转变,变成自己妈妈一样的人物写的生动直白残酷。第四季结尾她跟Emily哭诉“如果我是一个好的母亲就会放过他。”最终她只能放弃做一个好母亲而成为跟她母亲一样的人。我很喜欢S3E10里面在医院为她缝手伤包扎的医生和她的对话。

June: My mother was a doctor… Holly Maddox 我妈妈也是个医生。。。Holly Maddox.

Doctor Yates: [chuckles] Well… Now i know why you took a swipe at Mrs. Waterford. Dr. Maddox. [shook his head while smiling] Dr. Maddox. She was scary. 怪不得。。。所以你做的出向WTF夫人挥刀的事来。【摇头苦笑】Maddox医生。她很吓人的!

June: Yes. She is. was. I actually don’t know. You should know i was actually going to kill Serena. And her (OfMatthew who was pregnant, in a coma, on life support so they could harvest the baby). And you, too. 对。她确实是。她曾经是?我也不知道她是不是还活着。你知道吗我本来要杀了Serena, 还有她(床上人事不省的使女),还有你。

Dr. Yates: I warned them. I said, “you can’t leave that girl in here, praying, for months on end” The brain atrophies in isolation and breeds despair. How long have you had suicidal thoughts? 【叹气】我警告过他们,我说你们不能把这女孩子关在这里,一关几个月。大脑在隔离状态下会萎缩,人会绝望而疯掉。你什么时候开始有自杀倾向的?

June: [confused] Homicidal. 【摇头】是他杀。

Dr. Yates: Doing any of the things that you said would put you on the wall. and you know it. So… how long?你很清楚只要做了你说的任何一件事都会把自己挂墙上。。。多久了?

June: I don’t know. probably when i realized i won’t see any of my daughters again. 我想不起来了。可能自从我知道再也见不到我的女儿们了的时候。。。

….

Dr. Yates: I honor the handmaid’s life by saving her child. How would you honor your daughters? 我以拯救使女的孩子来维护使女生命的尊严。你准备如何维护你女儿的尊严呢?

庞贝城最后的晚餐

加州六月中重新开放,因为疫情而关闭的各种公共设施都逐渐开了门。独立日长周末带妈妈一起去旧金山北端的荣耀宫Legion of Honor看了来自英国的《庞贝城最后的晚餐》这个展。展览的副标题是“从餐桌到坟墓”。非常好看。好看到我在长周末最后一天自己跑去又看了一遍。

Last Supper In Pompeii

虽然标题里是“晚餐”,关于餐桌上的内容倒是很少。更多的是关于酒,关于食材,关于器皿。

左上角起顺时针:1)庞贝的政客给选民发面包;2)两个准备“食材“的罐子–左边陶罐用来养小老鼠,喂橡栗和栗子然后盖上盖子黑漆漆让小老鼠以为是冬天准备冬眠长膘;右边金属罐用来让蜗牛被做成菜之前清干净肠胃里的食物;3)吃无花果的小兔子,吃完无花果就会被吃掉;4)吃石榴的公鸡,命运同上面的兔子5)碳化了的无花果,中间劈开抹上蜂蜜跟另一个同样剥开的无花果合并成为一个大花生的样子再吃6)很有名的装鱼酱的瓶子,鱼酱是庞贝特产。

前年在日本台湾大陆看到的大批中国青铜器,各种鼎尊罍壶鬲甗簠斝觚。庞贝的青铜器要家常小巧的多。倒洗手水的小盆,蜗牛型的油灯,渔夫造型的喷泉口,烧水壶,小餐桌,食物模型,热水器。。。

平常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古代青铜像大多是这个样子的,眼睛是个空洞。

庞贝的火山灰保存下来的青铜像眼睛还在。大都会博物馆网站有个讲解古代雕像眼睛构造的页面:眼白是大理石,眼球是石英,瞳孔是黑曜石。

整个展览最让我流连忘返惊艳不止的是第一个展厅里三副巨大的花园壁画。茂盛的植物花鸟。细节逼真色彩鲜艳层次分明。橄榄树,月桂树,草莓,夹竹桃,棕榈,玫瑰,雏菊,石竹,万寿菊。

花园房间的壁画 罗马,庞贝城,金​​手镯之家,32号房间,公元 1 世纪下半叶 金手镯之家是庞贝城西部边缘的一座富丽堂皇的住宅,共有三层楼,依城墙而建。最底层是花园和两个粉刷精美的房间:一个夏季餐厅和一个小型接待大厅。两者的一侧都通向带有喷泉和游泳池的郁郁葱葱的花园,而露台之外则是全景海景, 小房间的北墙和南墙(在这里可以看到,左右)涂有类似的花园雕像方案,设置在青翠的景观中 与鸟类和植物群。一个扇形大理石喷泉的两侧是两个大理石 Herms,每个 Herms 都拿着一个装饰面板(pinax),上面有一个斜倚的女性浮雕。左边的女性赫姆拿着一张借给巴克斯神的情人阿里阿德涅的照片。男神,有着色狼狂野的脸庞,手举着巴克斯的追随者之一的 maenad 面板,上面挂着一对展示的戏剧面具。园景壁画中间(左侧)饰有一对大理石圆形浮雕(oscilla)。这个房间里有一张小沙发(kline)的证据表明,它和相邻的餐厅一样,也可能被用于餐厅。

2013年大英博物馆曾经布展“庞贝城的生与死”,这三幅壁画所在的32号房间被重现于展厅。东墙有个小窗口。

“庞贝城最后的晚餐“展览目录里显示展览原来还包括更多的壁画没有运到旧金山。比如这三幅隔壁房间31号房间南墙的壁画。

31号的东墙装饰着玻璃马赛克,中间的方形开口后面是几节石阶,一个小瀑布顺阶而下,落入东墙下端一个小水池。

VI.17.42 Pompeii. Summer triclinium 31, original nymphaeum mosaic pattern reconstructed in exhibition apse. Now in Naples Archaeological Museum.  Inventory numbers 40689A-G. See Conticello, B., Ed, 1990. Rediscovering Pompeii. Rome: L’Erma di Bretschneider. (194, p. 275-280).
VI.17.42 Pompeii. April 2019, on display in Antiquarium.
Summer triclinium 31, detail of original nymphaeum mosaic pattern reconstructed in exhibition apse. 
Photo courtesy of Rick Bauer.

31号房间西侧有个大水池,挖掘出28个出水口。

壁画里有喷泉,壁画后面有喷泉,壁画外面有喷泉。

研究古罗马花园的时候,找到小普林尼描述的他自己的花园

上端是一个半圆形的白色大理石长凳,上面覆盖着藤蔓,藤蔓盘绕在四根 Carystian 大理石小柱子上。水从长凳下面通过几根小管子涌出,好像被坐在上面的人的重量压出来一样,落入下面的石水箱,从那里被引入一个抛光的大理石盆中,巧妙地设计保证水流宝满而不溢出。当我在这里吃晚饭时,盘子和较大的盘子放在边缘,而较小的盘子则以小船和水禽的形式在水中游来游去。对面是一个不断排空和注水的喷泉,因为它从高处喷出的水再次落入其中,循环往复。 长凳前面是一个大理石房间,门开处是草坪;房间有两层窗户,视线可以向上或向下延伸到其他翠绿的空间,……在不同的地方设置了几个大理石座椅,当一个人走累了后,可以坐下来休息。每个座位旁边都有一个小喷泉;小溪流贯穿整个赛马场型状的花园,静水深流。

我无法不联想到阿尔罕布拉宫的摩尔人花园。

闪光的日子

这个暖冬湾区天气特别的好。整个圣诞新年假期几乎天天都阳光灿烂天瓦蓝瓦蓝的。很多闪光的日子。羊外婆来跟我们一起过节,有的日子旧地重游,有的日子去了一些她以前没去过的街区或者新建的公园。旧雨新知都照顾到了。羊外婆觉得旧金山变化很大。我也觉得好像这里真的慢慢的有一点大城市的味道了。跟纽约啊罗马啊上海啊东京啊这种国际大城市没法比,但是也不再是我刚毕业时候的小渔村了。

