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 Tretyakov Gallery

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内所珍藏的都是真正的俄罗斯美术瑰宝,美术馆内有近 14 万件藏品,62 个展厅,陈列着从 11 世纪到苏联现代画家的绘画作品俄罗斯油画。1856 年 5 月 22 日,俄罗斯商人巴维尔 • 特列季亚科夫购买了一幅名为《与芬兰走私者的冲突》的油画,开始了他的绘画收藏,因此这一天也被视为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诞生日。美术馆大门上方装饰着莫斯科旧城徽,门前是特列季亚科夫雕像。 美术馆内数量最多的是 19 世纪的作品,这一时期正是俄国古典绘画艺术的顶峰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画家及作品,其中以列宾、苏里科夫和瓦斯涅佐夫为杰出代表,他们的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的经典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人民的生活,很多优秀的人物肖像画、历史事件画和风景画是传世佳作。
下面两幅是陈丹青经常推崇苏里科夫的代表作《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女贵族莫洛佐娃》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取材于17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698年,正当彼得大帝出国访问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保守贵族率领近卫军,挟持了彼得大帝的姐姐索菲娅公主发动兵变(见前游记:兵变失败之后索菲娅公主被彼得大帝关入新圣母修道院中)意图扼杀彼得大帝实施的资本主义改革。闻讯而归的彼得大帝借助外国势力经过残酷的斗争镇压了这次兵变,并在红场上绞杀了100余名叛变者。
整个画面的焦点是两道视线,左侧的褐色头发的军官怒视着彼得大帝,右侧骑在马上的彼得大帝冷冷地看着他和禁卫军的军官们。近卫军们虽然行将被处死,但他们认为自己是为正义而牺牲 ,没有一个人悲痛欲绝,而他们手中燃烧着的蜡烛则表明,即将来临的死不是结束,他们去的是天国。画面上的一根根蜡烛,照亮了死亡的黑暗中的光。五个近卫军构成了画面的五个焦点,一个戴着红色的帽子,手拿着蜡烛,怒视着彼得大帝;一个身披红色的外套,也拿着蜡烛,独自沉思,是问“为什么会这样吗?”一位白发苍苍,身穿白衣,一只手抚摸着女儿的头发,安慰着亲人;第四位站在车上,他无比的谦卑,手拿着蜡烛,向周围来送别的战友和亲人鞠躬,再见了。最撕裂人心的是背对着大家的一位近卫军,他低着头,被两个人搀扶着,走向绞刑架(图中左上远处的木架)
身穿紫红色外套的孩子,扑在衣服艳丽的母亲的怀中,虽然看不到他的脸,但似乎能听到他的哭声,我的爸爸!白头发的近卫军,那两个都是他的女儿吧,看不到她们的脸,看到的是悲痛欲绝。跪在地上的老夫人,眼泪似乎已经流干了,莫非,她的儿子早已经被送上了绞刑架。而另一位妇人,看她的衣着,应是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她的头低垂用两只手支撑着,但那心中的痛苦,用什么能够支住。一个小孩子,头上裹着橘红的头巾,她瞪大了眼睛看着前方,那眼神是惊恐,是痛苦,是一万个为什么。
《女贵族莫洛佐娃》女贵族莫洛佐娃虽是沙皇的亲属,拥有农奴8000人,但因她曾激烈地反对沙皇的宗教政策,被沙皇亲自下令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在地牢里饥寒交迫而亡。由于莫洛佐娃曾经救济过许多贫民,还为残疾人和狱犯缝制衣服,因此深得人民爱戴,画面再现了人民送行的生动情景。
仔细地看,画面上的五十多个人物,无论赞同还是反对莫洛卓娃的,没有一个表情与另外一个相同,有的悲哀,有的惊恐,有的痛苦,有的害怕,有的敬佩,有的嘲讽,有的幸灾乐祸,等等,大多数人的表情都分外沉重。画面右下角是一位衣衫褴褛、戴着枷锁的老者,目光注视着莫洛卓娃,举起了两个手指,与面如死灰高举着两个手指的莫洛卓娃遥相呼应,表示坚持旧教的决心(新教用三个手指画十字,意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旧教用两个手指代表神人合一)
苏里柯夫为创作此画前后花了二十年的时间。

下面是最让我流连忘返的一幅画。
《病重的丈夫》由瓦西里-马克西莫夫1881年创作。
这里一定包含着一个长长的故事。跪着的姑娘是在向房顶下的诸神祷告吗?家中的顶梁柱要塌了。她背后挂着的黑衣服似乎就是死神的披风。窗户上随意的布幔,床边长凳上病人留下的水和可怜的一点食物,姑娘裙摆下露出的光脚,病人床铺下露出的稻草,都让人落泪。看到那张木架子床铺,想起我在徐州附近搞社教时睡过的床和那间小屋子。。。苦难的俄罗斯民族,他们经历的战乱和折磨也不亚于中国的劳苦大众啊!