看画展,看胡桃夹子,还看了光演出就近六个小时分上下两场共四幕的“哈利波特和被诅咒的孩子”话剧

这个假期还给小朋友读完了厄休拉奶奶的经典魔幻“地海”系列第一本“A Wizard of Earthsea” (地海巫师)。这个系列我15年休病假时读过。当时读的很不耐烦,觉得不错但没有特别的喜欢。这次因为慢慢的每天给小朋友读一章,才细品出来说不尽的各种好。尤其是厄休拉的文字,简直妙不可言。于是小朋友睡了以后我一口气又读完了这个系列的第二本,当年最喜欢的“地海古墓”;并且开始读第三本“地海彼岸”。她笔下魔法学校里那个有喷泉的院子,让我想起安达鲁西亚和阿尔汗布拉宫里面那个我疯狂痴迷过的喷泉院子。

被厄休拉奶奶的一个词组击中:“… the leaf-spotted sunlight” 来回看了好几遍,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隔着时空被一个陌生人看透了心思一般。居然有人跟我一样痴迷于这种从树叶缝隙洒下来的光影,一直苦于找不到贴切的中文来形容,却被这么简洁的用英文表达了出来。“the leaf-spotted sunlight”. 想不出更贴切词语,无论中英。再去谷歌查,发现就是在英文里,也只有厄休拉用过,而且只在“地海彼岸”这本书里的这一次。神奇。

旧金山Legion of Honor美术馆的Tissot 展,我一直想去,终于在年末假期找出时间带妈妈一起看了。看过后对画本身感觉麻麻。觉得整体看去很塑料的感觉。形式精于内容。反而是在中东的那些画更加真情实感,但是我对圣经所知太少,无法共鸣。但是他画中频频出现的这种漂亮树叶吸引了我和妈妈的注意力。

拿出手机一查,居然就是大名鼎鼎出现在很多唱巴黎纽约的爵士乐歌词和描写美国南方的小说里面的栗子树Chestnut Tree. 再然后就发现在旧金山街头巷尾甚至家住的小区和公司办公楼周围到处都是这种树!

所以也许多年后想起这个冬天,会想起第一次认识漂亮的栗子树和第一次偶遇一个完美的词。

汉密尔顿(Hamilton) – 美国的建国大业

曾经非常迷音乐剧。歌剧魅影,悲惨世界两出我大概看过三到四遍,旧金山,纽约,伦敦等不同地点不同版本。几乎每首歌都熟悉,从旋律到歌词。其他看过也喜欢的还有西贡小姐,猫,Mamma Mia!, 吉屋出租(在多伦多跟桂他们看过,后来还在北京北展又看了一次),狮子王,雾都孤儿/奥利弗。巴黎圣母院我只听过法版的原声带,没看过剧。小人出生后好几年各种演出都不看了。13年年底假期时桂提议去看很红的摩门经(Book of Mormon)。米粥主动答应在家带小人,我于是得以成行。结果大失所望。我一点都不喜欢,不知道这么无聊的剧为什么会得那么多的奖。当时想是不是自己的口味跟不上时代了?我对音乐剧,尤其是走红剧的兴致大减。

过去两三年汉密尔顿红遍世界。两次巡回来到旧金山票都是瞬间卖完,只有价钱翻几倍的黄牛票。我看过几次价钱,还是算了。小人学校里从家长到小朋友都很热衷,好几次开生日趴都是汉密尔顿的主题。出去露营,放的音乐里也有不少汉密尔顿剧中的嘻哈名曲。小人对饶舌Rap很喜欢。而且对各种戏剧都特别钟情。从京剧到四川变脸,从胡桃夹子芭蕾到公园里业余剧团的小话剧都看的津津有味。所以今年秋天听到汉密尔顿第三次来旧金山,热度终于减到正常水平,官网上就可以买到价钱可以接受的票的时候。我就给全家都定了票。

我试过网上听原生碟,但是听了几首就放下了。给妈妈用豆瓣上的剧评事先科普了一下美国历史和汉密尔顿的平生。大家基本都是对歌词并不了解的水平就去了。

昨晚看完,大爱!从舞美,灯光,演员的漂亮身材,唱功,歌词,剧情都是一流。回来后就开始一首一首的研究歌词。把Amazon Prime上的全场录音都听了一遍。小人也兴致勃勃和我一起听。最最喜欢的大概就是英皇King George那三首了。幽默,深刻而且恰到好处。华盛顿的“One Last Time”, Eliza的”Burn”, Burr的“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 Hamilton的”My Shot” 都好得不得了,节奏,歌词,唱功。简直完美。

看宫崎的中国史,非常震撼于王安石的天才,他在宋朝的变法覆盖率之广–教育,征兵,税收,政府结构,福利,农业,水利,等等–各个改革的内容之聪明前卫,惊人。跟高人同学聊,她说王安石根本就是穿越回去的。

然后昨晚看Hamilton看到结尾,听到Jefferson这句话,大笑之余就感觉,Hamilton这天才也是跟王安石一拨儿穿越的吧?

“[JEFFERSON]
I’ll give him this: his financial system is a
Work of genius. I couldn’t undo it if I tried
And I tried”

虽然汉密尔顿一辈子都不肯错过自己的机会(I won’t throw away my shot! 我不会放空枪),但是关系生死的两枪,自己儿子的决斗和自己最后和Burr的决斗,他都自己选择,而且劝告自己儿子选择了放空。太有深意了。

汉密尔顿是个天才。

《汉密尔顿》的作者Lin-Manuel Miranda也是。

写给宋朝的花痴文(1)-茶,音律与度量衡,印刷和书的装订

好像在宋朝的外围转了好久。从矫情的角度我可以说因为宋是盛名远扬的女神,于是踌躇不前。宁肯远远的遥望。也许怕期望太高不敢走近,怕走近了神龛塌陷,怕失望。而事实只是因为宋朝周边的边角料都太有趣,刚要走上进门的大路,却又被路边某个闪闪发光的景点吸引过去。

对宋的了解,最近的行路与读书帮助我构建出一点绚烂的拼图,各个美丽拼图来自不同的旅行和书籍。最早是年初的台北东京行。被定窑的白瓷汝窑的青瓷和宋画的写实与精美迷住。

然后是书。

日本这套讲谈社的宋史《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跟传统中国式史书关注战争和政治斗争不同,完全以文化技术为主题。了解到文人画,茶道抹茶禅宗,这些成为如今日本文化符号的物品都是宋朝传入。

常言道:“唐诗是酒,宋诗为茶。”

 

茶,才是由宋代开始的近世文化的象征性饮品。当然喝茶的习惯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存在。中国人在很早的时代就知道西南山区原产的茶叶可以浸泡饮用。六朝时代,生活在宫廷的人不光饮酒,也开始饮茶。只不过那时茶还完全不能算士大夫的精神象征。茶作为一种文化成立,是唐代后期陆羽的那本著名的《茶经》前后的事情。到了十一世纪,不仅宋人爱喝,北方异民族王朝也开始饮用,北部与辽以及西夏的国境贸易被称作茶马贸易,茶成了宋朝的一个重要的出口商品。俗话说“唐团茶、宋末(抹)茶、明煎茶”,

 

唐代人是把茶叶蒸过后制成紧压茶(砖茶),然后用刀削下加适量开水浸泡饮用;宋代人把砖茶打成粉末加开水做成茶汤饮用;明代人把茶叶直接用开水浸泡饮用。现代日本人日常喝茶是明代的喝法,而茶道的做法却是宋代末茶的饮用方法。荣西将茶作为健康饮品,在宋朝亲身体验,传回故国的,就是这个末茶的饮用法,也就是所谓“点茶”。这里的“点”是动词沏的意思。“吃茶”一说当时已经有了,“吃茶去”一语常见于禅宗语录。

 

荣西品味过的浙江寺庙的茶,是把少许粉末茶放在茶盅里加开水搅拌而成的饮品.

 

日宋贸易兴隆,南宋有许多文物传到日本。宋朝沿海的贸易港为第九章将要详细介绍的明州(今宁波),因此被日本的寺院收藏并保存至今的宋朝绘画多为明州制作。主要的当然是表现他们信仰的如来、菩萨、罗汉、僧侣等佛教绘画。在中国本土,后来因为宋代繁荣的佛教寺院要么渐渐败落,要么在战乱中被破坏、烧失,其结果,在日本反而保存了大量宋代绘画。于是这般,日本人便在茶室挂上中国传来的绘画,然后跪坐画前,品鉴在宋瓷茶碗中做的抹茶。这种清静孤寂(WABISABI)的光景,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完全是充满传统“日本情趣”的光景。可是,其源流,却是承袭唐宋变革的中国东南沿海的地方文化。

除此之外,印象最深还有两点。

一是度量衡的变量,二是宋版印刷术的意义。

从小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这个断语,我就从字面上以为中国自古各种度量衡单位从秦始皇开始就统一了。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统一的只是各种度量单位的转换公式,比方一尺等于十寸这样。而每个度量单位的绝对大小都不一样。换一次朝代就换一次长短轻重!这是有多晕啊!所以上网搜索度量衡会搜到各种各样试图科普各朝各代度量衡换算表的文章。比如这个

那么每朝每代又是依据什么来定自己的计量单位呢?答案让我大跌眼镜,因为居然是“音律”。

度量衡标准,中国自古都是用音响物理学决定的。比如“寸”这个长度单位,被规定为一种称作黄钟的能发出绝对音的笛(称作律管)的九分之一的长度。而绝对音的高程,(有各种决定方法,这里介绍最一般的)是由管里能装多少黍粒决定的。黍粒的总体积决定标准管的容积,该容积的管中震动的空气的波长,变成音波传到外边。中国人认为这个音,才是用反映自然界秩序的方法决定的最正确的音调。所以这个管的长度就是尺度单位的标准。如果觉得难懂,那么想一想我们现在使用的米公制就可以明白。现在米的长度是用铯原子的波长严密决定的。但是二百年前法国发明米公制的时候,其基准却是地球的大小。按地球圆周制作米标准原器,然后按这个基准规定了重量单位和容积单位。中国制定长度时的基准不是地球的大小,而是音的高低。

上网又去查,发现更详细的说明

历代黄钟律音高标准,正律器,生律法,律制及其运用等内容的“律学”是中国乐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律在古代不但与历法,十二个月及十二个时辰有关,还和“度量衡”有关。古时候改朝换代,一般都要制定一个新的黄钟音高。音高选好后,便用竹子做一个标准的黄钟律管。律管为九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这个朝代的长度单位就定下来了;把黄钟律管里装上小米,把小米倒出来,就是十二铢重,“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有了重量单位;把黄钟律管中的小米定为一侖,十侖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就有了容器单位。所以说”黄钟为万事根本“。

中国乐理的十个基本概念

让我想到最近看到的这个可视化傅里叶变换。虽然不如傅里叶变换这么现代,但是老祖宗试图总结出适用于万物的通用理论的执着还是很让人佩服的。

关于印刷术。书里解释了对西方意义深远的活字印刷对中国古代影响没有那么大,主要因为中文不是拼音式文字。更多采用的是木板印刷,一本书刻一套木板,反复用。但是宋代的装订术变革对文学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意义。

虽然科举制度本身是隋代开始的,但是宋代的重要性被世人重视的理由是,这个考试竞赛的参赛选手扩大到了社会各阶层。隋唐时代科举给中下阶层的贵族子弟提供了登龙门的机会,而宋代任何一个祖宗八代与官界无缘的人物,都有可能一举成名,进入中央官界,成为高级官僚。而使这成为可能的,是作为知识传播媒体的书籍的流通,换句话说就是印刷技术的普及。在版木上浮刻左右反转的文字,然后涂上黑墨,在上边铺上纸,把文字转印到纸上,这种技术其实在唐代已经确立。敦煌出土的佛典和历书等,都能看出是用这种技术制作的。

 

仔细想想,这种印刷技术与印章其实没有什么两样。两者的区别只有是给放在平面上的纸盖上刻有文字的东西(“印”),还是把刻有文字的东西面朝上,然后从上边铺纸往纸上刷字(“刷”)。但是,就是这么个小小的区别,却改变了书籍的形状,并给读书行为带来了决定性的质的变化。

 

在纸发明以前,中国人文字记录用的是把竹子或木条的表面削平一条一行写字的“简”、“册”,和有一定宽幅和相当长度的绢,也就是“帛”。所以正如本套丛书第三卷《始皇帝的遗产》所强调的,从汉代以前的墓葬发掘出土的陪葬品中,其内容改写了以往的历史记述而备受注目的出土资料,被称作“竹简”、“木简”、“帛书”。记录材料的这种形态,在纸张开始用后也没有变化。书籍用相当长度的“卷”为单位保管。所以阅读某部作品时,各卷的开头部分马上就能看到,可是如果要看中间的某个部分,必须把“卷”整个打开。要把卷书(称作“卷子本”)全部打开,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空间。要查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就得把几种书卷同时打开,这是很困难的。这样说还不如说这种研究方法本身可能就不会存在。书籍不应该随时打开参照,而应该把内容全部记忆在脑子里。

 

但是用印刷技术制作书籍,却改变了书籍的样式。用木版印刷时,印刷好的纸张以木版的横幅为标准叠放在一起,这时产生了表示木版横幅的“页”的概念。当初估计是把“页”粘连成长卷,后来发明了按“页”折叠的方法(折本)。因为这样容易阅读。传真机发明当初,读者大概都有过收到印在卷纸上内容很长的传真时,按每页的折叠线正反折交互折叠的体验吧?就是那种感觉。。。。但是,这种方式对于有厚度的书是不合适的,打开书要版面的两倍面积的地方。

 

由此又发明了把页的中心用线装订、重叠起来的向外折的页打开看这种形态。页面打开的时候像蝴蝶的形状,所以也称作蝴蝶装。宋代的书籍主要都是这种装订形式。因此,页的中心因为要装订,所以不但不印内容,反倒是为了装订线断了的时候能按书籍的原顺序重新装订,印上书名、卷、页码等。与此相反,以页的中心向外折,把纸头装订,也就是现在的线装书普遍采用的方法的普及,还在更后的时代。现存宋版图书这样装订的,都是后世重新装订的结果。

这种装订为读书行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首先,哪怕是一本再厚的书,即使书的中间,也不用全部打开,随时都可打开必要的部分参照。夹上书签就更方便了,马上就能打开想要看的地方。模模糊糊记忆的东西,马上就能找到原书的出处进行确认。而且,只要有与版木一样大小的地方,就可以打开一本书看。同时打开很多书,互相比较也成为可能。“甲书是这样写的,乙书同样的事情却是这样写的”——这是兴起对于一字一句的校订作业,或者对于有关某个事件记载的考证学风的技术前提。即就是没有超人的记忆能力的一般人,也能参加到这种工作里去了。比如岳飞孙子岳珂的《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就是校订当时流传的各种经书版本后,把其中的异同罗列而成的。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恍然大悟。最近自己在电子书和纸书间挣扎。对电子书最主要的抱怨就是翻页之困难。一气读完一本书确实是在电子书上更便捷,但是每当我想翻回去看前面某页的内容,或者想拿两本书做比较的时候,电子书就变得特别不方便。所以技术创新的结果就是我们又回到只有简册帛的古人日子里去了呀!

另,如果上面引用的长篇累牍关于宋代蝴蝶装的引文你居然看进去了,再推荐一篇跟这个蝴蝶装有关的推理小说《碧沚园》

2019夏 – 日本寺庙庭院和城市

这次的行程从东京到京都,再从北京经西安到敦煌,很像在历史的经纬上面穿梭。京都到西安到敦煌是唐汉交织的故事。北京和西安则是两个明清古城的镜像。

到达京都那晚下大雨。在京都的和式家庭旅店榻榻米上摊开客店主人给的京都地图,看着城周围星星点点的寺庙。想起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句子。跟旧历新年刚刚来访过京都的高人同学在微信上聊天。她说,京都本来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我们现在唯一有据可依的标本了。我急切的跟她要攻略。她给我一份非常专业的清单。我才意识到带着娃的我们是不可能做这种潇洒的一天至少十个庙的计划。于是决定随性而为,量力而行。

最后一合算居然也去了不少地方,自拍肩膀。

  • 周六 下午抵达京都。参观锦市场
  • 周日 岚山,天龙寺(紫阳花园,竹林),爬小仓山,常寂光寺,动漫博物馆,二条城,只园小路
  • 周一 金阁寺,龙安寺(枯山水,荷塘),退藏院(阴阳枯山水,花园),妙心寺寺庙群,西本愿寺,建仁寺,
  • 周二 奈良,奈良公园喂鹿,东大寺大佛,兴福寺,奈良町到桥本町
  • 周三 清水寺,爬岚山喂猴子,二尊院(敲钟),东本愿寺