彼罗夫的《三套马车》
又是一幅绝对催人泪下的作品,彼洛夫完成于1866年的《三套车(三人拉车)》。
他与里亚尼仕·尼克服根据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创作的油画内容完全不同,那是一个赶车的小伙儿,正为财主要强买跟他生活多年的那匹老马而伤心落泪。
而彼洛夫的《三套车》画面是3个未成年儿童驾着三股套,迎着风雪拉着一副雪橇艰难地往前走。雪橇上有一只竖立的大木桶和一只横放着的小木桶,大木桶装满了杂七杂八的破旧杂物。爸爸在后面吃力地推着雪橇,妈妈背向雪橇好像怀中还抱着一个幼童有些跟不上趟儿,旁边那只小狗却是一幅无忧无虑的神态在跑动…这是一个悲凉的场面,这是19世纪俄国穷苦贫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套车》被特列季亚科夫斯基美术馆展出后的一天夜晚,有一位年迈的老妇人步履蹒跚来到美术馆门前,大门紧闭怎么也推不开。她悲痛地敲门,边敲边喊还带有哭声,这不停的敲门声和哭喊声惊动了值班人员。大门打开了,值班人员问个究竟,原来老妇人是《三套车》作品中三位拉车人的母亲,中间的那位大儿子不幸去世,老妇人悲痛欲绝,每当想起大儿子都要痛哭一场。这一天她又想到深受痛苦折磨过早离开人世的儿子,强忍不住来到美术馆想再看看儿子的模样。美术馆有严格的纪律,下班闭馆值班人员绝不可放进任何人。值班人员听了老妇人的诉说,流着泪水找到馆长。馆长赶忙来到美术馆,看到老妇人痛苦的样子心里一阵心酸,破例陪同老妇人走到展厅《三套车》的作品前。老妇人抚摸着画中大儿子的脸,念念不忘儿女们为了这个家生存的艰辛付出,泪水和话语感动着馆长和值班人员。老妇人走后馆长发话,今后只要老妇人来,无论何时都要开门请老人家进来。

下图从左上为1,顺时针:
1)《不相称的婚姻》,作者瓦西里·普基廖夫(Vasily Pukirev)。画家瓦西里·普基廖夫因此画作被授予皇家美术学院教授称号。这幅作品表达老夫少妻婚姻不相称,少女平静冷淡,机械般的伸出右手,等待神甫为她戴上戒指,没有一点婚礼上的喜悦,白发长鬚的“新郎”笔直地站在焦点中间,下垂的眼角似乎偷偷地欣赏着已属于她的美丽新娘。据说画中新娘正是画家的未婚妻,新娘背后那位双手交叉在胸前,用审视、严峻谴责的目光注视这幕人间丑剧的人就是画家自己。
2)《西班牙乞讨女孩》索罗金完成于1852年
小女孩脏污的裙子和露出脚趾的鞋,与门缝里伸出的贵妇之手,屈辱与自尊都写在孩子的脸上。
3)《塔拉卡诺娃公主》弗拉维茨基完成于1863年(Flavitsky – Princess Tarakanova)据说塔拉卡诺娃公主认为自己是正宗皇室血统,咱家的天下怎能交到叶卡捷琳娜二世那个德国丫头手里?于是想搞政变夺权,结果失败,被投入了涅瓦河边的彼得保罗要塞。关押期间涅瓦河发大水,被活活淹死在紧锁的牢房中。这幅画就是描绘了洪水涌入的场景,无处可逃的老鼠纷纷爬到了床上,公主站在床上,绝望地看着洪水节节上升,漫上床沿……
4)《骑着灰狼的伊凡王子》,作者维克托·瓦斯涅佐夫(Viktor Vasnetsov)。瓦斯涅佐夫源自于俄国民间故事的作品。去寻找火鸟的伊凡王子在灰狼的帮助下克服了各种危险并与美丽的叶莲娜公主相遇。瓦斯涅佐夫在画中描绘了伊凡王子和叶莲娜公主骑着灰狼躲避敌人追赶的场景。灰狼的形象特别引人注意,无论童话故事还是在画作中这头灰狼都不仅是伊凡王子的旅伴,同时也是主角,聪明而勇敢,所以目光看起来像人一样。作品将观众带入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一片茂密的森林,叶莲娜公主和伊凡王子一身金装,百合花和苹果树花在沼泽和云杉之间奇迹般地绽放。
来源:«透视俄罗斯» – http://tsrus.cn/shiting/gaoqingtupian/2018/02/20/660693