东山银阁寺那边完全没去。岚山因为巧合去了两次,这次京都行我个人还是最喜欢岚山。

岚山

好朋友十年前来京都玩,她最喜欢的就是岚山。说那种大山大河的野外氛围不是她事先想象的京都。但是又很和谐很美。我当时听她描述的岚山,想起来的是绍兴郊外的兰亭。当时自己也震惊于兰亭的野趣。这次终于来了京都。第一天的行程自然选择了岚山。跟小朋友做广告时用竹林做主打。大熊猫喜欢的竹林哦!小人想了一下同意并做了一个交易,“先去看妈妈喜欢的竹林,然后去我喜欢的动漫博物馆。”

我们住在东本愿寺边上,靠近鸟丸六条。在谷歌地图上看到去岚山有好几条公交线。从住处到市中心的四条后,最快的是区间火车但是要换车,大约半小时。直达的公交车走得比较久,四十五分钟。犹犹豫豫没拿定主意走哪条线的时候,就决定在鸟丸四条下车后先看到哪条线的车站就走哪条线。结果走进了区间火车站。火车一来很惊艳,非常老式的古董火车,座椅都是深绿或者玫瑰红的丝绒。到了换车的车站,见到站台对面就有辆停靠的车,迷迷糊糊看到对面站台上面一个指示牌一串字,没都读完,只看到岚山二字就自以为是的上车了。居然是一号车厢,小人直接坐到司机后面的座位,我忙着拍照。非常老式的火车居然依然运行良好。驾驶台上都是手动按钮和开关,司机带着白手套。当天是周日,看到有小朋友跟着父母背着书包上车。我就跟小朋友说,你看日本小朋友周日还要去上课呢!偶尔会看到新干线的车在旁边轨道嗖的一下冲过去。

走了很久才觉得不对,地图上明明说是两站地就到了。怎么还没有看到岚山站。拿出手机,打开谷歌地图才发现做错了车,这是开往大阪的而且走了一半了!赶紧下车,回到当初需要换车的叫“桂”的站,这次才看清楚指示牌上的字,“去岚山走 x 号站台“,然后一个箭头指向楼梯。“忘了x 是三号还是五号。【囧】

本来以为会赶个早,这么乌龙一场到了岚山已经日上三竿游人如织了。渡月桥,竹林,天龙寺,和服森林等都因为大批的游人闷热的天气而变成例行打卡,完全无感。

接下来离开人群,岚山行变得清幽可爱了起来。。。爬小仓山,俯视京都全城。下了小仓山,我们坐在常寂光寺山门前的石阶上休息,正在搜肠刮肚想个什么缘由引诱小人进去。这时从树丛里缓缓走出一只黑猫,慢悠悠进了庙。小人尾随而入,不需要我说任何话。黑猫一径跳上买票亭的窗口。常寂光寺门口告示说地涌金莲正在盛开,我从没听过这种植物,跟着指示牌去看,原来是叶子像芭蕉一种植物,开大型金黄色花朵(下图上排正中)。高人同学给常寂光寺做的备注是“青苔”(下图右下)。

从岚山回城里去看动漫博物馆,我们坐了直达的公车,四十多分钟的路,小人在车上睡了一觉。到了城里开始下小雨。

在京都最后一天我们又来了岚山。看了二尊院。这里有幽静美丽的枫树夹道的入口石梯,两边树林下面青苔铺地。小人最喜欢的是这里有个巨大的青铜钟允许游人撞。我喜欢它的小庭院。坐在屋外平台上看一片葱绿的树林,林前小小一片枯山水。寂静一片却能间或听到很特别的一声“哒”,仔细寻去,看到树林里有一个长长的竹筒接滴落的泉水。接满之后竹筒“哒”的翻倒。

二条城

对日本的古代历史一无所知。下午小朋友看完动漫博物馆后,发现十分钟步行就可以到达的二条城还有四十分钟才闭馆。所以我们可以看半个小时。跟小人商量我们去看看武士道大将军的家好不好。小人应允。

二之丸御殿里面金碧辉煌的壁画看完,走在松树和山石落错的花园,依然能够感觉到二条城无处不在的杀气腾腾,这种园子得配上几只威风凛凛的老虎狮子才对头。

二之丸御殿里面还看到“大政奉还”的娟人布景。当时也只是看个热闹。回来仔细读了前因后果才知道“大政奉还”是日本现代史上多么不可思议多么重要的一个事件。1867年十一月,德川庆喜和平的把政权交还给天皇,结束了德川幕府260多年的统治,也结束了从1192年开始的幕府掌权的状况。这之前,每一次幕府权利更迭都是一场血战:血洗安土城,血洗高松城,血洗若松城,血洗大坂城,等。但是德川庆喜这个德川家第15代将军做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决定,和平交权,无血开城。为明治维新的开始免去了面对内战的磨难。给现代日本奠定了一个不可能更好的基础。据说他交出大权之后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做好了天皇赐死,自己切腹的准备。因为历代幕府权力更迭后,前任将军只有死路一条。但是天皇没有。讨幕一方也没有。这跟中国的戊戌变法是多么的不同。

更中国皇城的气派相比,二条城内这个大广间里的交接仪式也几乎算得上是朴素。将军和众人的分别不过是浅浅一个台阶比众人略高。

二条城内据说每年二三月份各色梅花,还有一个梅林可看。

金阁寺,龙安寺

老老实实去金阁寺和龙安寺的枯山水打游客卡。从住处去金阁寺有公车直达,从金阁寺到龙安寺也要再坐几站公车。

也许是事先尽量压低自己的预期,二者都比我预料的要好。金阁寺人山人海,但是就如旅游书上所说,人再多也不妨碍大家观赏金阁寺。金光闪闪的阁楼倒映在平静如镜的水面。从十四世纪建成时就是这样,虽然1950年因意外被烧掉重建,但是大家都会相信日本工匠是把它照原样复制的。让人有永恒不是不可能的错觉。之后看了敦煌壁画里面的净土像才知道这景致是按照佛教里面的净土(天堂)设计的。

龙安寺人比我想象的要少。坐在石庭台阶上安安静静看这几块石头和沙地上整齐的波纹,懂不懂是不重要的,那份心静的感觉很自然很安逸。石庭院墙外面有两棵樱花树,花冠伸到墙内来。春天一定很美。后来出了园子,看到樱花树的树枝下面有木棍支撑。看来为了保证这两棵樱花树能长久伸进枯山水的庭院也不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事情。

京都的城市规划,寺庙的建筑甚至庭园也许是继承模仿中国大唐。枯山水却是日本本土的发明创造。

最让我惊艳的是龙安寺的莲花池。各种景色变换,郁郁葱葱的树木伸展着绿色篷帐,倒影在水中,和蓝天白云做一个光影游戏。远处有山林,水边有鸟有白鹭,水中石头上有乌龟,水中有鱼。

妙心寺寺庙群,退藏院

从龙安寺出来,看到高人同学推荐过的妙心寺寺院群就在附近,决定去看一眼。拿谷歌地图画出步行路线,慢慢晃了过去。

寺院群占地面积极大。

小人内急,却没看到洗手间,碰到一个在收拾花园的老阿姨同情小人,一径带他进了寺庙里一个幼儿园,借用他们的洗手间。幼儿园门口有很多可爱的石雕地藏菩萨,像动画里面的一休,脑袋圆圆的。让我们吓了一跳的是幼儿园门口就有一大片墓地。看来日本人民不避讳这个。回到东京看到同样的布置。东京塔边上的增上寺里面有德川家族的墓园,旁边又是一个幼儿园。德川家墓园外面有上千个排着队的地藏菩萨,戴着红色围嘴或者红色的线帽。说明牌上解释地藏菩萨保佑所有的孩子,无论生死。而且它们怕冷,所以大家会给他们戴线帽和围嘴保暖。

可爱的地藏菩萨

幼儿园门口的墓碑

天龙寺外面又见到它们

二尊院里的六道地藏菩萨,分别守卫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修罗道,人道,和天道

东京增上寺里面的地藏菩萨

妙心寺寺庙群里面看了一个退藏寺。院子里有阴阳枯山水。取名阴阳因为一边向阳一边背阴。然后一路听到水声却看不到水面或者水流。直到走到尽头才山回路转,看到花园全景。水中水边种有鸢尾,栀子,睡莲,紫阳,杜鹃。最妙的是一个人都没有。我们一家三口在紫藤架下休息看风景,足足享受了这个私密空间差不多半个小时才又远远听到其他游客的话语声。。。