镇馆之宝:克拉姆斯特依的《无名女郎》(Иван Николаевич Крамской,Ivn Kramskoy) 创作年代: 1883年 布油彩75.5cm×99cm
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画中的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蓬马车上,背景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
她坐在华贵的敞篷车上,高傲地望着观众,她那不凡的气派和自尊,给人以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深刻印象。画面以冬天的城市为背景,白雪覆盖着屋顶,朦胧湿润的天空,使人感到寒意。女郎的毛皮手笼、镯子、帽子上的白色羽毛、蓝紫色的领结,都表现得极为精到。这女郎是谁?至今是一个谜。此时,托尔斯泰正创作《安娜卡列尼娜》,人们说,这无名女郎就是安娜卡列尼娜,真的吗?没人知道。

下图从左上为1,顺时针:
1)马克西莫夫《贵妇》。
2)《绣花女》,特罗皮宁,1823年。
3)季娜伊达.谢列布里亚科娃自画像,《梳妆台前》。1909年,画家在大雪纷飞,无法出门的日子里,自画了25岁的青春倩影。
4)《X X X X女皇》

宗教画《弥赛亚降临》,作者亚历山大·伊万诺夫(Aleksandr Ivanov)。这张巨幅画作占满了整个大厅。亚历山大·伊万诺夫创作该画用了近20年的时间,其间画了大量草图,其中一些也能在展品中看到。这幅画的另一个令人耳熟能详的名称叫《基督现身人间》。画中描述的故事发生在约旦河岸,画面展示的是被上帝告知救世主会降临人间的施洗约翰第一次见到耶稣的情景。伊万诺夫在这幅画作的创作中完全背离了学院派的原则,其目的不单单是讲述宗教故事,还在于表现人类的本质及其感受。但这一手法未能立即引起共鸣,最初公众对其问世表现得相当冷淡。当时的评论家和民众不习惯在艺术品中看到现实的人和真实的情感,这也是伊万诺夫凭《弥赛亚降临》这一作品实现了真正的绘画革命的原因。
来源:«透视俄罗斯» – http://tsrus.cn/shiting/gaoqingtupian/2018/02/20/660693

镇馆之宝 《第聂伯河上的月夜》(取自网上)
库因芝 俄国 1880年 麻布油画 105cm×144cm 布 油彩 (阿尔希普·伊凡诺维奇·库因芝(1842—1910年)是19世纪俄国最富浪漫主义情调的大自然歌手。)

六月一日,小羊自己有活动,我怀揣了前台小哥给我打印的英,俄各一地铁路线图 (英文自己看,俄文备份给问路时出示)独自去了普希金艺术博物馆。售票处大妈告诉我当天只开一层,二楼闭馆,就那一层也让我在里面泡了整整三个钟头,这里宝贝实在太多,以至于有些展厅倒像是仓库似地,把雕塑前后,上下任意堆砌。想起柏林的新博物馆里小小一个王后胸像就占了一个展厅。大俄罗斯怎么连这点空间也吝啬起来?
普希金艺术博物馆 Pushkin Fine Arts Museum
普希金博物馆是莫斯科最大的外国艺术品的收藏馆,它始建于1898 年,1912 年落成。该馆收藏着从古代埃及、巴比伦直到今天各个时代的 54.3 万件艺术品。这家博物馆的大楼,正面是古典式的,有 6 根圆柱,四周是柱廊。这里共有 3000 多幅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德国、西班牙、英国、法国和美国艺术家的油画,其中有波提切利的《报喜》、鲁本斯的《酒神节》、伦勃朗的静物画、莫奈的《草地上的早餐》、德加的《摄影师面前的舞女》、梵 • 高的《放风的囚徒》、毕加索的《站在地球上的少女》、马蒂斯的《金莲花与“舞蹈”壁画》等。除了外国艺术家的油画外,这里展出了古埃及的文物、古希腊的花瓶以及 8 至 15 世纪的意大利圣像。罗丹的大理石雕像《夏娃》、米开朗琪罗的雕像《大卫》的复制品以及其他许多著名雕塑的复制品也是这个博物馆的特色之一。 为了纪念伟大的俄国诗人普希金,1937 年,这个博物馆被命名为普希金博物馆

几幅宗教故事画:

下左图明明是亚当和夏娃,图名却叫 “男人的堕落” 。岂有此理!

酷似我们青花磁的古希腊花瓶:
几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大作 — 鱼市,小铺,闪光的鱼鳞上似乎还能触摸到带着粘液的质感:

俄罗斯芭蕾
莫斯科大剧院 (Bolshoi Theater) 芭蕾“唐吉科德”



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场 芭蕾“睡美人”


两个剧场都是顶尖的,两个剧团都是豪华阵容,比较起来我们都比较喜欢莫斯科大剧院那个唐吉珂德,似乎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感情和幽默;而圣彼得堡马林斯基的睡美人整整三个小时下来我们都有点审美疲劳,老是翻来覆去那几个动作,踮足、旋转、跳跃、弯腰,可能是剧情限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