东西本愿寺

这两座比邻而居的大寺院是活的寺院。在大殿远远听到很好听的唱经,我以为是殿里的僧人。结果一看是香客。听他唱经的时候听到殿外不规律的咚咚咚敲击声,我还以为外面在施工。走到连接两殿的过桥上才看到是四个年轻人(带发修行的僧人?)穿着统一的和服在用木榔头敲一口木钟(木鱼?)。在二尊院看到三个西服革履的大叔脱鞋入殿,虔诚的唱完又走了。

东本愿寺与西本愿寺布局一模一样,只比西本愿寺少了两棵古老的银杏树。西本愿寺著名的唐门跟二条城的唐门一样在维修,所以没看到。

奈良东大寺,兴福寺

在奈良第一次注意到大庙房顶上面金光耀眼的两个角。我还想,这是唐代特色吗?在京都的寺庙都没见到过。

东大寺和兴福寺的金堂

在西安陕博的房顶上也看到同样的设计。

然后在豆瓣上看到详细介绍,原来叫鸱(chi1)尾。从汉代就开始出现。本来是模仿鸱鸟的尾部。汉代陶楼和敦煌壁画上频频出现。后来慢慢缩短圆润变得像鱼尾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朱一点头(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23015108/

 

鸱尾为用于古代建筑正脊两端的建筑构件。屋脊的两端本是建筑物屋面较为薄弱的地方,为避免漏雨或损坏,所以多用瓦叠层垒加固,另外,为使屋顶具有轻许上扬之势,从而减少建筑物整体给人的沉重和压抑之感,建筑物屋顶正脊两端和垂脊末端之下有所加高,这在大量东汉时期的画像石、砖、陶楼明器,以及一些汉代石阙上表现的是相当清晰的。

 

  然而,实在无法确定这种压角加高的瓦件就是鸱尾的起源,鸱尾的功用,应该还是在汉代崇尚仙灵观念的影响下,用艺术的手法取其寓意,以其为灭火之祥瑞,与汉代在殿堂的屋脊上装饰朱雀(凤鸟)以为吉祥相类似。

 

唐太宗昭陵出土的鸱尾

南京出土三国东吴时期魂瓶之建筑物上鸱尾形象

山西九原岗北朝晚期壁画墓中的鸱尾(上),甘肃敦煌西魏大统纪年285窟中鸱尾图像

甘肃敦煌莫高窟220窟初唐壁画之建筑上鸱尾形象

 

国博看到的后来更像鸱吻这种龙头鱼身善吞火的怪兽了。貌似是西夏时代。

日本的建筑

到了奈良,看到东大寺斑驳的南大门,米粥同学才叹了口气说,这才像老建筑的样子。他觉得京都的所有寺庙看上去都太新了。和想象中的古都不一样。

然后我就看到了这篇朱一点头这篇《东瀛建筑篇》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朱一点头(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196560384/

 

日本湿热多雨,适合高大林木生长,如桧、杉、榉等,这些树木都是优良的木质建材原料,相比中国,木构建筑的资源更为丰富,不过因为深埋于地下,受潮湿的侵袭,木柱极容易腐朽,日本建筑也就形成了一种“定期更新”的制度,如神社的正殿,一般二十年就要更新重建。

 

日本人认为“物”是无法永久保存的,加之后来传入的佛教 “无常”观,所以对于古建筑,往往只求精神的展现,注重建筑的形式,而并不强求原封不动的保存,日本的木构古建筑遗存极多,然而古代木构几乎都经过重修,这也是日本木构建筑的一种特性,是天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结合之产物。

 

高人同学这次送给小朋友一只榉木封锁,是用中国古建筑榫卯的原理做的猜谜玩具。我先学会了拆又学会了装。玩的比小人还开心。一颗钉子都没有,却很结实。玩了这个我才明白古中国建筑都是很容易拆开再装回去的。所以如果有一根斗拱被蛀了或者烂了,都可以拆开换一根新的进去再完璧归赵。不用全部换新。所以京都那些老建筑只是被日本匠人精心维护了这些年,并不是新的,只是按照当初设计师的初衷被悉心维护到如今而已。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朱一点头(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196560384/

 

日本又因为地理纬度的关系,夏季日照射角高,因此把建筑物的檐口再作加深,就可以遮挡直射的太阳,又因多雨,为保护木质建材不被雨水侵淋损害,就要出檐深远,日本人有席地而坐的习惯,建筑就产生了空铺地板,有了深檐,屋内的地板就能延伸到屋外,屋舍周围也就一段檐廊平台,即使是雨日,也大可席坐在平台之上,在室内看来,这个平台有如室外空间,而站在室外庭院里看平台又是建筑的一部分,这是种过渡结构,也是日本建筑的一大特色。

南禅院

 

二尊院,龙安寺的枯山水都是这样的布局。我喜欢这两处的原因其实就是这种坐在檐下平台看园子的方式。所以这次没看到的南禅院估计我也会喜欢。

日本的城市

跟东京这个大都市相比,京都是个小巧的花园城市。与中国的苏杭不同,这里的庭园似乎都附属于寺庙。在东京浅草,关门的店面拉下来的折叠铁门上画的都是浮世绘。而在京都,店铺打烊铁门上画的都是中国水墨,一副浮世绘都看不到。我这个外人看上去颇有点文化歧视链的味道哦!

在有序便利和舒适这些旅游者看重的方面,京都和东京一样贴心。我在东京依赖酒店的洗衣房,经历了烘不干衣服的烘干机的折磨。在京都,我们住的和式旅店没有洗衣机。但是谷歌地图上一搜,周围很多24小时营业的洗衣房。我见到了三十分钟烘干毫无悬念的烘干机。还见到也许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洗衣烘干一体的机器,总共一个小时全部搞定!因为公共洗衣房离旅店很近,而且好像里面有蚊子,所以我把衣服放进机器就回了旅店。一个小时后去取,看到一群美国学生带着行李箱站在洗衣房门口,明显在等衣服洗干净就上路了。

自从年初发现这个“条形图的赛跑: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我时不常就去看一遍。东京这个从1950年开始保持这个比赛冠军到今天的城市,是如何做到让大家有如此宾至如归的感受的?为什么我在东京从来没有体会到“大城市的焦虑和烦躁”?

我依然记得2004年秋天在土耳其玩,从伊斯坦布尔沿着爱琴海南下,到了地中海后又北上去了卡帕多奇亚,最后一站黑海上的特拉布宗。那个我们刚一抵达就急于想逃走的地方,当晚就改了机票第二天飞回了伊斯坦布尔。

我依然记得2008年回国,在上海哪个地铁站出来,看着远处南京路的人群感到头皮发麻的极度烦躁和恐惧。怎么那么多人啊!同样的烦躁在第一次去纽约看到时代广场也有过。

更不要提在美国读书时,第一次回北京,居然忘了怎么过马路,心惊胆战直到第三天才从容些。

一个人去巴黎伦敦这些欧洲大城市游玩时,为了避免一个人用餐的尴尬,都是路边一个面包或者三明治解决三餐。

所有这些焦虑和担忧在东京都不存在。

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从东京到京都又一直跟着我走完了这次旅程下半截北中国的路线。各种对照反差。慢慢想出来的理由有两个,但是好像二者之间还有牵连。

一是日本文化里面的极端自律。“不打扰别人,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

因为这种自律,才有身处都市中大片人群里却极度安静的现象。老大说,在日本,没有人高声说话也就罢了,连狗都是不叫的。我们唯一一次听到狗叫是在浅草的一家宠物店,一只小奶狗见到我们进来,兴奋的上窜下跳叫了几声。由此引申出来的还有没人边走边吃,没人随手丢垃圾。不仅没人丢垃圾。连垃圾桶都基本看不到。回收水瓶的垃圾桶几乎每个街角的自动售货机边都有,但是只收水瓶和易拉罐。我们在京都锦市场买了路边摊的炸虾天妇罗,老板娘都不许我们把食物拿出她的视力范围,一定请我们进店坐下吃完把竹签还给他们才可以走。

我只能把它归功于日本民族文化了,世代生活在这么小而自然资源贫瘠的弹丸之地,为了能共存而不得不学会的相处之道。

二是日本的城市到处都是可预测性的公共接口,也就是说无论走到哪里想干什么都符合常识符合预期。每个城市像一架高效运转的机器,无一破损环节。比方说交通,虽然各种交通公司并存–地铁,新干线,单轨,双轨,区间火车,景区火车–但是哪里都有交通卡可以通用,游客基本不用太在意上的是什么车,只要知道路线就行。各种车站站牌上每辆车到达时间精确到秒,简直守时到变态。景点路牌示意图随处可见,标识清晰易懂。旅店设备配套。餐馆也越来越多自动售货机点菜,各种语言界面都有。儿童游乐场虽然简单朴素,没有旧金山这些高大上的游乐场里这么多新概念的设备,大多一个秋千架,一个跷跷板,一组高低杠而已。但是每个街区可见。小人见到就要去玩一会。7-11这样的街角小店,每个街区都有的自动販售机,统统都是运行完美。没有一个出现无法收钱或者想要的货品售空的情况。

不知道当地居民感受如何,作为一个短期游客,所有我的需求,城市管理者都想到了而且服务运行接近完美。我可以随时随地改变计划而不会因此为旅途增加烦扰。在京都最后一天,我们一早去了清水寺。看完了出了寺门才早上九点,我们临时决定横跨整个城市去西边的岚山猴园。开心的玩到下午回旅店,我还自己跑去逛了一下东本愿寺。这种高效的天马行空式路线而且最终没有累的人仰马翻,在北京是无法想象的。

这两种特点结合在一起,我能看有两个处于两极的结果。

正面的结果是日本的城市给予了进入日本城市的人完全平等的待遇。无论你是东京本地人,日本乡下人,日本人还是外国人,懂日文还是不懂日文的人,有钱人还是穷人,基本的尊严和方便都是统一提供的。

在这一点上,北中国的城市充满了歧视。因为没有公共标识,什么都靠问路,不懂中文的人明显处于劣势。我们在北中国三个城市就没有看到一个公共的儿童游乐场。我小时侯在中山公园玩过的简陋旋转木马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需要缴费才能进入的室内游乐场,而且有身高限制。所以穷人的孩子,或者超过高度不穷的孩子都只能把亭子楼梯边的斜面石台当滑梯。小人后来把公园里给老年人健身的哪些器械当游乐场来玩。很多“窍门”“捷径”一定要问当地人或者内部人员,比方中山公园南门要查身份证(因为和进入广场是一个入口),但是西门就不用。比方国博要先去地下一层,陕博国博都要预约这样的事情。都得现学而且没法肯定今天好不容易搞清楚的办事流程明天会不会变。本来应该是世界通用的简单流程到了中国都变得复杂。这种内耗想想就头大。日本在这方面比欧洲做的都好。

负面的结果是这种城市方便和自律文化走到极端(在日本无所不尽其极的文化里肯定会走极端啊)明显鼓励社恐和隔阂。我们在东京时去吃了一兰拉面。之前我完全没听说过这个名字。老大告诉我在台湾人里面很网红。总是排长队。在香港开第一家分店时有人前一晚就去排队,堪比苹果新产品出售的盛况。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味道确实不错,但是最特别的是吃面的方式。本来拉面店门口的自动售货机已经把顾客和侍者的交流减到最低。只要把售货机里面换出来的点菜单小纸条交给侍者,就可以等面了。然后吃了就走。一兰更变态,每个人吃面时有一个小隔间,不仅不用看到隔壁的客人,连侍者都看不到。因为小隔间面对中间侍者上菜的地方有个极低的拉板,客人把点好菜的小纸条放在面前的小碟子里,拉板拉起来一半,小碟子放在拉板下面的缝隙里(好像银行出纳口,但是不是透明玻璃而是木板!)拉板另一边的侍者拿走小碟子,然后从拉板下面递出来面和菜。再把拉板完全关上。每个客人像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盒子里吃自己的面。美其名曰客人可以百分百的精力放在面和吃这件事上。我心想,骗谁啊!这就是社恐死宅的天堂般“交流”方式好不好!小人对这种方式很满意,他认为这样他吃面不用受我们的骚扰!他想怎么吃,用叉子筷子还是手,吃的慢吃的快先吃啥后吃啥都不用听我们的旁白。【汗】

前几天听到京阿尼动漫公司被变态观众恐袭,七十多员工死掉三十多个包括很多主力动漫制作者的事情似乎为这个负面结论点了一个巨大的感叹号。

在这个频道的另一个极端我们才会碰到中山公园里唱戏的大爷大妈,聊起天来立刻把所有家事都倒给听众。老大一个朋友说这是因为中国人分不清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区别。或者说没有私人空间的概念造成的。我觉得是因为北中国这种完全不透明没有任何公共接口的社会结构造成的。既然连最简单的进公园,找厕所这种基本需求都没有人能够不跟人交流就独立完成,不就是证明这个社会结构就是要求所有人都忘掉私人空间才能存活,那么当然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人们不许要建立私人与公共空间这种分割了。

至于为什么北中国的社会结构是这个样子的,我唯一能想出来的可以自洽的原因就是北中国的管理者依然不知道城市这个概念是什么,而是依然用管理乡村的方式来管理城市。

东京本来是我所见过的最完美的城市了。但是这种完美下面却潜伏着致命的问题。

但是也许追求完美本身就是致命的?

 

2019夏-日本-当季的花

1.鸢尾

到了东京的第二天,我们一大早就去了明治神宫。天阴阴的,好像随时要下雨。明治神宫我很多年前去过一次。非常喜欢幽静深远的树林和原木的大鸟居。尤其在东京这个繁华热闹的大都市里居然还有这样清幽的所在。在地铁上翻神宫简介,看到有一个鸢尾花园,想,这倒可以看看。

到神宫才早上九点,人很少,一进正殿就看到传统的婚礼仪式正在进行时。新娘新郎的传统礼服是简单的黑(男)白(女),很低调,跟神宫的原木拱门很搭配。围观婚礼一会就发现原来有好几对新人排队等着走同样的仪式:进殿拜一拜,出来很正规一步一步缓慢的从中心线开始绕场一周。前面两个古装白衣男子开路,右手恭敬的捧着一个戒尺一样的牌子,穿厚底船鞋。后面是两个古装女子,白外袍上有黑色线描花纹,里面是鲜红的长裙及脚面。再后面就是新人,新娘后面有个绿袍官人撑一把大红油纸伞。

当时看的时候没啥感想。但是在北中国转了一圈回来,昨晚又看了一遍当时拍的视频才发现,这个仪式,捧着长条牌牌的男子和捧着小方盒的女子,都好像唐朝壁画里面的侍女和各种巡礼图啊!

围观完了婚礼去找御苑看菖蒲,到了门口才发现,哇!正好赶上鸢尾的花期!当晚在网上细看才发现我们去的这两三天正是盛开的日子(这也太幸运了吧!)。员工每天会数开花的数量。

进了园子第一个看到的竟然是一个莲花池。一时间有点懵,到底是莫奈模仿这个还是因为莫奈的睡莲才有这个园子?事实是这个园子是明治天皇御花园,当然莫奈是模仿的那一个。只是莫奈的名声太大,我们又是先见到莫奈画的莲花池才看到这个正宗。委屈了御苑。

日本园林一如既往的野趣横生,要比在欧美看到的仿制品大气得多。

过了莲花池,沿着蜿蜒的小路继续走,终于看到了菖蒲田。据说是明治天皇亲自为皇后设计的鸢尾花园。日本是鸢尾的故乡。这个园子里有1500多棵鸢尾,150多个品种。鸢尾田本身也是蜿蜒着狭长一条,中间有竹木步桥,旁边有小山,山上有小小的茅草亭。周围的树木参差茂盛,秋天的红叶应该也很美。

远看已经像织毯,近看才发现每一丛都有自己的名字,简单的棕色木牌上白漆字。每个名字都像一首诗。五节舞,夕日泻,蜀江锦,虎啸,云之上,紫衣之雪,剑舞,三岁松风。。。


鸢尾园是低洼处像水稻田一样自带水槽(所以日文叫菖蒲田是有道理的,是货真价实的田)。上面组图里左下角的花丛里有一根蓝色的水管,貌似工作人员会把水管逐渐移入每一片花田,水管到处就注满了水。不知道明治天皇时期是不是也这么做。这个鸢尾田一边靠近莲花池,另一边靠近“清正井”也是一天然泉眼。所以水源足够。

御苑门口不仅提供了纪念印章,还贴心的在御苑地图上留下空白大家可以盖章。

我们于是多拿了两本小地图,跑回了正殿。因为刚才看到那里也有盖章的地方,但是我忘记带本子。所以拿了御苑的地图去盖神宫的章。走到门口看到传统婚礼工作团队下班了!

婚礼仪式结束了,放松的新人有说有笑。

整个早上在明治神宫的体验如此美妙,第二天贪心的我忍不住想复制。在网上找东京其他鸢尾花园,趁着花季。滨离宫跳出来。多年前来东京曾经在滨离宫坐船去浅草。当时对花园无感,记得是很大一个园子。这次仔细看了一下介绍。原来是德川家的别墅,后来天皇的离宫。最有名的是跟东京湾相连的海水池塘。还有专门供野鸭栖息的池塘,当年将军们在这里猎鸭子。而武士道和天皇间的恩怨,我得到了京都看过二条城才开始了解一些皮毛。

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天一早就开始下雨,而且越下越大。等我们走到滨离宫,大家的裤子都湿了。勉强走到一个四面来风的草亭避雨休息吃点甜食,远远的拍了几张鸢尾就落荒而逃去找室内活动去了。

滨离宫的中文简介图,每个月都有不同的花可以看。冬天有腊梅。覆盖面积很大,好多池塘。海水池还有闸门可以根据潮汐来排水或进水。庭院周围都有护城河。像个城堡。貌似德川家的各种财产都做成城堡模式,随时准备防御的样子。

鸢尾的花期短暂,接下来在京都的金阁寺和天龙寺看到偶尔一两丛。再没有见过明治神宫菖蒲田的盛况。但是没关系,我发现了另外一种六月盛开的当季花朵-紫阳花。从东京到京都,从街道到花园到处都是盛开的紫阳花。其实在湾区也是很常见的,自家院子里就有两棵。但是因为紫阳在日本备受瞩目,连带着我们也觉的稀罕起来。

2.紫阳

上野公园的简介里没有提到紫阳花。但是我在这里看到东京最漂亮的紫阳花丛。长长的通往博物馆区的甬路边樱花树下都是紫阳花。颜色各异。不忍池边也有。不忍池的荷花没有开,荷叶田田。我跟小人解释,这些碧绿荷叶里开出来的莲花就是寺庙里面大佛们坐的莲花座。小人非常的不买账,“佛都很肥,肯定会沉下去的!” 

在京都,路边小店门口就有开得非常好的紫阳花。各个庙宇都会有丛紫阳,一般种在御手洗边。清水寺去看橘红色塔的山路边种了一溜。京都岚山天龙寺的紫阳花园则是品种最多花丛面积最大的。

同时开得除了睡莲碗莲,偶尔可以看到春季尚未开败的杜鹃。在京都还有长得像树一样高的栀子花。香味袭人。但是特别没有存在感,一是不会有标示牌,另外就是所有花园介绍当季花朵都不会提。后来发现栀子花在京都其实是行道树,到处都是。真是奢侈。

2019夏 – 敦煌

1。莫高窟

在理科生里面大家都知道物理学家走到顶端后都开始对宗教哲学感兴趣,好像物理科学到了顶峰之后转向精神层面探索是必然。自从去年开读“撒马尔罕的金桃”等各种跟唐代有关的文章后就注意到一个现象。古中国史这一学科,学着学着大家好像都开始转向佛教和梵文。从陈寅恪到豆瓣的各种文青。我对此很疑惑。因为自己好像一直对佛教有关的一切都无感,包括佛像佛经和各种经变故事。

这过去一年里敦煌画册和纪录片看了一些。发现小时候被灌输的敦煌等于飞天的概念十分误导。敦煌壁画里面的细节太多,漂亮的生活情节山川野兽小花小草都美轮美奂。从上元节的灯树,到菩萨手里的香炉,脚下的莲花,各种乐器。飞天确实是元素之一,但是无论如何算不得最有代表性的。不知道为什么会被选出来作代表。看到过来人攻略里提到塑像和经变画,我又无感了。佛像都是死死板板要不就凶凶,有啥好看?那些佛祖故事我也觉得很幼稚,而且翻来覆去的无非是教人向善,好像也很没有创意。所以当国内朋友说要是订不到普票,不如买200块一个窟的特窟票,我还是觉得有点过分。真的值得这么大动干戈吗?

还有就是敦煌壁画里面那些大片变黑的画面令我很有心理障碍。虽然明知道黑色色块的原形一定很美,但是我还没有在脑海中给它们复原的本事。所以面对这样的画面我也会有”黑漆漆看不出哪里好看啊“的想法。

所以来到敦煌,我更多的带着游客来打卡的期待,跟去兵马俑的心情差不多。觉得随便看看就好了。

拿到普窟的票,游客们在离市中心不远的游客数字中心集合,会被指引着看两部片子。第一部是二十分钟的《千年莫高》纪录片试图再现当年敦煌是如何开始,工匠们如何开窟,造像,画壁画的。服化道很讲究,从工匠的工具到街边的食摊到沙漠中的战争场面都符合历史设定。老大居然也很喜欢说很多镜头拍得讲究,甚至比不少国产电影都专业。第二部片子是球幕银幕,包括好几个不再开放的不做研究的话,砸钱也不能看的窟,比方285。作为介绍两部片子非常到位,大多数观众都是初次造访,这些起点知识很有用。就算我稍微看过一点介绍,也不觉得重复。我们遵循了脉脉的建议”看第一个短片时尽量往后坐,这样结束后先进球幕厅,也往后坐“。很合理。

接下来大家都被装上大巴,开往莫高窟。

12 条导览路线、配有讲解员,每条路线包含 8 个石窟,其中最经典的 3 个窟是每条路线都包含的。这意味着,每位进去的人看到的 5 个石窟是 1/12 抽中的。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80710862/

讲解员打开门上的锁,带我们进了第一个洞窟。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走进第一个洞窟那一瞬间,被纷繁美丽的壁画包围的那一瞬间,敦煌对我来说发生了质的变化。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大家会那么迷恋它。没有办法描述。那种直击心灵的美丽妩媚,怎么可能不迷不恋。没有选择。仙气拂人,真的是。千年前它就在这里,比现在还美。


这是莫高窟第23号窟,盛唐时建,公元八世纪。

接下来看的窟。每一个都非常好。

#335 初唐(武周)虽然大片变黑的颜色,细节和线条轮廓依然很漂亮

#16/17 藏经洞

#296 北周 非常喜欢这个窟 房顶上全是连环画

#292 隋 塑像在清朝被重新上色,但在所有的清朝重装修里面,这个窟的佛像颜色还算比较柔和的,而且塑像本身的线条和表情依然美轮美奂。有几尊雕像内袍的花纹也是隋朝原样保留,各种装饰花纹和金丝

#96 盛唐 大佛 武则天时代

#148 晚唐 卧佛的眉眼美极了

此时已经过午,沙漠里的大太阳照着,感觉人一点点被干燥处理了一样,几乎能听到身体里水分蒸发的声音。我们又累又饿。而且头脑饱和。前人的攻略里说过如果看特窟,一口气看两三个头脑就转不太动了。所以听到导游们说有人一口气订了七个特窟,佩服归佩服,也有“臣妾做不到”的自知之明。

导游把我们放掉,收走了无限耳机之后。我们又跟着人群在出口出看了138/139洞窟。然后就出场了。在大牌坊的树荫里休息,喝水,吃自带的饼干。我决定不再定特窟了。大家一起回到停车场,买水(早上带的两瓶水都喝完了)然后看一下文物陈列馆就回敦煌城里吃顿好的。

文物陈列馆里面有按照1:1比例复制的八个洞窟。每个窟有说明牌,然后随便看多久,人也不多。我简直像小老鼠掉到米缸。仔仔细细看了个够。这里面有普窟有特窟也有再也不开放仅限于学术研究的窟。我最喜欢的是#217。里面的山水亭台楼阁特别细腻美丽。

莫高窟#3 (元)

榆林窟#29 (西夏)

莫高窟#217(盛唐,特窟)

莫高窟 #276 (隋)

莫高窟#419 (隋,普窟)

莫高窟#285 (西魏)

莫高窟#249 (西魏,普窟)

莫高窟#275 (北凉,特窟)

老大和小人等我的时候在文展馆的放映厅看了一连串的小电影,据说每一部都制作精良,有讲解壁画里面的佛经故事的,有讲匠人的生活的。

回到敦煌市区将近三点,我们吃到了此行也是我这辈子吃到的最好吃的羊肉。餐馆的名字是“尕六”。饭点时都要排长队,第二天我们晚饭又来领教过。但是这一天我们错开了饭点,到了就有桌。吃的很开心。莫高窟半日游圆满了。

2。鸣沙山的骆驼

对敦煌整体的旅游设施和人印象都很好。敦煌市区非常干净。旅游设施都很新。计程车到处都有,又便宜又可靠。千万不要打滴滴。鸣沙山的管理也很好。虽然很多人骑骆驼和爬鸣沙山,但是并不觉得拥挤。而且骆驼身上都是简单的木架和披盖,骑在骆驼上走在沙漠里,听着驼铃和风声,沙漠的寂静似乎两千年来没变过。很有历史沧桑感。

本来到敦煌第一个晚上就在太阳落山前想去爬鸣沙山。到了鸣沙山才发现原来沙漠也有关门时间(8:30),但是看到了夕阳下的美丽沙丘和下班的骆驼队。看到第一队骆驼跑过小人飞奔而去,生怕错过近距离观察骆驼的机会,后来才发现陆陆续续很多下班的骆驼,还有特定的下班路线,不少人聚在路边观摩骆驼下班。我们慢悠悠的看了个够,直到夕阳西下。据说鸣沙山的驼队有上千头骆驼。都是三三两两私人的骆驼,统一被公园管理处规划。但是只有月牙村的人可以参与。所以敦煌周边其他村的农民无法介入。旺季人最多的日子,来骑骆驼的人次可以超过十万一天。前年有两头骆驼给累死了。但是今年的生意非常不景气。可能不会重复往年的盛况。希望骆驼可以不用那么累。一百块一个人,可以骑一个小时。每一个单独驼队最多五六匹。牵着骆驼的村民真是辛苦。大太阳下面要上山下山在沙漠里走一个小时。一天有可能要走十多次。给我们拉骆驼的小姑娘还不曾离开过敦煌。。。

3。敦煌东线 – 榆林窟和锁阳城

敦煌周围有两条线可以包车玩。最受欢迎的是西线,有阳关,玉门关,汉长城和雅丹地貌(魔鬼城)。东线是瓜州,榆林窟,和锁阳城。我因为读了脉脉的攻略,她力荐锁阳城,再加上又有榆林窟这个诱饵,所以我选了东线。当初跟包车大姐讲我们的想法,她就很奇怪榆林窟和锁阳城有啥好看的。虽然她自己车里的旅游线路也有东线,但是从来没有客人要求去。结果意外的好。可能最重要就是没人。我们终于看到了想象中的河西走廊。

一路都是长着红柳的戈壁滩和祁连山的连绵雪峰。路边吃草的羊群骆驼群,大片的向日葵田和挺拔的白杨。路上还看到两个现代艺术“大地之子”和“海市蜃楼”。

锁阳城实名“苦峪城”、“瓜州故城”、“晋昌故城”,因此地盛产锁阳,故清代人把这座建于汉盛于唐元后荒废的古城称之为“锁阳城”,其位于瓜州县城东南约70公里,曾为河西重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汉唐古城之一,更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烽燧信息传递系统及古代水利灌溉系统综合遗址。锁阳城的遗址很壮观。从唐代到元,这里都是史书里的“瓜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这两句诗形容的太贴切了。千年来的风景没有变过。

锁阳城附近还有座古寺院遗址,主体是一座古塔。名叫塔尔寺。据说玄奘是从锁阳城偷偷出关开始西行之旅的,出关前,玄奘曾在塔尔寺讲经一个月。

玄奘取经图出现在西夏时期瓜州境内的石窟壁画中,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玄奘,俗姓陈,名袆,法名玄奘,通称三藏法师。他13岁出家,27岁立志赴印度求学取经,请求西游,但未得到朝廷的允许。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下定决心,偷越国境,孤身从长安潜入了河西。凉州都督李大亮奉敕逼玄奘回京,当时有慧威法师从中相助,送玄奘行至瓜州。瓜州刺史独孤达对玄奘违旨放行。州吏李昌撕毁捕牒,暗中相助,秘送玄奘渡葫芦河,出玉门关。

哈哈!怪不得网上戏称玄奘是“古中国第一大驴友”,他去的地方可真多啊!

榆林窟里有三幅壁画画了玄奘和他的徒弟,徒弟是个胡人,牵一匹马。

后代历史学家考证,“悟空”确有其人,俗姓车,名奉朝,是唐玄宗时代京都章敬寺沙门。祖上为魏拓拔氏鲜卑人。天宝十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在犍陀罗国出家,先后游历印度、中亚、西域诸国,后居上都章敬寺译经。所以悟空也是个去印度取过经的高僧,比玄奘晚了四十年。后人把他们画作一处了。

榆林窟是一个峡谷。从停车场什么都看不到。入口是仿佛把地面切开一条笔直楼梯通往下面的河谷。线条简洁,黄沙似的岩壁和直愣愣的线条,让我想起杂志里看到的金字塔地下甬道。这里游人很少,我们这个组只有我们一家三口在加上一个上海来的妈妈带着初中刚毕业的女儿。讲解员非常好。我们这才知道中文解说比英文要丰富有趣的多。但是小人不知道为了什么却突然害怕起了窟里的塑像,坚决不肯进去。于是我们在窟里听讲解,他就在门外等我们。

朱一点头的榆林窟详细介绍(有第三窟-西夏-和25窟-盛唐也是张大千临摹多次-的壁画细节)

我们买了普票(30块一个人)看六个普窟。

#11 清民俗塑像 (所有清塑像里最生动的一组,也就是说清朝还是有技艺高潮的匠人,就是太少了.相比莫高窟里面几乎窟窟都美的塑像,这里的清代塑像反过来,难得见到这么生动的)

#12 五代壁画(释加莫尼弟子还在,释迦摩尼主佛像不见了)

#13 宋 绿壁画(宋朝失去了对丝路的控制权,也就再也得不到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所以宋壁画多是绿色,利用本地产的孔雀石;但是没有蓝色了)

#16 五代壁画,斗法。美丽的供养人,曹氏脸上的贴画,回鹘公主,大翻领袍子

#17 唐宋五代都重修过。壁画是宋代的。

#5 卧佛 (石胎是唐,清重塑,鼻子歪了)

壁画依然美丽。但是几乎所有的塑像都是清代重塑的,有的是清代的头,唐宋或者五代的佛身。高下立见。清代的一切都几乎是丑到哭。赤裸裸的山寨风格。表情呆板,色彩俗艳单调,有的甚至比例都是错的,鼻子都是歪的。解说员很遗憾的说明显的工匠的技艺大不如前。我又想起“撒马尔汉金桃”里面让我想大哭的话来。

Many of the stories pretend to tell of the reign of Hsuan Tsung, the fabulous king, most glorious monarch of a cosmopolitan age, himself a connoisseur of the exotic, and a symbol of everything romantic even before his own death. In his day, one could hear the lutes of Kucha! in the next century one might only dream of them.

很多故事讲述的都是想象中的唐玄宗治理的唐朝。玄宗本人幻化成了完美的帝王,建造了一个辉煌的多元时代,他成为一个精通于外来物事的专家,成为浪漫的代名词。在玄宗的时代,人们至少曾经亲耳听到龟兹的琵琶!玄宗后下一个世纪人们只能靠想象了。

以及那句引用的民国学者吴经熊

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一个现实的世界。我们已置身于梦境之中,灵魂像蜡烛之光,在梦境中微微闪烁。自然景致变成了一种“内在的特征”。世界淹没在了无边无际,朦朦胧胧的海洋之中,留下来的只有“一缕香魂“。

We are no longer in the world of flesh and blood. We are in the Dreamland in which the soul glimmers like the flame of a candle. The landscape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an “inscape.” The world is drowned in the immeasurable ocean of Darkness, and there remains only “an odorous sh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